封龙山颂
汉碑《封龙山颂》在用笔上很近似《石门颂》和《杨淮表记》。圆笔中锋,锋芒内敛而畅达,极富篆书的趣味,突出地表现出宽博、豪放、雄肆的美感。清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谓: “汉隶气魄之大,无逾此。”评价甚高。
《封龙山颂》也称《封龙山碑》,隶书15行,行26字。无碑额。首行书有“元氏封龙山之颂”,后署延熹七年(164 )。碑原在河北省元氏县王村山下,为祀山颂神而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被元氏县知县刘宝楠重新访得,在移置城内薛文清祠时,被运工裂为四块(一说三块)。因此,断裂前的拓本已是十分罕见了。此外,原碑两侧有唐朝咸通年题名,因字已风蚀难识,所以无法拓出。
《封龙山颂》在结体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大多结体偏长,重心较高,下半部时见舒展伸开,而左右两角又时有偏移,加上横画的运用或上斜或下倾,从而形成了平中出奇,稳中寓险的生动姿态。
与同时期的其他汉碑比较,《封龙山颂》用笔圆浑似《石门颂》,但外形方整过之; 笔画瘦硬险峻似《礼器碑》,但朴厚遒润过之。因此它兼有二者之美,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封龙山颂》也称《封龙山碑》,隶书15行,行26字。无碑额。首行书有“元氏封龙山之颂”,后署延熹七年(164 )。碑原在河北省元氏县王村山下,为祀山颂神而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被元氏县知县刘宝楠重新访得,在移置城内薛文清祠时,被运工裂为四块(一说三块)。因此,断裂前的拓本已是十分罕见了。此外,原碑两侧有唐朝咸通年题名,因字已风蚀难识,所以无法拓出。
《封龙山颂》在结体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大多结体偏长,重心较高,下半部时见舒展伸开,而左右两角又时有偏移,加上横画的运用或上斜或下倾,从而形成了平中出奇,稳中寓险的生动姿态。
与同时期的其他汉碑比较,《封龙山颂》用笔圆浑似《石门颂》,但外形方整过之; 笔画瘦硬险峻似《礼器碑》,但朴厚遒润过之。因此它兼有二者之美,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