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村曲话剧话
戏曲论著。清李调元撰。李调元(1734—1802),字羹堂、赞庵、鹤州,号雨村、童山蠢翁。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由吏部主事迁考功员外郎,办事刚正,有“铁员外”之誉。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因得罪权臣和珅,充军伊犁,幸得友人相救,免于发遣,从此家居二十余年,潜心著述。一生勤奋好学,著述达五十多种。李调元与当时诗家袁枚、赵翼和王文治齐名,人称“林下四老”。他关心地方风情和民间文艺,尤爱戏曲。不仅到处观戏,而且组织家中僮仆教习昆腔,演出《红梅记》等剧目,乾隆四十八年(1783)写成《雨村曲话》上下卷,又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写成《雨村剧话》二卷。两者体例相同,而内容有异,《曲话》是戏曲文学的评论,《剧话》则是从综合艺术的角度漫论戏剧的起源、脚色、道具、声腔和本事,偏重于考证。
《曲话》上卷论元代戏曲作品,下卷论明清戏曲家的作品。写作特点是先引前人剧评,然后再出以己见。偏重于对曲辞的评论,如评马致远为“豪爽一路”,“曲多俊语”,其《陈抟高卧》“字句音律,浏亮动人”。另如对郑光祖《王粲登楼》、乔吉《金钱记》、范子安《竹叶舟》、罗贯中《风云会》和白朴《梧桐雨》等剧中名句,均有评说。除元明北曲外,对元末明初的南曲戏文亦有所涉及,如称《琵琶记》“体贴人情,描写物态,皆有生气,且有裨风教,宜乎冠绝南曲”,对“荆、刘、拜、杀”“四大家”亦极为推崇。下卷重在评论明清传奇之作,并提出了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认为“作曲最忌出情理之外”,“曲始于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盖作曲自有一番材料,其修饰词章,填塞故实,了无干涉也”,“曲不欲多,白亦不欲多骈偶”,要求将戏剧情节和结构处理得合情合理,而戏曲语言当质朴自然,当行本色,反对堆砌词藻,滥用典故和骈四俪六的对偶句。下卷对李渔的《笠翁十种曲》、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董榕《芝龛记》等作品亦均有评述。盛赞同时代作家张坚的《怀沙记》为“撮合《国策》而成,堪称曲史”。他对蒋士铨亦极为推崇,称之为“近时第一”,称他为“腹有诗书,故随手拈来,无不蕴藉,不似笠翁辈一味优伶语也”。《剧话》上卷论戏剧的体制沿革。李氏推断“戏剧”二字入诗,始于唐杜枚《西江怀古诗》,还考证了传奇、戏文、杂剧、南戏、北戏等名称的来历,提出“南戏肇始,实在北戏之先”之观点,不无见地。作者还引《庄岳委谈》以考戏曲脚色,引用《菊坡丛话》论宾白,并考述了“砌末”(道具)和各种地方戏曲声腔的源流。下卷专门勾稽戏剧作品的题材本事,主要有元杂剧《汉宫秋》、《祝英台》和一些包公戏、水浒戏等,南戏则有《牧羊记》、《琵琶记》等,明清传奇《小义记》、《浣纱记》、《十五贯》等。对各剧的故事情节,均考其出处,是重要的戏曲研究资料。
《雨村曲话剧话》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是一部颇有价值的戏曲论著,《曲话》部分的作家作品评论之中不乏理论思想的闪现,而《剧话》对戏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对地方戏,诸如昆腔、海盐腔、弋腔、秦腔、梆子腔、胡琴腔和山西陕西的“西曲”等均作了客观的论述,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声腔资料。
有乾隆四十九年《函海》本和《中国古曲戏曲论著集成》本。
-
什么是《古文辞类纂》
[2019-05-14]
-
什么是《骈体文钞》
[2019-05-14]
-
什么是《元曲选》
[2019-05-14]
-
什么是《六十种曲》
[2019-05-14]
-
什么是《三言二拍》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