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交通工具
舟 船
澳门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份组成。长期以来,三地居民的往返,祇能靠渡轮运送。那些小电船,载客少,速度慢,往凼仔祇有四公里,却需半小时。若遇上风浪,危险性很大。澳门半岛距路环岛八公里,却费一小时。每遇退潮,船就暂时取消。凼仔沿岸水浅,还得靠小艇接驳,居民不由得望而兴叹。
澳门的对岸是珠海市的湾仔和前山,居民日常生活有密切往来。在澳门内港尚未填海筑堤时,海边新街设有简陋的码头。湾仔、前山一带的居民,经常摇船划桨用小船载着农副产品到这裏进行交易,墟市热闹。三十年代,澳门居民的食水有三分之二来自湾仔银坑,每日均有数十艘水艇将“银坑水”运来澳门。
三十年代,澳门至湾仔开通了小电船,每刻钟运行一次。澳门是湾仔花农的主要市场。澳门内港满泊着湾仔、前山人的船只。八十年代,行走澳门——湾仔的轮渡有三艘 ,即珠澳一、二、三号。船体为钢质结构,载客量由一百二十人至二百八十人。
本世纪初,省港澳的航线上已大量使用轮拖。这种轮拖是以机器为动力的轮船与旧式大船结合。船户利用自己的本船,租用轮船拖带,价钱比较便宜。在海上,那些轮船使劲地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省澳线上后又出现了一种“花尾渡”。其得名来自它的尾部有鲜艳夺目的图画。一艘二百吨的花尾渡可载客二百人。它分几层:底层载货,第二层兼载客货,第三层较空爽美观,专载乘客,顶上半层则是船员卧室。
现今海事博物馆陈列着澳门海上的交通工具。长廊裏摆放着一条长长的龙舟:龙头正昂着,瞪着眼,尾巴翘起来。龙头后面有一面圆鼓,我们可以想见那鼓声咚咚,群雄奋力挥桨的热闹场面。
博物馆有半世纪前建造的拖船、舢板、庆典船、捕鱼船和越南船等,各具特色。
一九五一年发行的“帆船”邮票,是澳门第一套表现海上交通工具的邮票,单色印刷的图案分别是舢板、单桅帆船和三桅帆船。一九八五年十月发行的“货船”邮票,四枚分别描绘了澳门不同年代的货运船只。后来,更出现水翼船、喷射船等,令澳门的海上交通更发达、更方便了。
(邮票见附图)
澳门跟香港的交通运输一样,均主要靠水路。港澳两地拥有一支庞大的现代船队,其中有喷射船、飞翔船、珍宝双体船、快速客轮等。班次频密,以喷射船为例,白天每隔十五分钟一班,晚上每隔三十分钟一班;节日、假日就增加班次。每只船可载客二百人。票价约一百三十元。回想三十年代的“泉州号”,下午五时离澳,须半夜三时才抵港。而现在的航程仅需一个小时左右。
新式船只快捷且宽敞,船上还设有“彩票”娱乐。祇用五元便可买一张,当场刮去表面可知晓是否得奖。港澳的水上交通,伴随着澳门的旅游和博彩业的兴盛而发展。不少香港人收工后乘船抵澳,半夜则乘船回港。
一九五二年之前,往来港澳无须示证件。香港当局曾一度限制入境旅客,要求澳门的入境旅客要出示最低二十元的“保证金”。客轮为了生意,就想出了“租银纸”的怪招,由客轮租港币给旅客,返航后收回,并收回两元的租金。一些贫穷者则被迫租用。
桥 樑
六十年代末,连接路环岛和凼仔的连贯公路建成。一九七四年底,横跨大海的澳凼大桥建成,结束了靠渡船往返的历史。
澳凼大桥由葡萄牙的桥樑专家贾多素设计:全长二点五公里,加上引桥总长度达三千四百四十九米,桥宽九点二米,中间航道口跨度达七十三米,高度三十五米。客轮可以在下面通行无阻。全桥由四段连续桥樑组成,其中最长的一段达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连续桥。
澳凼大桥的名字叫“嘉乐庇大桥” ,是以当时的澳督名字命名的。全部工程耗资四千三百多万元,因此,过往车辆有相当一段时间是收费的。由于桥名难记难写,并且桥是由澳门到凼仔的跨海大桥,市民习惯称之为“澳凼大桥”。
一九九○年六月,又由中国振华海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第二座大桥,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七日正式通车。是日市民敲锣打鼓兼舞长龙,热闹的场面可谓少见。其桥名为“友谊大桥” ,有人以“镜海双龙”来形容,祝其为澳门带来好运。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七日,友谊大桥隆重揭幕。庆典开始,葡国施华高总理、韦奇立总督和本澳知名商人吴福主持了金龙点睛仪式。金龙徐徐舞动,它的长度达一千五百五十九公尺,这一长度超过了荷兰创下的一千四百四十公尺的纪录。
当天,进行了“万人步行同乐日” ,派发印有大桥庆典纪念徽号的T恤达一万件,又有一万个红绿色气球在飘动。大桥上的一万五千多人来自各社团、学校及家庭,是难得一见的热闹场面,到处喜气洋洋。
当金龙点睛仪式完成后,接着由林家骏主教、释智圆大师为大桥祝圣祈福。
天主教徒全体默祷片刻,主礼伸开双手唸着经文:“天主,祢从不远离侍奉祢的人,祢常保护依恃祢仁慈的人;求祢以恩宠扶助所有经由这座桥梁通行的人,使他们在祢的护佑下,免遭意外,而实现他们的愿望,并顺利到达目的地。以上所求是靠我们的主基督。阿门。”
至于祝福各种车辆的经文,则是:“全能的天主,天地万物的创造者,祢以丰富的智慧,赋予人能力……恳求祢,恩赐这些车辆的驾驶人,细心安全地行驶,并谨慎地为他人提供妥善的服务……阿门。”
仪式的过程是:
主礼:上主的名是我们的救助。
衆鑒:祂创造了天地万物。
由一位参礼者或主礼本人读一短篇圣经。
然后唸祝福经文。
已竣工的第三座跨海大桥叫“澳珠大桥”,又叫“莲花大桥”。它连接澳门凼仔和珠海的横
琴岛。桥全长一千四百米,宽三十多米,六线行车。回归后,此桥不仅促进了澳门两个离岛及珠
海横琴岛的开发,且开闢了澳门通向内地的第二条陆上通道。
轿
轿是古时候的客运工具。澳门很早便有这种中国传统的代步工具。
轿一般为木质结构,轿架有正方形或八角形。其外型美观,四周垂挂布帘遮日与避雨。轿内固定座椅,轿底有踏脚木板。轿腰横着两根木杆,有四人或八人抬的轿。
据清代出版的《澳门记畧》所载,当年澳葡官员也乘轿。“其轿方长如框,人从顶盖上出入,入则仍以顶板覆之。”停止时就“揭板”让主子出来。
二人便轿有“软轿”和“硬轿”之分。“软轿结绳为之,形如大箕;硬者以木”。两者均无帷盖,乘者须仰卧,支承肩头的木像弓一般弯曲。还有一种叫“女轿”,从旁门进出,顶部有两耳,穿有一杆,由两个人抬着走。
至于坐轿的婚俗,形式与内地相同,隆重而热闹,以大红色为象徵。
贾梅士博物院收藏有四部轿子,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使用,合称“四季轿”。二十纪初在澳门任主教的鲍理诺,就坐着此“四季轿出游”,极显豪华。
还有一种很简便的轿,人们称之为“山兜”。由两人抬着,两条横杆细而长。中间一垫座还设有垫脚,上面支撑着一个布篷。这种轿,适合于多斜路的澳门。(见附图)
人力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澳门的特殊地位,不少人移民到此,人口激增。这时候,一种人力手拉车成了交通工具。这种车收费相宜,市民也有乘搭的机会。这种手拉车,又叫“黄包车”,大多数是绿色车身,也有的是红色的。
车伕们为了生活,总是起早摸黑地拉车。春夏秋冬,时而日晒,时而雨淋,埋头拼命地跑。尤其吃力的是走斜坡,加上澳门的石仔路多颠簸大,乘客也不舒服,常有埋怨之言。风趣的车伕有时边拉车边哼着小调,和着步子跑: “为了将家养,顶硬上,无商量!”。车伕日捱夜捱,从年青拉到老,长期的辛劳致脚部红肿,造成严重的创伤。
有的有钱人家,倘若拥有一部人力车,就僱用私家车伕。有的黄包车注重装饰,在车厢镶上白铜线边;还在脚踏处装设钟铃,乘坐者沿途用脚踏铃掣,可以在路上发出“叮噹”的响声。途人听到,也便于让路。
人力车顶上有个大斗篷,两个轮子又大,车伕在前,紧握车把,时按时拉,十分吃力。现在,人力车已进入博物馆,被单车和三轮车取代了。
自行车由法国的皮尔·美设计製造于一八六一年。到十九世纪后期,澳门的街道出现了自行车,成年人(尤其是青少年)便以学骑自行车为乐。当时澳葡当局特地专门规定了一些街道为“单车道” ,以减少碰撞居民的事故。不过,自行车是自载为主,载人为次。
澳门的三轮车行业,曾经盛极一时;不过今天已成夕阳行业,但它可反映出澳门街数十年来的变迁。
本澳第一辆在市面上行走的三轮车是在一九四八年左右,到一九五○年间三轮车便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它半机械化,载量较多,收费较合理,行驶亦方便,适应了澳门地狭人少的环境。
四十年前的澳门,工商业并不发达。踏三轮车,工作较自由,吸引了不少人,尤其是新移民。故此在数年间,由几十辆增至七百多辆,车伕超过千人。一九五一年成立了“三轮车工友互助会”(简称“三轮车工会”)。
七十年代初,澳门的娱乐业已相当蓬勃,葡京、皇宫、逸园等吸引了不少来自香港及外国的游客;他们在游览时较喜爱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交通工具。三轮车工人的辛苦可以想象得到。他们“日求两餐,夜求一宿”、“好天晒,落雨淋”,生活是悲苦的。如果个别车伕染上嫖、赌等不良嗜好,一家的生活就难捱了。“有力踩到无力,无力踩到乞食”,便是这些人的写照。一些勤俭的且年轻力壮的,当年每天收入可达十元。
车伕极少拥有自己的车辆,他们大多数向店铺租用。当年的三轮车店舖多设在下环、司打口一带。这些店舖门前及附近摆放着数十辆三轮车,颇为热闹。车伕交车交租后,随即在凉茶店裹喝碗“王老吉”凉茶,兜起衣服抹抹汗,便疲倦地回家去了。
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三轮车行业日益萎缩;现在仅存数十辆,祇成为一种点缀。现在的三轮车,总是“车等人”;乘客大都是来自香港的恋人或外地的游客,车伕也懂几句交际语言;有的还兼作导游,边走边介绍一些旅游点。
所谓“古老当时兴”,人们仍不愿此行业销声匿迹。首届“澳门小姐竞选”期间,各候选佳丽就分别乘坐三轮车游西环,吸引不少市民观看,成了一时佳话。(附照片)
首届澳姐游西环
电单车与公共巴士
澳门的面积小,人口多。在这弹丸之地裏,却拥有数万部车辆。以一九九○年的统计数字来看,当时全澳汽车已有三万一千多辆,而全澳收费公共停车场提供的停放车位仅有一万二千个左右,设在马路边装上收费錶的车位亦不足一千个,车的密度实在惊人。
人多车多,其中电单车(摩托)的队伍亦壮观。除上班、下班的之外,还有送信、送报以及送货的,川流不息(电单车是不经营载客的)。一九九○年登记的电单车有一万七千六百多辆。
澳门市区有两家巴士专营公司,一家是澳门福利公共汽车公司(简称“新福利”),另一家是澳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简称“澳巴”)。两公司的巴士分别以蓝色和红色作车身颜色,以便市民分辨。行驶的路线近四十条。由总站乘至总站,车票是二元五角,往离岛线则增收一元。
现在行驶的新车均有空调设备,不设售票员以提高效益。“新福利”最近又设有名为“澳门通”的储值咭,相当方便。市民返工、学生上学,主要是乘坐公共巴士。
巴士设“企位”,故繁忙时刻,挤巴士的现象相当普遍。巴士与其他车辆一样,採取的都是“左上右落”的行驶方向。而上落车,均为“前门上客,后门落客”的方式。
由于街道窄,大部份街道祇能单向行驶,虽说不便,但确能减少交通事故。
市民在巴士站乘车,须招手示意,否则巴士会一驶而过。在同一巴士站内,会同时出现驶向不同目的地的同一号车,乘客必须看清巴士正中出示的标记。
出租车(计程车、的士)
本世纪初,檀香山华侨富商陈芳带进了澳门首辆私家车,以后一些大家族陆续购置。因汽车发出“呠呠”的鸣声,昔日人们又称汽车为“呠呠车”。
澳门出现自动计程出租小汽车的时间是一九四八年四月,由“东方的士”首先经营,总站设在营地大街新填巷。
澳门的士分普通和电召两种。据一九九○年统计,普通的士有五百多辆,电召的士有七十辆。澳门的士起初的收费没作统一规定,由司机开价,七十年代初约二元左右。
后来是按计码表计价,起价由四、五元逐渐升至七元、八元、十元。因红绿灯多和单行线绕道,引致付款会相应增加。
普通的士的经营方式有三种:其一是个别车主开设士公司,製请司机驾驶;其二是车主兼司机自营;更多的是第三种:由车主出租的士,或採用固定租金制,或採取分账式(将的士一更,即一班的收入减去汽油费用),剩下的以一半或其他比数作为租金。故此,一部的士,往往上午由甲司机开,下午则由乙司机开。
澳门的的士司机颇会做生意。由于澳门的娱乐场所星罗棋布,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夜游人;的士司机很善于介绍“好去处”。不少的士往返于娱乐场所,夜间的收费又提高了,有的还收取娱乐场所的“介绍费”,因而收入颇为可观。至于早上六时到七时,“兜客”机会少了,司机就利用这段时间,到茶楼饮早茶,看看当日的报纸,亦自得其乐。
电召的士是乘客用电话召唤,由专营公司提供的士服务的一种经营方式。因能急人之需,是颇受欢迎的。电召的士规定要有计时表、对话机、冷气等设备,否则会被罚款。
一九九六年一月,内地一份报纸上有人写了一篇名为《澳门人的礼貌开车》之短文。大概是跟国内某些城市比较,因而称讚澳门的人开车有“五开”。即:一开无声车,二开礼貌车,三开有证车,四开技术车,五开乾凈车。
另外,亦有人在内地报纸报道说,澳门的交通警很悠闲,因秩序不错,他们不大费神云云。平心而论,澳门的交通状况,跟其他地区比较,祇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罢了。澳门的交通,每改进一小步,都须作出一番努力。
附说一下澳门的道路。葡萄牙人喜欢在一些旧建筑乃至道路方面寄托怀旧的情思。澳门的街道大都是柏油路,然而从市政前地至大三巴约一公里的路面,却由细细密密的碎石镶嵌而成,并
刻意舖成一些图案,颇有神韵。且有的碎石来自葡国,价钱不菲。而且附近有的路面,给步行及车辆行驶带来不便,祇可作怀古之用。
航空运输业
早在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澳门已曾经有过空运;不过祇是限于港澳之间的客运,採用的是水上起落方式。六十年代时的飞机叫“澳门小姐”号,因客运量少,经营不易而停航。
一九九○年十一月,澳门直升机客运投入服务,仍限于港澳之间的来往,每次载客不足十人。乘客中以高级行政人员、外国游客以及赌客为主,一般市民捨不得花这么多钱去乘坐(单程票价即达九百元)。当时每天对开六班,每程约需时二十分钟。
至于澳门的空运,以往都得经香港。澳门空运代理业在七十年代后发展较快,空运货品以美国、英国、法国、葡国等为多。空运祇需两三天,若海运货物到欧洲则需二十多天。
以往的澳门人出外旅游,总是要先坐喷射客轮到香港,再乘搭启德机,十分麻烦。往昔的澳门人,同样受到“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思想影响。为了家庭,远游时甘愿花钱买保险。有些迷信的人,便到寺庙去求签,问吉凶;甚至日曆上的“宜远行”、“忌远行”之语,也成了取捨的“根据”。更有个别人袋裹装着符咒,以确保“消灾、平安”云云。
在语言方面,远行的人例必忌说些跟“翻、沉”有关或同音的词语,图个吉利好意头。送行的人例必说些“一路顺风”之类的话;书信则重视“敬祝旅安”之类的祝颂话。
澳门新机场的兴建,完全配合了二十一世纪澳门旅游业和运输行业的需求。澳门具有自由港、低税区等优势,市民都看好澳门国际机场。机场的票价,能根据旺淡季加以灵活的调整,建成的头两年,已达到三百万人的载客量。
澳门国际机场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八日正式启航,庆祝活动是空前盛大的。由于澳门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在开幕的活动中,天主教的林家骏主教等主持了简单而庄重的“祝圣仪式”。在坛上,主礼语重心长地宣读着:“凡是有益于人类合一的事物,都符合天主的计划。新修建的道路、新发明的交通工具,使因山水或路途遥远所阻隔的人们建立新的联繫。”接着,表达了热情的祝福:“让我们呼求上主,求祂降福兴工建设的人员,并施恩保护所有使用这设施的人……” 。
机场人声鼎沸,四十只醒狮随着锣鼓龙腾虎跃,八条金龙在穿梭舞动。最长的一条金龙,长达一百六十米。服装整齐的健儿精神抖擞,步伐矫健。
机场内还把一串串的炮竹连接起来,长达十八公里,创了吉尼斯的新纪录;连续地燃烧经久不息,震撼人心。
澳门国际机场位于路凼两岛之间的海面,靠填海造地及开闢凼仔岛部份山头而建成。机场航站区连接路凼连贯公路,从市区乘专车往机场,祇需六元的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