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杂剧》

2019-05-14 可可诗词网-文学词典 https://www.kekeshici.com

传统戏曲形式之一。“杂剧”一名,在唐代已经出现,但词义不明。宋代有一种以歌舞、调笑为主的表演,也叫杂剧,据耐得翁《都城记胜》记载:“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宋杂剧的细节,由于文献不足,直到现在也还是一个谜。元杂剧便是在宋杂剧以及金代的“院本”(行院演出剧本的简称)、诸宫调(一种说唱艺术)等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元杂剧是传统戏曲开始成熟的标志,而且留下了许多传世的佳作,故“杂剧”就逐渐成为元杂剧以及明清文人按照这一形式而创作的戏曲的专名。杂剧是以北方音乐系统(北曲)为基础的抒情歌剧,一般分为四折,再在前面或中间加上一段“楔子”,起“序幕”或“过渡”的作用。一“折”就是一幕,既是情节单元,又是音乐单元(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即“套数”就构成一折)。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这种程式化的结构,使得剧情的展开千篇一律,缺少变化。但这并不重要。同中国所有的传统戏曲一样,杂剧并不以情节或结构取胜,其魅力在于音乐和唱词,在于演员的表演。杂剧的构成要素有三:唱段、宾白和科介。唱段是杂剧的核心,在音乐上采用联套方式,以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一个单元即一折,由主角独唱到底。唱段主要是抒发人物的感情,一般与剧情的发展没有关系,类似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宾白”就是剧中的说白,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故称“宾白”。其中有“云”(对白或独白)、“带云”(曲中插白)、“背云”(旁白)等名目。杂剧的宾白主要起介绍人物、交待剧情、展开情节等作用,但以戏剧艺术的眼光看,大都非常幼稚。“科介”就是人物的动作、表情、武打,以及其它舞台效果。唱段、宾白、科介的有机配合,就是杂剧表演的关键。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由旦或末演主角,全部唱段都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因此,杂剧又有“旦本”或“末本”之分,如《窦娥冤》是“旦本”,《单刀会》是“末本”。杂剧在元代大都是在瓦舍勾栏(市井娱乐场所)的演出,其作者和演员大都是市井中人,所以元杂剧的唱词大都比较通俗,属于“下里巴人”。明代以后,许多上层文人甚至王侯都染指杂剧,杂剧逐渐雅化,其唱词也日趋典丽,最后竟难以在舞台上演出,只能成为文人的案头读物。杂剧的题材,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概括为“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子孤臣,八曰朴刀赶棒,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十二曰神头鬼面。”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