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9-05-12 可可诗词网-初中古诗文注译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 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孟子·公孙丑》中的第一篇。公孙丑,姓公孙,是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是公孙丑记录的孟子的言行。

本文中,孟子先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分层加以论证,说明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影响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中,“人和”起着决定性作用。并由此推论到治民、治国、治天下不能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甲之利”,而要靠“得道”,即实行“王道”、“仁政”。这和他的“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御”、“得乎丘民(民众)而为天子”等思想是一致的。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思维缜密。例如,文章的第四小节在充分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的基础上,再推进一层,顺理成章地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段间以“故曰”相连接。“故”字概括上文,“曰”字总领下文的议论,过渡极为自然。孟子接着指出使居民不迁居并不能靠划定疆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并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孟子这段话针对各诸侯国争战的状况,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推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谓“得道”,可视作得“人和”,得人和者,人心所向,望风披靡;失人和者,人心所悖,不战自溃。这里推出的结论一正一反,正反对比,相辅相成,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严谨。

还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章末段看,孟子是反对战争的,但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孟子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而打的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

本文阐发引申,析理精微,层层深入,显得逻辑性很强;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议论气势宏大,感情奔放。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