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體育競技遊藝
澳門地方雖小,人口不多,但各項體育活動發展蓬勃。除了傳統的體育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外,尚有一些屬於文化活動的體育項目,也有聲有色;其中有些則成了推展本澳旅遊業的動力。
澳門特殊奧運會創立於一九八五年,在一九八七年四月正式註冊為一個體育團體,現有運動員約五百人,成員多是智力有輕度或中度障礙的人士。
一九八三年,澳門首次被邀請派代表隊到美國參加第六屆夏季國際特殊奧運會賽事,澳門特殊奧運會亦因此在該年以臨時組織性質創立。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期間,因人手不足及缺乏經費,故每年祇能為少數弱智運動員提供一項田徑體育訓練。後來在一九八五年十月,有一群熱心的青年義工加入工作,為弱智人士重新制訂多項體育訓練,安排比賽,並提供舒展身心活動後,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該會至今已可為四百多名不同程度的弱智人士提供各類型服務,其中的體育訓練及比賽項目包括有田徑、游泳、乒乓球、籃球、足球等。每年也會邀請國內、香港和鄰近國家地區的同類型運動團體,參加一年一度的“澳門特殊奧運會田徑邀請賽”,藉此令澳門的弱智運動員吸取更多的比賽經驗,並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地區的運動員交流,有利弱智人士順利融入社群。
澳門特殊奧運會經常派隊參加各地邀請賽事,每次也能取得優良成績,尤其以近年成績更為突出,顯示了運動員努力下得到的成果,也體現了社會人士對他們的支持與關心。
此外還有一個澳門特殊奧運會附屬的弱智人士職業培訓中心。從一九九四年開始,該會已積極培訓弱智人士學習一些簡單的工作技能,以便他們投身社會。後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正式成立“弱智人士職業培訓中心” ,培訓內容分為職業訓練:例如打字和操作影印機;認知教育訓練:例如認字、讀報、學習文化;適應社會訓練:例如學習認路、人際交往技巧;另外還有生活秩序、心理指導、課外活動和戶外活動等訓練。目的是培養學員的職業興趣,使學員作好準備,適應將來的職業生活,以能自主自立。如此規劃學員的生活訓練,有助學員增進自我照顧能力、與人溝通之能力,以求融入社會。
在澳門,市民要強身健體的方法有很多,因應著各人的體質、年齡、興趣,適應能力和金錢支出,總會有合乎自己心意的方法的。
氣功的發展在澳門就是其中一種熱門活動,推廣這種活動而較有規模和成績的,就是“澳門草堆六街區坊會”。草六坊會的“無極氣功保健班” ,於一九八三年九月創辦,學員們來自各個階層,年齡最大的有七十多歲,最小的祇有八歲。無極氣功是中國傳統氣功之一,學員通過自我鍛煉,便能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效果。無極氣功原傳於楊家太極拳,是太極拳武功方面的基本功,現已在省港澳等地廣為流傳,學習者衆多。
除了氣功之外,太極拳也是本澳市民熱愛的活動之一,每天早晚,在不少的公園、空地、海邊等地方,都可見到三三兩兩的人群(甚或獨自一個)在練習。在本澳,學習太極拳的人為數不少。早年的澳門國際機場開幕儀式及慶祝澳門回歸大典上,曾經進行了兩場千人太極拳操表演,陣容龐大,氣勢磅礴,可謂一時無兩。
每年十一月,東望洋山下會展開龍爭虎門——各路飛車英雄爭奪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各項冠軍。不少外國和香港遊客不惜跋涉而來,專為觀看這項充滿刺激緊張的比賽。
澳門之有賽車,始於一九五四年,是由當時的澳門市政廳秘書施加路和香港賽車會的保羅二人合力創辦的;跑道設在今日的松山和新口岸一帶的馬路上。當時的跑道並不像今日的平坦大路,不少路段還是泥路,看臺也是臨時用竹子蓋搭的竹棚。第一屆賽事舉行兩天,第一天舉行的是平均速度賽,二十四輛車參加,冠軍是駕駛十九號車的葡國人李治。第二天舉行格蘭披治大賽,十五輛車參加,由駕駛凱旋牌二型的加華路奪得第一屆冠軍。
賽車跑道亦稱東望洋環山圈,全長三點八英里,即六點一一七公里,是世界公認充滿刺激、最適合賽車之用的街道式跑道——沿途地勢起伏曲折,有上下斜坡、直路、大小彎角三十多個,危險性大,是考驗車手經驗、膽色、技術及賽車性能的難關。
經過四十多年來的不斷改善,今日澳門賽車有了三合土建築的看臺,還有水塘邊的三合土梯級看臺,有了現代化的電腦計時顯示儀器,還設立了防撞欄和修築獲得國際賽車聯盟承認的跑道,因此澳門賽車會被正式列入國際賽車表內。一九九三年,澳門賽車會還在新港澳客運碼頭附近興建了新的賽車控制中心修理站、停車場等新設施,使這項國際性的賽車運動日益完善。大賽車舉辦初期,經費全部由私人機構負責。但在一九七五年起,前澳督下令葡國汽車會ACP澳門分會,將賽車交由前市政廳接辦,並從此得到政府的資助。
由於歷屆主辦的成績出色,因此,澳門區的賽事被列入國際賽車的賽程表內,澳門亦因此而為世界各地認識,且成為除摩洛哥和美國長堤以外,世界僅有的第三個在馬路上舉行賽事的地方。而格蘭披治大賽車的活動,亦發展成為本澳每年吸引遊客前來觀賞的國際體育盛事,實在是本澳人感到高興的事。
澳門格蘭披治賽車舉辦初期,原為業餘車手比賽,賽事較簡單。但隨著澳門的發展,賽事不但成為職業賽,且更成為國際性賽事,是東南亞中最盛大的賽車活動。加上作為世界上少數的街道式跑道競逐的比賽盛事,澳門大賽車確實吸引了廣大的觀眾。據統計,過去每年大賽車舉辦期間,入場觀眾估計超過七萬人次。雖然近年本澳賽車受到鄰近地區——珠海興辦賽車的影響,人們的注意力轉移,使得澳門賽車氣氛冷淡,來參賽的車隊少了,以至贊助商也少了。但可幸歷年來都有一班香港車迷捧場,無論是在水塘彎或是葡京彎看臺,入場觀眾之中,港客佔了半數。最近兩年,澳門大賽車觀眾還多了一批內地遊客,而且為數不少。在十一月份參加旅行團到澳門的內地人,多是指定要看格蘭披治大賽車作為觀光節目之一的。近幾年來,澳門與內地經濟交往密切,本地一些商人,特意邀請內地有生意來往的公司伙伴來澳觀看賽車,晚上則到娛樂場所消遣。早兩年由於經濟好景,內地客與香港客在賽車期間成了本澳各消費行業爭取的對象,促進了本澳的繁榮。
除了進入現場觀看比賽之外,市民還可安坐家中欣賞賽事。因為賽事進行期間,澳門廣播電視中文、葡文臺和香港無線電視臺均作現場直播,還得到衛星電視體育臺每天十二小時的現場直播,透過衛星網路將節目放送至亞洲的印度、中東等地五十三個國家,有超過二億二千萬名觀眾收看。
小型賽車相對大賽車而言,無論是車的外型或比賽場地都小得多,速度也比不上大賽車,但比大賽車安全多了。兩者最大的分別,小型賽車不能在馬路上行駛或比賽。本澳發展小型賽車的運動差不多有二十年,最初祇有幾位對汽車運動有濃厚興趣的車迷。花了近二十年時間的推廣,終在一九八五年成立了“澳門汽車會”。
賽車場曾經數易其地,現在澳門的離島路環石排灣,建有一座永久性的小型賽車場,供小型賽車及電單車賽車之用。小型賽車場佔地四萬二千九百八十二平方米,每圈長一點二公里,跑道寬十米。此外政府計劃還要興建一座約有四千五百平方米的賽事大樓,使賽車場的設備更趨完善,符合舉辦國際賽事的要求。
小型賽車在澳門的發展期間,賽車會很積極培養本地的賽事人才:例如舉辦“信號員培訓課程” ,派員往外地參加“賽事主管及裁判、發令員課程” ;並與體育發展局合作,向各界推廣這項活動,主要向青少年灌輸此項活動的相關知識;同時數度派出車手到外地參加賽事,吸取經驗,有些還得到輝煌的成績。
今日的小型賽車發展很是蓬勃,參與的人數眾多,甚至很多香港車手定期來澳參賽。原因是數年前香港政府取締了維多利亞公園內的小型賽車場,致令這班賽車英雄無用武之地,遂移師濠江作賽,從而使到本澳的小型賽車活動日益壯大。但要把這項活動辦得普及化、平民化,便恐非易事了。因為要自費辦齊一套可以出賽的裝備及車輛,約需十萬澳元,相信這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可以隨意玩得起的遊戲。近年,有一個名叫“澳門機動運動俱樂部”的成立。這是一間向車迷提供運動、娛樂、美食的高級消費場所,主要吸引人的項目是小型賽車。該俱樂部備有九匹、二十匹的四衝程單引擎及雙引擎各種小型賽車,給顧客一嘗做賽車手的滋味。在小型賽道上飛馳的感受,是與在東望洋賽道上飛馳不相伯仲的。俱樂部還備有三匹半小型賽車,專供小朋友使用。顧客只須在十天前以傳真給該俱樂部確定使用日期,並於七天前預付五成訂金,俱樂部便可為顧客準備一切事項:包括提供旗手、計時員服務,完全照足正規賽車的做法。還有賽車戰衣及全新頭盔租用,使顧客進場後搖身一變便成真正賽車手。此類消遣可說比較自費裝備便宜得多,故此大受賽車迷的歡迎,祇要約同十個八個同道中人便可共同分擔費用,玩個痛快。
曲棍球與土風舞,都是本澳葡人熱愛的活動,在澳門一直盛行不衰。
曲棍球是本澳的球類運動之一。球小而硬,在近似足球場的場地進行。每隊十一人,各用一米長的曲棍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多者為勝。極像我國唐代的“步打球”和北宋的“步擊”遊戲。澳門現有草地曲棍球和滾軸曲棍球兩種。
曲棍球在澳門的歷史雖不短,但一向以來都是土生葡人和其他外籍人士參與的多,華人則很少樂在其中,故此其普遍性便不及其他體育運動。
澳門唯一的曲棍球場設在塔石運動場內,上面鋪有人造草皮,一九八五年的造價是四百多萬元澳門幣,此後每年還要花巨款維修。近年還在其上架設四組泛光射燈,以便夜間也可進行球賽;另外草地四周裝有六組自動灑水器——人造草須要經常保持濕潤。如此昂貴的一個場地,當年祇為少數人所使用,難怪此類運動初期發展幾乎停滯不前。
踏入九十年代,這項運動才逐漸被華人接受,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對新事物的適應力強,於是很快便有一班新的生力軍馳騁於綠茵之上。目前本澳的曲棍球水準還不錯,每與外來隊伍對賽,成績也是前列的。一九九八年九月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曲棍球錦標賽,本澳學校聯隊便贏得季軍。澳門隊的成員大多數來自中文學校,雖然要面對如汶萊、新加坡等強隊,但仍能勇奪第三名。是次冠軍和亞軍分別是中國及馬來西亞。澳門在衆多強隊中能有此成績,這是一班現役球員努力拼搏得來的成果;故此,前行政教育暨青年事務司黎祖智親自接見了澳門隊代表、教練及領導人,並給予各人一枚參賽紀念章,以資鼓勵。第二屆的錦標賽將於公元二千年在馬亞西亞舉行。這項運動如何作進一步推廣,最難的問題就是資源分配不足;縱然有人肯參加,但始終還是缺乏練習的場地。
龍是四靈之首,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是我國原始時代的一種圖騰,更是世人崇拜之神物。它本來是先民虛構出來的形體,但聰明的先輩卻將此虛無之物,賦以豐富的生命力,體現了融和、騰飛的民族精神,通過智慧把它具體地用實物表現出來,演變成為今天我們所見的“舞龍”。
在澳門,舞龍與舞獅都是同樣盛行,每有表演都是萬人空巷,祇是舞龍表演的機會不及舞獅那麼多罷了。舞龍在澳門屬於民間的娛樂體育活動,因有說龍是神聖之物,能鎮邪驅魔,象徵祥瑞,所以二十多年來,每年春節年初二,澳門地產建設有限公司都舉辦舞龍活動,以賀新春,也為市民提供免費娛樂,平添了不少節日的熱鬧氣氛。春節舞龍,用意當然不祇是增加熱鬧,更重要的是有呈獻吉祥之意。一般“龍”的製作以竹為架,外罩紗布,上有金片或銀片飾作鱗片,稱作金龍或銀龍,龍身則繪以鮮明圖案。製好的龍,外觀甚為逼真,龍頭龍角崢嶸、突眼長鬚、張牙吐舌,全身鱗甲閃閃,顯得十分威猛。舞動時需要一個有經驗並且精通舞龍技術的人,手持龍珠在前引導,回還往返,帶動整條龍舞出飛翔九天的姿態;而最主要的是要表達出“龍”威猛的一面,不能把龍舞得暮氣沉沉,這是舞龍之一大忌。舞龍的人手則視乎龍的長度、大小而定,大多是年青力壯的小伙子參與,每人持著龍身各節的撑竿,跟著前頭舞龍珠那個人的進退而起舞,動作不同而協調,左右穿插,上下翻滾,時而昂首穿空,時而盤旋不已。舞龍最能充分表現出那種群體合作精神,祇有合作純熟的隊伍,才能把“龍”舞得栩栩如生。
在中國各地舞龍的種類很多,凡二百八十多種。在澳門,舞龍還是初興起的體育運動。由於舞龍規模大,需要人手多,故不易經常組織,祇有在大節日裏或隆重的慶典中方有舞龍助興。現存本澳的“龍”有三條,其中一條是特別製造的,專為紀念一九九四年友誼大橋的正式落成之用。該條龍全長一千五百五十九米,舞者逾千人,是當年世界最長的“龍”,已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之內。另外兩條分別屬於兩所體育會,平常日子頗難得一見其風采。
澳門由於地方小,所以沒有舞龍的比賽設立;然舞龍者的技術正不斷進步,他們也不時到國內或海外觀摩,吸取經驗,精益求精。期望將來舞龍的活動能與其他體育活動一樣,並駕齊驅,共創佳績,為澳門爭光。
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文娛體育活動,在澳門也相當發達,歷久不衰。每逢一些喜慶場合或廟會賀誕,均可見獅影處處,鑼鼓喧天,穿插於各大街小巷中。
過去設有舞獅隊組織的,大多是一些武館。隨著社會變遷,本澳不少前身是武館性質的體育會,不單是推動武術發展,還推廣了舞獅和其他體育項目的發展,其中有些體育會還經常組織醒獅隊遠赴海外表演、比賽獅藝,並每每載譽而歸,為澳爭光。
舞獅是一項綜合藝術表演,它結合了體育、音樂、武術、舞蹈而成,隊員要經長期訓練、合作才有所成。醒獅的形象更是體現了國人豐富的想象力,也表現了紮獅的技藝何等高超。一個紙、竹結合為獅頭,彩布為獅身的手工藝製品,加上舞獅的步法,便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死物為神靈,把一頭獅子的喜、怒、哀、樂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配合模仿獅子的驚、疑、撲、跳等翻騰動作,便可把獅子舞動得栩栩如生。舞獅之中還有一個手執破葵扇、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寬袍大衣的人物,有他在場和醒獅共舞,真是倍添歡樂;這個喜劇人物是很受小孩們歡迎的。
“出獅”是舞獅者經常的活動,遇有會慶、籌款或接受某些場合邀請助興,都要整個獅隊出動參與的。舞獅經常受考驗的時候就是“採青”之時,一隊訓練有素的獅隊,平日一定要磨煉各式各樣的採青技術,以便隨時接受挑戰,以維繫會館的聲譽。昔日有些商戶,當有獅隊路過時,便會擺下“青陣”以考驗該武館的獅藝;故此,如無真功夫,武館是不會貿然出獅上街採青的。所謂“青” ,是一個內有現款的紅封包,附以青菜,用紅繩捆在一起,象徵食物。由於擺青位置不同,普通分有高青、地青、水青三種:
彩物掛在建築物高處,約有二十尺高,採青的獅子要借助一枝粗大的長竹竿,從下往上攀緣至掛青的地方採摘,還要不停的舞出獅子覓食的動作,難度很大。而其他武師則要合力在地面扶穩粗竹,舞獅尾的那個則不用攀竹竿,祇是站在其中一個武師的肩上配合便可。另一種方式是不用竹竿,由全體武師互相手搭肩膀,組成一個三四層高的圓形“人塔”,最高處則是舞獅者,落腳地方是由該層的衆武師手托著一個篩米用的大篩子,那樣人便可站在上面做出各種採青動作。
彩物放在設置的木檯上,一般離地祇有兩三尺高,是最容易的一種採青方式。但也有人特意用十餘張長凳斜搭在一起,擺成一座小樓臺的模樣,約有五六尺高。所有長凳由於是互相利用力點、支點來支撑,祇要其中任何一張鬆脫,便足以影響整個結構;擺此青的人,目的是想考驗採青者的獅子上樓臺功夫。這種技藝難度也高,一不小心從長凳上跌下來,雖不致受傷,但會館的聲名跌不得也。
主家預先用一個直徑約一尺的木盆,內盛清水半盆,彩物放在水中,木盆放在空地上,舞獅者要雙腳站在盆邊彎腰採青,此式最考腳力和腰力。其他採青方式細分還有很多,採法也各異,主要表現獅子的勇敢、機智、體力和膽量等神態。獅隊平時的練習便要熟悉各種採青陣,否則臨陣出錯,便會貽笑方家。
現在所見的醒獅大都比較輕巧、色彩繽紛、富有活力感,這和紮作材料進步有關。以往的醒獅則顯得比較莊嚴,分有紅、黑、白三種顏色,分別代表蜀漢的劉備、關公、張飛。傳統觀念將劉備、關雲長、張飛比喻為重義氣之人,武術界尤重此風,故醒獅也以此寓意。這三種醒獅用途是有分別的,一般喜慶場合便會出紅獅到賀;要是比賽、打擂臺便出黑獅(黑獅又名“打仔獅”);如有德高望重的武林人士去世,平日交往深厚的,就會派白獅弔唁[白獅又稱喪(粵讀桑音)獅],事後白獅便被焚掉,本澳近十多年來沒有派出過白獅。
有時在一些熱鬧的節日裏,可能不止一間體育會的獅隊上街游行採青,若果兩獅狹路相逢,大家便要遵守一些禮儀,如有差錯,隨時會當街上演全武行的。兩獅相遇,大家不是有仇怨的話,便會互相敬禮式舞動一番,然後側身而過;過的時候,兩隊鼓手要暫停敲打,直到過後才各自起鼓,以表示互相尊重。兩獅同舞之時,更不可追著嗅對方醒獅的屁股後面,因為這是一種對對方極大侮辱和挑釁的行為,雙方會因此而大打出手的。
獅藝在澳門的發展,近年甚有成績,各體育會除了派隊參加各地的獅藝比賽外,也積極培訓人才。為迎接澳門回歸祖國,澳門武術總會曾得到前政府部門澳門體育總署協助,在一九九九年八月四日舉辦“一九九九澳門世界醒獅精英邀請賽”。這是澳門體壇的一大盛事,屬世界級賽事,參賽者有來自內地、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印尼和澳門等十隊。是次參賽隊伍都是各國(地區)和全國(地區)冠軍或國家隊,其中馬來西亞隊更是三屆世界冠軍,可謂各路雄獅雲集鏡海,進行獅王爭霸。現在的獅藝比賽主要是比賽一套舞獅套路,時限七至十分鐘,各獅隊比難度、比合作、比演藝,由在場專家評判打分。每隊參賽獅隊都是技藝嫻熟、服飾鮮明、人強馬壯,在近二十尺高的鐵樁柱上,上下翻騰飛躍,正是活似雄獅勝雄獅,精彩之處,真叫人嘆為觀止!
澳門特殊奧運會
澳門特殊奧運會創立於一九八五年,在一九八七年四月正式註冊為一個體育團體,現有運動員約五百人,成員多是智力有輕度或中度障礙的人士。
一九八三年,澳門首次被邀請派代表隊到美國參加第六屆夏季國際特殊奧運會賽事,澳門特殊奧運會亦因此在該年以臨時組織性質創立。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期間,因人手不足及缺乏經費,故每年祇能為少數弱智運動員提供一項田徑體育訓練。後來在一九八五年十月,有一群熱心的青年義工加入工作,為弱智人士重新制訂多項體育訓練,安排比賽,並提供舒展身心活動後,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該會至今已可為四百多名不同程度的弱智人士提供各類型服務,其中的體育訓練及比賽項目包括有田徑、游泳、乒乓球、籃球、足球等。每年也會邀請國內、香港和鄰近國家地區的同類型運動團體,參加一年一度的“澳門特殊奧運會田徑邀請賽”,藉此令澳門的弱智運動員吸取更多的比賽經驗,並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地區的運動員交流,有利弱智人士順利融入社群。
澳門特殊奧運會經常派隊參加各地邀請賽事,每次也能取得優良成績,尤其以近年成績更為突出,顯示了運動員努力下得到的成果,也體現了社會人士對他們的支持與關心。
此外還有一個澳門特殊奧運會附屬的弱智人士職業培訓中心。從一九九四年開始,該會已積極培訓弱智人士學習一些簡單的工作技能,以便他們投身社會。後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正式成立“弱智人士職業培訓中心” ,培訓內容分為職業訓練:例如打字和操作影印機;認知教育訓練:例如認字、讀報、學習文化;適應社會訓練:例如學習認路、人際交往技巧;另外還有生活秩序、心理指導、課外活動和戶外活動等訓練。目的是培養學員的職業興趣,使學員作好準備,適應將來的職業生活,以能自主自立。如此規劃學員的生活訓練,有助學員增進自我照顧能力、與人溝通之能力,以求融入社會。
氣 功
在澳門,市民要強身健體的方法有很多,因應著各人的體質、年齡、興趣,適應能力和金錢支出,總會有合乎自己心意的方法的。
氣功的發展在澳門就是其中一種熱門活動,推廣這種活動而較有規模和成績的,就是“澳門草堆六街區坊會”。草六坊會的“無極氣功保健班” ,於一九八三年九月創辦,學員們來自各個階層,年齡最大的有七十多歲,最小的祇有八歲。無極氣功是中國傳統氣功之一,學員通過自我鍛煉,便能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效果。無極氣功原傳於楊家太極拳,是太極拳武功方面的基本功,現已在省港澳等地廣為流傳,學習者衆多。
除了氣功之外,太極拳也是本澳市民熱愛的活動之一,每天早晚,在不少的公園、空地、海邊等地方,都可見到三三兩兩的人群(甚或獨自一個)在練習。在本澳,學習太極拳的人為數不少。早年的澳門國際機場開幕儀式及慶祝澳門回歸大典上,曾經進行了兩場千人太極拳操表演,陣容龐大,氣勢磅礴,可謂一時無兩。
格蘭披治大賽車
每年十一月,東望洋山下會展開龍爭虎門——各路飛車英雄爭奪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各項冠軍。不少外國和香港遊客不惜跋涉而來,專為觀看這項充滿刺激緊張的比賽。
澳門之有賽車,始於一九五四年,是由當時的澳門市政廳秘書施加路和香港賽車會的保羅二人合力創辦的;跑道設在今日的松山和新口岸一帶的馬路上。當時的跑道並不像今日的平坦大路,不少路段還是泥路,看臺也是臨時用竹子蓋搭的竹棚。第一屆賽事舉行兩天,第一天舉行的是平均速度賽,二十四輛車參加,冠軍是駕駛十九號車的葡國人李治。第二天舉行格蘭披治大賽,十五輛車參加,由駕駛凱旋牌二型的加華路奪得第一屆冠軍。
賽車跑道亦稱東望洋環山圈,全長三點八英里,即六點一一七公里,是世界公認充滿刺激、最適合賽車之用的街道式跑道——沿途地勢起伏曲折,有上下斜坡、直路、大小彎角三十多個,危險性大,是考驗車手經驗、膽色、技術及賽車性能的難關。
經過四十多年來的不斷改善,今日澳門賽車有了三合土建築的看臺,還有水塘邊的三合土梯級看臺,有了現代化的電腦計時顯示儀器,還設立了防撞欄和修築獲得國際賽車聯盟承認的跑道,因此澳門賽車會被正式列入國際賽車表內。一九九三年,澳門賽車會還在新港澳客運碼頭附近興建了新的賽車控制中心修理站、停車場等新設施,使這項國際性的賽車運動日益完善。大賽車舉辦初期,經費全部由私人機構負責。但在一九七五年起,前澳督下令葡國汽車會ACP澳門分會,將賽車交由前市政廳接辦,並從此得到政府的資助。
由於歷屆主辦的成績出色,因此,澳門區的賽事被列入國際賽車的賽程表內,澳門亦因此而為世界各地認識,且成為除摩洛哥和美國長堤以外,世界僅有的第三個在馬路上舉行賽事的地方。而格蘭披治大賽車的活動,亦發展成為本澳每年吸引遊客前來觀賞的國際體育盛事,實在是本澳人感到高興的事。
澳門格蘭披治賽車舉辦初期,原為業餘車手比賽,賽事較簡單。但隨著澳門的發展,賽事不但成為職業賽,且更成為國際性賽事,是東南亞中最盛大的賽車活動。加上作為世界上少數的街道式跑道競逐的比賽盛事,澳門大賽車確實吸引了廣大的觀眾。據統計,過去每年大賽車舉辦期間,入場觀眾估計超過七萬人次。雖然近年本澳賽車受到鄰近地區——珠海興辦賽車的影響,人們的注意力轉移,使得澳門賽車氣氛冷淡,來參賽的車隊少了,以至贊助商也少了。但可幸歷年來都有一班香港車迷捧場,無論是在水塘彎或是葡京彎看臺,入場觀眾之中,港客佔了半數。最近兩年,澳門大賽車觀眾還多了一批內地遊客,而且為數不少。在十一月份參加旅行團到澳門的內地人,多是指定要看格蘭披治大賽車作為觀光節目之一的。近幾年來,澳門與內地經濟交往密切,本地一些商人,特意邀請內地有生意來往的公司伙伴來澳觀看賽車,晚上則到娛樂場所消遣。早兩年由於經濟好景,內地客與香港客在賽車期間成了本澳各消費行業爭取的對象,促進了本澳的繁榮。
除了進入現場觀看比賽之外,市民還可安坐家中欣賞賽事。因為賽事進行期間,澳門廣播電視中文、葡文臺和香港無線電視臺均作現場直播,還得到衛星電視體育臺每天十二小時的現場直播,透過衛星網路將節目放送至亞洲的印度、中東等地五十三個國家,有超過二億二千萬名觀眾收看。
小型賽車
小型賽車相對大賽車而言,無論是車的外型或比賽場地都小得多,速度也比不上大賽車,但比大賽車安全多了。兩者最大的分別,小型賽車不能在馬路上行駛或比賽。本澳發展小型賽車的運動差不多有二十年,最初祇有幾位對汽車運動有濃厚興趣的車迷。花了近二十年時間的推廣,終在一九八五年成立了“澳門汽車會”。
賽車場曾經數易其地,現在澳門的離島路環石排灣,建有一座永久性的小型賽車場,供小型賽車及電單車賽車之用。小型賽車場佔地四萬二千九百八十二平方米,每圈長一點二公里,跑道寬十米。此外政府計劃還要興建一座約有四千五百平方米的賽事大樓,使賽車場的設備更趨完善,符合舉辦國際賽事的要求。
小型賽車在澳門的發展期間,賽車會很積極培養本地的賽事人才:例如舉辦“信號員培訓課程” ,派員往外地參加“賽事主管及裁判、發令員課程” ;並與體育發展局合作,向各界推廣這項活動,主要向青少年灌輸此項活動的相關知識;同時數度派出車手到外地參加賽事,吸取經驗,有些還得到輝煌的成績。
今日的小型賽車發展很是蓬勃,參與的人數眾多,甚至很多香港車手定期來澳參賽。原因是數年前香港政府取締了維多利亞公園內的小型賽車場,致令這班賽車英雄無用武之地,遂移師濠江作賽,從而使到本澳的小型賽車活動日益壯大。但要把這項活動辦得普及化、平民化,便恐非易事了。因為要自費辦齊一套可以出賽的裝備及車輛,約需十萬澳元,相信這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可以隨意玩得起的遊戲。近年,有一個名叫“澳門機動運動俱樂部”的成立。這是一間向車迷提供運動、娛樂、美食的高級消費場所,主要吸引人的項目是小型賽車。該俱樂部備有九匹、二十匹的四衝程單引擎及雙引擎各種小型賽車,給顧客一嘗做賽車手的滋味。在小型賽道上飛馳的感受,是與在東望洋賽道上飛馳不相伯仲的。俱樂部還備有三匹半小型賽車,專供小朋友使用。顧客只須在十天前以傳真給該俱樂部確定使用日期,並於七天前預付五成訂金,俱樂部便可為顧客準備一切事項:包括提供旗手、計時員服務,完全照足正規賽車的做法。還有賽車戰衣及全新頭盔租用,使顧客進場後搖身一變便成真正賽車手。此類消遣可說比較自費裝備便宜得多,故此大受賽車迷的歡迎,祇要約同十個八個同道中人便可共同分擔費用,玩個痛快。
曲棍球
曲棍球與土風舞,都是本澳葡人熱愛的活動,在澳門一直盛行不衰。
曲棍球是本澳的球類運動之一。球小而硬,在近似足球場的場地進行。每隊十一人,各用一米長的曲棍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多者為勝。極像我國唐代的“步打球”和北宋的“步擊”遊戲。澳門現有草地曲棍球和滾軸曲棍球兩種。
曲棍球在澳門的歷史雖不短,但一向以來都是土生葡人和其他外籍人士參與的多,華人則很少樂在其中,故此其普遍性便不及其他體育運動。
澳門唯一的曲棍球場設在塔石運動場內,上面鋪有人造草皮,一九八五年的造價是四百多萬元澳門幣,此後每年還要花巨款維修。近年還在其上架設四組泛光射燈,以便夜間也可進行球賽;另外草地四周裝有六組自動灑水器——人造草須要經常保持濕潤。如此昂貴的一個場地,當年祇為少數人所使用,難怪此類運動初期發展幾乎停滯不前。
踏入九十年代,這項運動才逐漸被華人接受,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對新事物的適應力強,於是很快便有一班新的生力軍馳騁於綠茵之上。目前本澳的曲棍球水準還不錯,每與外來隊伍對賽,成績也是前列的。一九九八年九月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曲棍球錦標賽,本澳學校聯隊便贏得季軍。澳門隊的成員大多數來自中文學校,雖然要面對如汶萊、新加坡等強隊,但仍能勇奪第三名。是次冠軍和亞軍分別是中國及馬來西亞。澳門在衆多強隊中能有此成績,這是一班現役球員努力拼搏得來的成果;故此,前行政教育暨青年事務司黎祖智親自接見了澳門隊代表、教練及領導人,並給予各人一枚參賽紀念章,以資鼓勵。第二屆的錦標賽將於公元二千年在馬亞西亞舉行。這項運動如何作進一步推廣,最難的問題就是資源分配不足;縱然有人肯參加,但始終還是缺乏練習的場地。
舞 龍
龍是四靈之首,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是我國原始時代的一種圖騰,更是世人崇拜之神物。它本來是先民虛構出來的形體,但聰明的先輩卻將此虛無之物,賦以豐富的生命力,體現了融和、騰飛的民族精神,通過智慧把它具體地用實物表現出來,演變成為今天我們所見的“舞龍”。
在澳門,舞龍與舞獅都是同樣盛行,每有表演都是萬人空巷,祇是舞龍表演的機會不及舞獅那麼多罷了。舞龍在澳門屬於民間的娛樂體育活動,因有說龍是神聖之物,能鎮邪驅魔,象徵祥瑞,所以二十多年來,每年春節年初二,澳門地產建設有限公司都舉辦舞龍活動,以賀新春,也為市民提供免費娛樂,平添了不少節日的熱鬧氣氛。春節舞龍,用意當然不祇是增加熱鬧,更重要的是有呈獻吉祥之意。一般“龍”的製作以竹為架,外罩紗布,上有金片或銀片飾作鱗片,稱作金龍或銀龍,龍身則繪以鮮明圖案。製好的龍,外觀甚為逼真,龍頭龍角崢嶸、突眼長鬚、張牙吐舌,全身鱗甲閃閃,顯得十分威猛。舞動時需要一個有經驗並且精通舞龍技術的人,手持龍珠在前引導,回還往返,帶動整條龍舞出飛翔九天的姿態;而最主要的是要表達出“龍”威猛的一面,不能把龍舞得暮氣沉沉,這是舞龍之一大忌。舞龍的人手則視乎龍的長度、大小而定,大多是年青力壯的小伙子參與,每人持著龍身各節的撑竿,跟著前頭舞龍珠那個人的進退而起舞,動作不同而協調,左右穿插,上下翻滾,時而昂首穿空,時而盤旋不已。舞龍最能充分表現出那種群體合作精神,祇有合作純熟的隊伍,才能把“龍”舞得栩栩如生。
在中國各地舞龍的種類很多,凡二百八十多種。在澳門,舞龍還是初興起的體育運動。由於舞龍規模大,需要人手多,故不易經常組織,祇有在大節日裏或隆重的慶典中方有舞龍助興。現存本澳的“龍”有三條,其中一條是特別製造的,專為紀念一九九四年友誼大橋的正式落成之用。該條龍全長一千五百五十九米,舞者逾千人,是當年世界最長的“龍”,已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之內。另外兩條分別屬於兩所體育會,平常日子頗難得一見其風采。
澳門由於地方小,所以沒有舞龍的比賽設立;然舞龍者的技術正不斷進步,他們也不時到國內或海外觀摩,吸取經驗,精益求精。期望將來舞龍的活動能與其他體育活動一樣,並駕齊驅,共創佳績,為澳門爭光。
舞 獅
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文娛體育活動,在澳門也相當發達,歷久不衰。每逢一些喜慶場合或廟會賀誕,均可見獅影處處,鑼鼓喧天,穿插於各大街小巷中。
過去設有舞獅隊組織的,大多是一些武館。隨著社會變遷,本澳不少前身是武館性質的體育會,不單是推動武術發展,還推廣了舞獅和其他體育項目的發展,其中有些體育會還經常組織醒獅隊遠赴海外表演、比賽獅藝,並每每載譽而歸,為澳爭光。
舞獅是一項綜合藝術表演,它結合了體育、音樂、武術、舞蹈而成,隊員要經長期訓練、合作才有所成。醒獅的形象更是體現了國人豐富的想象力,也表現了紮獅的技藝何等高超。一個紙、竹結合為獅頭,彩布為獅身的手工藝製品,加上舞獅的步法,便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死物為神靈,把一頭獅子的喜、怒、哀、樂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配合模仿獅子的驚、疑、撲、跳等翻騰動作,便可把獅子舞動得栩栩如生。舞獅之中還有一個手執破葵扇、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寬袍大衣的人物,有他在場和醒獅共舞,真是倍添歡樂;這個喜劇人物是很受小孩們歡迎的。
“出獅”是舞獅者經常的活動,遇有會慶、籌款或接受某些場合邀請助興,都要整個獅隊出動參與的。舞獅經常受考驗的時候就是“採青”之時,一隊訓練有素的獅隊,平日一定要磨煉各式各樣的採青技術,以便隨時接受挑戰,以維繫會館的聲譽。昔日有些商戶,當有獅隊路過時,便會擺下“青陣”以考驗該武館的獅藝;故此,如無真功夫,武館是不會貿然出獅上街採青的。所謂“青” ,是一個內有現款的紅封包,附以青菜,用紅繩捆在一起,象徵食物。由於擺青位置不同,普通分有高青、地青、水青三種:
高 青
彩物掛在建築物高處,約有二十尺高,採青的獅子要借助一枝粗大的長竹竿,從下往上攀緣至掛青的地方採摘,還要不停的舞出獅子覓食的動作,難度很大。而其他武師則要合力在地面扶穩粗竹,舞獅尾的那個則不用攀竹竿,祇是站在其中一個武師的肩上配合便可。另一種方式是不用竹竿,由全體武師互相手搭肩膀,組成一個三四層高的圓形“人塔”,最高處則是舞獅者,落腳地方是由該層的衆武師手托著一個篩米用的大篩子,那樣人便可站在上面做出各種採青動作。
地 青
彩物放在設置的木檯上,一般離地祇有兩三尺高,是最容易的一種採青方式。但也有人特意用十餘張長凳斜搭在一起,擺成一座小樓臺的模樣,約有五六尺高。所有長凳由於是互相利用力點、支點來支撑,祇要其中任何一張鬆脫,便足以影響整個結構;擺此青的人,目的是想考驗採青者的獅子上樓臺功夫。這種技藝難度也高,一不小心從長凳上跌下來,雖不致受傷,但會館的聲名跌不得也。
水 青
主家預先用一個直徑約一尺的木盆,內盛清水半盆,彩物放在水中,木盆放在空地上,舞獅者要雙腳站在盆邊彎腰採青,此式最考腳力和腰力。其他採青方式細分還有很多,採法也各異,主要表現獅子的勇敢、機智、體力和膽量等神態。獅隊平時的練習便要熟悉各種採青陣,否則臨陣出錯,便會貽笑方家。
現在所見的醒獅大都比較輕巧、色彩繽紛、富有活力感,這和紮作材料進步有關。以往的醒獅則顯得比較莊嚴,分有紅、黑、白三種顏色,分別代表蜀漢的劉備、關公、張飛。傳統觀念將劉備、關雲長、張飛比喻為重義氣之人,武術界尤重此風,故醒獅也以此寓意。這三種醒獅用途是有分別的,一般喜慶場合便會出紅獅到賀;要是比賽、打擂臺便出黑獅(黑獅又名“打仔獅”);如有德高望重的武林人士去世,平日交往深厚的,就會派白獅弔唁[白獅又稱喪(粵讀桑音)獅],事後白獅便被焚掉,本澳近十多年來沒有派出過白獅。
有時在一些熱鬧的節日裏,可能不止一間體育會的獅隊上街游行採青,若果兩獅狹路相逢,大家便要遵守一些禮儀,如有差錯,隨時會當街上演全武行的。兩獅相遇,大家不是有仇怨的話,便會互相敬禮式舞動一番,然後側身而過;過的時候,兩隊鼓手要暫停敲打,直到過後才各自起鼓,以表示互相尊重。兩獅同舞之時,更不可追著嗅對方醒獅的屁股後面,因為這是一種對對方極大侮辱和挑釁的行為,雙方會因此而大打出手的。
獅藝在澳門的發展,近年甚有成績,各體育會除了派隊參加各地的獅藝比賽外,也積極培訓人才。為迎接澳門回歸祖國,澳門武術總會曾得到前政府部門澳門體育總署協助,在一九九九年八月四日舉辦“一九九九澳門世界醒獅精英邀請賽”。這是澳門體壇的一大盛事,屬世界級賽事,參賽者有來自內地、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印尼和澳門等十隊。是次參賽隊伍都是各國(地區)和全國(地區)冠軍或國家隊,其中馬來西亞隊更是三屆世界冠軍,可謂各路雄獅雲集鏡海,進行獅王爭霸。現在的獅藝比賽主要是比賽一套舞獅套路,時限七至十分鐘,各獅隊比難度、比合作、比演藝,由在場專家評判打分。每隊參賽獅隊都是技藝嫻熟、服飾鮮明、人強馬壯,在近二十尺高的鐵樁柱上,上下翻騰飛躍,正是活似雄獅勝雄獅,精彩之處,真叫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