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90年高考上海题

2019-12-22 可可诗词网-高中阅读理解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目〕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9题


        山中避雨
        丰子恺


        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甲],看见前面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一)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乙]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
        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二)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阶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三)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①]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
        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注: 表示音阶的符号)。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
        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四)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了。油布遮盖我面
        前,看不见雨景。[②]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 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
        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 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荒村中实证了。(五)
        

一九三五年秋日


        1.第一、二段的[甲][乙]处选择最恰当的一词语,把序号填入下面的括号( )
        A.仓皇奔走 B. 豕突狼奔
        C. 杞人忧天 D. 怨天尤人
        2.第二段原文有一句:“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应插在哪句话的后面?写出这句话的最后一个短语。
        答:______。
        3. 第二段Δ后面划横线的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是( )
        A.表示我不满他们的幼稚。
        B.表示我和她们之间有代沟。
        C.表示我反对使她们“大人化”。
        D.表示我理解并尊重她们的真情实感。
        4.第四、五段中划横线的[①][②]两节文字的共同点是: 都写“音乐艺术早已在民间流传”,但同中有异。异在哪里?把最恰当的答案序号填入下面的括号( )
        A
        B
        C
        D
        答: ( )
        5.第五自然段写到“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
        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这种修辞的方法和作用是
        A.拟人 形象
        B.排比 强调
        C.对比 反衬
        D.夸张 强调
        答: ( )
        6. 第五自然段括号内,作者写自己曾经搪塞青年们说:“下星期再来!”他当时说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
        A.表示城里人的一种礼貌
        B.存心敷洐
        C.为了不伤害青年们的纯朴感情
        D.脱口而出,没什么目的
        答: ( )
        7.第五自然段结尾处有“乐以教和”这句话。“乐”指的是什么?“和”是什么意思?“乐以教和”这句话该怎样解释?
        答:____________
        8.文中七处提到“三家村”。这“三家村”指的是
        A. 村名
        B. 三户人家的村子
        C.偏僻的小村
        D. 缺少文化的乡村
        答: ( )
        9.给全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三)(四)|(五)
        B.(一)|(二)|(三)(四)(五)
        C.(一)(二)(三)|(四)|(五)
        D.(一)|(二)(三)|(四)(五)
        答: ( )
        〔题解〕
        第1题。考查词语的选用能力。[甲]处的情境是:“我”同两个女孩去山中游玩,突然遇雨,必然是奔走避雨。C、D不合此情境,B是贬义词,均可排除。[乙]处应表现两个女孩避雨时的心境。A、B不合语境,C项“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用在[乙]处词必不当。只有“怨天尤人”才与“苦闷万状”协调。
        答案: [甲]: A。[乙]: D。
        第2题。考查语意贯通及句序承接。第二段共四句话,从语意看,都是说雨天游山更为有趣,语境一致;从结构关系看,题干所给的句子有“于此”、“这种境界”,表示承接第二句。
        答案: 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第3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力。这个句子是写作者当时的心情的,“不愿”并不是“反对”或“不满”,A、C两项首先可排除;作者为保持女孩的纯洁、天真而不愿让他们“大人化”,这与“代沟”无关。因此B项不合语境。
        答案: D。
        第4题。考查叙述的角度。两者所写角度不同。①处是写小时候跟两位师傅学琴,②处是写“我”的感受,二胡制作简单,便宜,易于流行。A项,虽然从学琴、教琴不同角度分析,但把握不准,与②处的语境文意不符;B项有误,①处是插叙;D项所述,实际上是同一个角度。
        答案: C。
        第5题。考查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四个“有之”,构成排比,强调了胡琴流行的广泛。
        答案: B。
        第6题。考查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及情感的理解力。联系括号前的文字,青年们送”我”上车表示惜别,而“我”也有些依依。在这样情境中“搪塞”,显然是为了不伤害青年们的感情。
        答案: C。
        第7题。考查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力。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应联系全文文意作解释。
        答案:“乐”: 音乐、音乐艺术、胡琴演奏等。“和”:和睦,祥和、和顺、和平、和谐,或相互理解、心灵沟通等近义词语。
        “乐以教和”: 音乐艺术可以教育人们达到和谐协调的境地。或: 可用音乐艺术作为促进人们心灵沟通的手段。
        第8题。考查词义的辨识能力。三家村许多青年人会唱歌,懂音乐,不能说是“缺少文化的村子”,D项首先可排除。A、B、C都有可能成为答案,这就要阅读全文选定。阅读全文可知“三”不是实指,而是泛言其“小”;结句“在荒村中实证了”,从“荒村”可确认其”偏僻”。
        答案: C。
        第9题。考查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能力。(三)(四)两段写拉琴唱歌,为文章中心内容,不应分割,这样可排除C、D两项;(五)是作者的抒情议论,宜单独成段。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