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人员的构成
早年的建筑工人,多是由水上人家的富余劳动力充当,也有菜农从事季节性的建筑工作。因为早年的澳门,是一个较繁忙的渔港,渔业较发达,而随着香港的开埠,使渔民有了更广阔的去处,本地的渔业渐渐走向萎缩。这样,定居于澳门岸上的渔民家属,为生活计,也因他们本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改行从事建筑行业。于是在建筑行业的人员构成上,渔民为最早的来源。
另外,早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澳门和离岛一带尚存在不少的以种菜为生的菜农(其互助会现在仍常常地开展各项活动)。菜农的收入不是很稳定,于是从事建筑行业即成了他们帮补生计的一大财源。由于菜农的文化素质和渔民一样,都并不高,这也是造成长期以来人们对“三行佬”有偏见的一大原因。
虽然渔民和菜农所从事的本行与建筑业原无太大的关係,但由于过去建筑业对文化技术水平的要求并不高,所有种类的工作,如木工、泥水、扎铁等,祇是一些手面工夫,易学易熟,所以令渔民和菜农们都容易入行。当然,建筑行业中的某些工种如电工,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少见渔民和菜农充当了。
从八十年代起,由于澳门整体经济的起飞,也由于大量资金、人员的流入,使澳门的建筑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八十年代初开始,许多移民由内地各地迁居澳门;经济的起飞,又为以上所说的新移民们提供了充裕的就业机会。在各行业一片兴旺的情况下,作为人生重要一环的住房事业,就在这个时候开始蓬勃兴起壮大;现在澳门的许多标誌性建筑,都是那个时候建筑的,如中银大厦、幸运阁、龙园大厦和海富花园等。建筑业正式成为本地的四大支柱性产业。
在这种变化中,建筑工人的构成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以往因为工程不多,工作量不大,所以建筑行业基本上并不是一支固定的队伍,带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非专业性。
在八十年代的建筑业兴旺中,澳门的建筑业首次形成了一支人员庞大(有人估计近两万人)的队伍;同时,专业性进一步增强。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建筑行业可以说是最早、最普遍吸纳新移民的行业。新移民能吃苦,较容易接受较低的待遇,这也是他们渐渐继渔民和菜农之后,成为建筑业主力军的原因。新移民的成分在建筑行业中居高不下,到目前仍如此。一些早入行的本地人,在新移民到来后,就转为做“判头”(即所谓的“包工头”)了。
由于八十年代开始的一些工程一般均是大型的住宅或基建项目,大大有别于以往的单家独楼的小建筑,所以在工作量增加的同时,对技术和文化水平的要求就相应地提高了,由此也使本澳的建筑行业走向专业化,而不再是一门鬆散的职业。专业化的趋势使建筑工人自己有了行业工会,为自己争取权益。
专业化的建筑行业,制定了一些以往未曾制定过的行业工资标準(下文详谈)。这些标準的制定使澳门建筑行业由鬆散走向团结,由各自为政走向齐心协力。这支专业化的建筑行业,在八十年代形成,使人们对“三行佬”的认识有了一些改观,至少再不是散沙一盘了。不过,在澳门这样一个小小的城市裹,行业的专业化也有其弊病。如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景气,本地经济也一落千丈,建筑行业受创尤深,但建筑工人的转行求存的能力却不见得比其他行业灵活,许多人做了十多年的建筑工人,真不知还能干别的甚么行业!这也是近年建筑行业极少本地青年人加入的一个原因。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澳门的建筑工人队伍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工程由于请不到合适的工人(原因是许多人去了台湾工作或嫌工资低而不愿干),于是大量从外地招请工人来澳当建筑工人。当然,近年中资建筑公司在本地的一些工程,直接使用内地工人的情况也很普遍。所以,澳门的“三行佬”中,新移民的位置有渐被“外劳”取代的趋势;随着经济的持续不振,本地工人工作意愿的低下,这一趋势还会加快。“外劳”的待遇要求比新移民低,如同八十年代新移民取代本地渔民和菜农一样,“外劳”也是以其价廉取而代之的。
在年龄的构成上,建筑工人都在二十至五十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是青壮年时期,这也是建筑行业高强度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就目前而言,澳门的建筑工人的年龄有以下特点:
(1)本地工人岁数偏大。这是因为本地的青年极少选择投入建筑业,原有的工人渐老,于是形成此现象。
(2) “外劳”大多年轻力壮。这是因为在选取外劳时,大多是从许多投考人中选取的,所以年轻力壮者被选也为合理的事。
(3)年长者中,本地人居多,而其中以做“判头”的职位较多。但他们早年也是从某一工种干起的。
在性别的构成上,澳门的建筑工人多由男性构成,这点毋庸置疑。但也有女性从业人员,而且并非今时今日才有。女性从业人员大多是新移民,在行业中充当一些辅助性的职位,如担泥、搬砖等。女性从业员的年龄一般大约在三十岁或以上。
在早期,由于传统封闭社会对妇女有歧视的现象,在房屋上樑时,不能有妇女在场;大肚子的孕妇更不能进建筑工地不然就会大难临头,其实都是一些迷信、无稽的说法和规矩。现在,建筑行业中,妇女的地位和形象已得到提高和改善,但仍然是有欠完美之处的。例如,现在的建筑行业中,仍少有妇女从事较高收入的工种,如电工、木工等。
另外,若从籍贯的来源上考察建筑工人的构成的话,就可发现:现有的行业中人,本地工人大多是由广东人组成的,当中又以本澳附近的珠江三角洲的乡村农民出身的居多。他们大多操广东各地的方言,在说广州话时带有浓重的乡音。
近年涌入本地建筑劳工市场的“外地劳工” ,则大多来自广东省以外,以福建人居多,还有湖南人、江西人和其他一些省份的人。
从籍贯上看澳门的建筑工人的构成,可见到他们已是由早期的以本地人为主转变为以非本地人为主的一个群体。自然,这一情形也可能在未来由于执政当局的劳工政策的改变而改变。
另外,早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澳门和离岛一带尚存在不少的以种菜为生的菜农(其互助会现在仍常常地开展各项活动)。菜农的收入不是很稳定,于是从事建筑行业即成了他们帮补生计的一大财源。由于菜农的文化素质和渔民一样,都并不高,这也是造成长期以来人们对“三行佬”有偏见的一大原因。
虽然渔民和菜农所从事的本行与建筑业原无太大的关係,但由于过去建筑业对文化技术水平的要求并不高,所有种类的工作,如木工、泥水、扎铁等,祇是一些手面工夫,易学易熟,所以令渔民和菜农们都容易入行。当然,建筑行业中的某些工种如电工,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少见渔民和菜农充当了。
从八十年代起,由于澳门整体经济的起飞,也由于大量资金、人员的流入,使澳门的建筑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八十年代初开始,许多移民由内地各地迁居澳门;经济的起飞,又为以上所说的新移民们提供了充裕的就业机会。在各行业一片兴旺的情况下,作为人生重要一环的住房事业,就在这个时候开始蓬勃兴起壮大;现在澳门的许多标誌性建筑,都是那个时候建筑的,如中银大厦、幸运阁、龙园大厦和海富花园等。建筑业正式成为本地的四大支柱性产业。
在这种变化中,建筑工人的构成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以往因为工程不多,工作量不大,所以建筑行业基本上并不是一支固定的队伍,带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非专业性。
在八十年代的建筑业兴旺中,澳门的建筑业首次形成了一支人员庞大(有人估计近两万人)的队伍;同时,专业性进一步增强。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建筑行业可以说是最早、最普遍吸纳新移民的行业。新移民能吃苦,较容易接受较低的待遇,这也是他们渐渐继渔民和菜农之后,成为建筑业主力军的原因。新移民的成分在建筑行业中居高不下,到目前仍如此。一些早入行的本地人,在新移民到来后,就转为做“判头”(即所谓的“包工头”)了。
由于八十年代开始的一些工程一般均是大型的住宅或基建项目,大大有别于以往的单家独楼的小建筑,所以在工作量增加的同时,对技术和文化水平的要求就相应地提高了,由此也使本澳的建筑行业走向专业化,而不再是一门鬆散的职业。专业化的趋势使建筑工人自己有了行业工会,为自己争取权益。
专业化的建筑行业,制定了一些以往未曾制定过的行业工资标準(下文详谈)。这些标準的制定使澳门建筑行业由鬆散走向团结,由各自为政走向齐心协力。这支专业化的建筑行业,在八十年代形成,使人们对“三行佬”的认识有了一些改观,至少再不是散沙一盘了。不过,在澳门这样一个小小的城市裹,行业的专业化也有其弊病。如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景气,本地经济也一落千丈,建筑行业受创尤深,但建筑工人的转行求存的能力却不见得比其他行业灵活,许多人做了十多年的建筑工人,真不知还能干别的甚么行业!这也是近年建筑行业极少本地青年人加入的一个原因。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澳门的建筑工人队伍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工程由于请不到合适的工人(原因是许多人去了台湾工作或嫌工资低而不愿干),于是大量从外地招请工人来澳当建筑工人。当然,近年中资建筑公司在本地的一些工程,直接使用内地工人的情况也很普遍。所以,澳门的“三行佬”中,新移民的位置有渐被“外劳”取代的趋势;随着经济的持续不振,本地工人工作意愿的低下,这一趋势还会加快。“外劳”的待遇要求比新移民低,如同八十年代新移民取代本地渔民和菜农一样,“外劳”也是以其价廉取而代之的。
在年龄的构成上,建筑工人都在二十至五十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是青壮年时期,这也是建筑行业高强度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就目前而言,澳门的建筑工人的年龄有以下特点:
(1)本地工人岁数偏大。这是因为本地的青年极少选择投入建筑业,原有的工人渐老,于是形成此现象。
(2) “外劳”大多年轻力壮。这是因为在选取外劳时,大多是从许多投考人中选取的,所以年轻力壮者被选也为合理的事。
(3)年长者中,本地人居多,而其中以做“判头”的职位较多。但他们早年也是从某一工种干起的。
在性别的构成上,澳门的建筑工人多由男性构成,这点毋庸置疑。但也有女性从业人员,而且并非今时今日才有。女性从业人员大多是新移民,在行业中充当一些辅助性的职位,如担泥、搬砖等。女性从业员的年龄一般大约在三十岁或以上。
在早期,由于传统封闭社会对妇女有歧视的现象,在房屋上樑时,不能有妇女在场;大肚子的孕妇更不能进建筑工地不然就会大难临头,其实都是一些迷信、无稽的说法和规矩。现在,建筑行业中,妇女的地位和形象已得到提高和改善,但仍然是有欠完美之处的。例如,现在的建筑行业中,仍少有妇女从事较高收入的工种,如电工、木工等。
另外,若从籍贯的来源上考察建筑工人的构成的话,就可发现:现有的行业中人,本地工人大多是由广东人组成的,当中又以本澳附近的珠江三角洲的乡村农民出身的居多。他们大多操广东各地的方言,在说广州话时带有浓重的乡音。
近年涌入本地建筑劳工市场的“外地劳工” ,则大多来自广东省以外,以福建人居多,还有湖南人、江西人和其他一些省份的人。
从籍贯上看澳门的建筑工人的构成,可见到他们已是由早期的以本地人为主转变为以非本地人为主的一个群体。自然,这一情形也可能在未来由于执政当局的劳工政策的改变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