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题 解】
“对”,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指“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当时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便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
本文写的正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意见,并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刻分析,为刘备制订了一整套统一天下的政策和策略,充分地表现了青年政治家诸葛亮的卓越见识和政治军事才干,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了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诸葛亮》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本文虽是节录,亦能相通独立。它围绕着“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个文眼,安排悬念,引人入胜。又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行文生动严密,从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选文中,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萃。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设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而“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当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和规划,是他密切注意时局和收集有关资料,深入观察和研究时局的动态和发展的结果。在对策中,还可看到诸葛亮主张爱恤民力,信用贤才,革新政治,争取同盟者,认真研究各种力量的特点及其矛盾关系,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这些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全文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叙事富有波澜,论理富于雄辩;以写对策为主,写人为宾,详略适当;分析形势、确定策略又显得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全文虽以写人为宾,但作者善从多方面刻画人物,所写人物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颇有个性。
-
塞翁失马
[2019-05-12]
-
惠子相梁》 - 《庄子》故事两则
[2019-05-12]
-
梦溪笔谈》二则
[2019-05-12]
-
《论语》(共十八则)
[2019-05-12]
-
乐府诗集(宋)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