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挑战金庸

2023-05-28 可可诗词网-金庸武侠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文学版刊发了王朔《我看金庸》一文,11月5日《文汇报》又刊登了金庸的《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的回复文章,由此掀起了王朔挑战金庸的热点新闻,各种传媒竞相炒作,一时之间热闹非凡。各大电台报刊杂志,国内各大著名网站,都刊登了无数篇上至名流学者,下至普通百姓对这些新闻的评价和观感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一般分为三类观点,一部分是不以为然,无所谓的态度;一部分是声援金庸,为金庸打抱不平,修理王朔;还有一部分是附和王朔的观点。
        王朔的《我看金庸》的这篇文章,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一、王朔自己过去对港台武侠、言情的一般看法和观点
        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按我过去傻傲傻傲的观念,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和武侠,一个滥情幼稚,一个胡编乱造。尤其是武侠,本是旧小说一种,80年代新思潮风起云涌,人人惟恐不前卫,看那个有如穿缅裆裤戴瓜皮帽,自己先觉得跌份。那时我看人是有个尺子的,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位,一概看不起。琼瑶是牢牢盯在低幼的刻度上,她的拥戴者一直没超出中学年龄,说起喜欢的话也是嫩声嫩气,也就是一帮歌迷捍卫自己的偶像。她是有后来者的,大陆港台大批小女人出道,把她那一套发扬光大。现在那些玩情调的女人说起琼瑶都撇嘴,全改张爱玲了。
        二、承认金庸现实中非常成功的情况
        金庸可不一样,读的人越来越多,评价越来越多。有好事者还拉下茅盾添上他,把他列为七大师之一,两方面发生了一些口角。像每个偏执自大的人一样,他也对发生在新闻纸上的评论不屑一顾,只重视周围小圈子里朋友的判断,并不在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名声。他们中已然有了一些金庸爱好者。有一个人对我说: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这是他读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有一个人讲:金庸的武侠对人物的塑造是有别于旧武侠的,像韦小宝、段誉这等人物在旧武侠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近于现代小说中的“反英雄”。更多的人出差带着一套金庸,晚上睡不着就看。第二天眉飞色舞与同好聊个没完,言谈之中也带出一二武术招数,俨然两大高手切磋武学,遇到我们这种金庸盲便讪讪笑道:看个热闹,换换脑子。接着往往也要再三相劝:你也看看你也看看,没那么差。被人劝的次数多了,我也犹豫,要不就找来看看,万一好呢,也别错过去。
        三、王朔第一次读金庸小说印象极差,但还不敢太肯定
        第一次读金庸的书,书名字还真的给忘了,很厚的一本书读了一天实在读不下去,不到一半撂下了。那些故事和人物今天我也想不起来了,只留下一个印象,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这有什么新鲜的?中国那些旧小说,不论是演义还是色情,都是这个路数,说到底就是个因果报应。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开始怀疑起那些原本觉得挺高挺有卤的朋友的眼光,这要是好东西,只能说他们是睁眼瞎了。有时不经意露出这怀疑,朋友反唇相讥,你才看半本,没有发言权。
        四、王朔第二次读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觉得“金师傅做的饭”,“透着一股哈喇味儿”
        再读金庸就是《天龙八部》电视剧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无聊的晚上也看了几眼,尽管很难容忍从服装到道具到场景到打斗动作的胡弄和得过且过,有几天还是被剧情带着走了。金庸迷们也不满,说比小说差远了。电视剧糟蹋原作是有传统的,这话也就信了。看到书店摆着这套书就买了准备认真学习一下,别老让人说没看过人家东西就乱说话。这套书是7本,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力也看不动了,一道菜的好坏不必全吃完才能说吧?我得说这金庸师傅做的饭以我的口味论都算是没熟,而且选料不新鲜,什么什么都透着一股子搁坏了哈喇味儿。除了他,我没见一个人敢这么跟自己对付的,上一本怎么,下一本还这么写,想必是用了心,写小说能犯的臭全犯到了。什么速度感,就是无一句不是现成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密集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用。他是真好意思从别人的作品中拿人物,一个段誉为何不叫贾宝玉?若说老金还有什么创意,那就是把这种活动写讨厌了,见一女的就是妹妹,一张嘴就惹祸。幸亏他前边还有个《水浒》,可以让他按着一百单八将的性格往他笔下那些妖魔鬼怪身上贴标签。这老金也一根筋,按图索骥,开场人物是什么脾气,以后永远都那样,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正的邪的最后一齐皈依佛门,认识上有一提高,这是人物吗?这是画片。
        五、王朔由此得出结论: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是俗套,二是诲淫诲盗
        就《天龙八部》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老金大约也是无奈,无论是浙江话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就限制了他的语言资源,说是白话文,其实等同于文言文。按说浙江人尽是河南人,广东话也通古汉语,不至于文字上一无可为。
        中国旧小说大都有一个鲜时的主题,那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诲盗,这在金庸的小说中也看得很明显。金庸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说是罪犯,每一门派即为一伙匪帮。他们为私人恩怨互相仇杀倒也罢了,最不能忍受的是给他们暴行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杀人这种事也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为了正义哪怕血流成河。
        六、王朔认为金庸笔下不可理喻的虚假人物歪曲了中国人本来的面目
        我不相信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我指的是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那一部分。
        在金庸小说中我确实看到了一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么狭隘、粗野、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严重障碍,差不多都不可理喻,无法无天,精神世界几乎没有容量,只能认知眼前的一丁点儿人和事,所有行动近乎简单的条件反射。一句话,我认不出他们是谁。读他的书我没有产生任何有关人、人群的联想,有如在看一堆机器人作业,边读边问自己:这可能吗?这哥们儿写东西也太不过脑子了!一个那么大岁数的人,混了一辈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莫非写武侠就可以这么乱来?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他的电影电视剧的广泛播映,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以为这就是中国人本来的面目。
        七、金庸小说的成功最多是文字头部按摩
        我尽最大善意理解这件事也只能想到: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活得太累,很多人活得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再一条,中国小说的通俗部分确实太不发达,除了老金的武侠,其他悬疑、科幻、恐怖、言情都不值一提。通俗小说还应该说是小说家族的主食,馒头米饭那一类,顿顿得吃。金庸可算是“金馒头”了,一蒸一屉,十四屉,饭量再大也能混个饱。
        八、金庸小说是四大俗之一
        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并不是我不俗,只是不是这么个俗法。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创作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也许在中国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
        九、四大俗是资产阶级的艺术
        中国资产阶级所能产生的艺术基本上都是腐朽的,他们可以学习最新的,但精神世界永远浸泡、沉醉在过去的繁华旧梦之中。上述四大俗天天都在证明这一点。我们自己的那些艺术家呢,莫非他们也在努力证明他们都是短命的?有时,我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进化论。
        
        1999年11月1日金庸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正式对王朔的批评作出回应。在这篇文章中,金庸充分表现了他的那种大智若愚的机智和幽默,在一种淡然的语气中,如太极推手,化骨绵掌,还以重重的一击。
        《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这篇文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金庸无所谓,不计较的态度,毁亦由你,誉也随他
        王朔先生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佛家的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詈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是很高的修养,我当然做不到。随即想到孟子的两句话“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有时会得到意料晃到的赞扬,有时会遭到过于苛求的诋毁)。那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人们随随便便,那是他的品格、个性,不必重视,不值得去责备他。”)这是俞曲园的解释,近代人认为解得胜过朱熹。我写小说之后,有过不虞之誉,例如北师大王一川教授他们编《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把我名列第四,那是我万万不敢当的。又如严家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讲《金庸小说研究》,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国际会议,都令我感到汗颜。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2.幽默一下
        “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
        3.点王朔之穴
        王朔的表现,不过是“大都市青年的心理和苦闷”,此不着痕迹的见骨见血的讽刺,实在是老吏断案之笔。金大侠已修炼成精,有半仙之体,老狐狸实在是大大的狡猾。
        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耽一段时候,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相识。几年前在北京大学作一次学术演讲(讲中国文学)时,一位同学提问:“金庸先生,你对王朔小说的评价怎样?”我回答说:“王朔先生的小说我看过的不多,我觉得他行文和小说中的对话风趣幽默,反映了一部分大都市青年的心理和苦闷。”我的评价是正面的。
        4.讽刺还不够分量,直截了当指出王朔的无知处来,王朔缺乏常识
        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