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

2024-09-04 可可诗词网-高中阅读理解 https://www.kekeshici.com

        社会科学类(社科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凡是介绍、阐述、诠释、论证社会科学研究情况及成果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大都属于社科类文章。如1989年高考试题所选的王瑶先生纪念朱自清的论文、1994年高考试题所选钱钟书先生《中国诗与中国画》的片断等均为文艺学方面的文章。1990年高考试题所选的三位专家在某次座谈会上的发言、1993年高考试题所选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论文、1995年高考试题所选的吕叔湘先生《<叶圣陶教育论集>序》以及1999年高考试题所选的陶行知的《创造宣言》,都属于教育学方面文章。而1988年高考试题选的“文化树”则是属于文化学方面的文章,等等。这类文章有三个特点: 一是理论性较强;二是内容涉及面广;三是写法灵活多样。
        从历年高考试题看,社科类文章尤以评论性议论文(包括政论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论、述评、序跋等)入选次数最多。就考查内容来看,主要有三方面:
        1.考查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筛选组合信息。
        2.考查学生对文段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把握。
        3.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正确理解以及对表达方式的把握。
        此类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具体地说,也就是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积累性阅读能力,主要是识记、认知能力;二是理解性阅读能力,主要是理解、分析、综合、联想能力,如根据语境理解词义,逐个分析掌握深层含义,根据已知条件推断出“隐含信息”、加工归纳以达到全面理解;三是欣赏性阅读能力,主要是批判、评价能力,如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推理的严密性,论证的巧妙性等。考查形式主要为主观题型(如简答题、限字概括填空题等),客观题往往只有一道多项选择题。题目灵活,既有对字词、句的局部理解,又有对段篇的整体把握。
        总之,近年来的社科类现代文阅读试题,体现了“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对能力考查”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命题者“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的意图。
        下面,试从三方面谈谈社科文的阅读训练。
        
        一、把握观点,领会主旨
        
        把握观点指的是在社科类文章的阅读中,了解作者的主张,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主旨指的是在社科类文章的阅读中,理解作者的表达目的并将其表述出来。
        社科类文章所具有的理论性特点是由它的思维的逻辑特征所决定的。为此,阅读时就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进行思考,根据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去分析。所以,无论是把握观点还是概括主旨;无论是确认论题还是分析论点,都要注意阅读材料中概念的逻辑形式的阅读。倘若错误或片面地理解文章的论点,就无法把握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倘若论题不清、范围不明、分析不准,就不能从整体上认识文章所讨论问题的整体框架,也就不能完成阅读的基本任务。
        1. 确认论题,分析论点。
        要把握观点,领会主旨,首先要确认论题。所谓论题,就是一篇文章的论述范围。阅读时可以从标题、开头段的文字分析来确认文章的论题,从而为论点的分析作好准备。社科类文章的标题有的直接表明了见解主张,它常常用表示意愿的动词表达倾向,如《反对党八股》、《作家要铸炼语言》;有的则是标明了论题、论述的范围或对象,如《中国诗与中国画》、《鲁迅的精神》等,为进一步找出论点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分析论点要在确认论题之下进行,论点就是作者的思想观点。除了从题目上找论点外,阅读时,还可以从论据中找。文章中所有论据、分论点都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每个论据的含义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部分,每个分论点都是由中心论点所统率,从属于中心论点的。因此,只要把每个论据的意义把握住了,就能从一系列论据中归纳概括出中心论点来。例如《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通过评论《水浒》的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的长处,指出: 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立身行事和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而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则是结构上的特点。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由四个分论点组成的。
        2. 梳理论证,把握观点态度。
        论证是把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或程序。阅读时,要从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中,从肯定和否定的句意变化中,从归纳例证的整理中,从演绎引证的分析中,明确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把握作者感情脉胳的方向,褒贬情感的特征,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领会文章的主旨。
        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4题:
        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不超过48字):
        完成这道试题,需要对文章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明确作者对《古文辞类纂》肯定的是哪些,指出不足的是哪些。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作者对这部书的看法——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
        
        二、辨析论证方法,研究结构
        
        辨析方法是指在社科类文章的阅读中,分析和把握作者论证的观点、表达思想的方式和技巧。研究结构是指在社科类文章的阅读中,研究文章怎样合理安排层次,组合结构。
        辨析方法、研究结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熟练掌握论证的基本方法以及反驳的基本方式。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等,还有演绎、归纳和类比等逻辑推理方法。阅读时要注意这些方法运用的具体环境,以及它们在文中的论证作用。一般来说,运用例证法,以确凿典型的事实证明观点,富有说服力;运用引证法、用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等证明观点,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深度,使所论述的观点更具权威性;运用对比论证法,使正确和错误对比鲜明,是非曲直更为明显,让人们摒弃错误的,接受正确的;比喻论证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讲得生动形象,使人易于接受。阅读时,重在揣摩、探究和阐释本体的能力。
        常见的驳论方式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阅读时,重在分析作者析疑辨难的技巧。例如《文学和出汗》一文中,鲁迅运用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点,以人类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永久不变的人性”是不存在的,从而有力地驳倒了对方的论点。《“友邦惊诧”论》的后记部分,引用《申报》登载的南京专电,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国民党通电中所列举的论据纯属捏造,从而使正文的批驳更加具有不可争辩的说服力。
        社科类文章的阅读还经常遇到一些非逻辑的方法,比如一些文学手段和修辞方法,阅读时要注意具体分析这些手段和方法在表达逻辑概念、证明中心思想时所起的作用,要特别注意从辩证思维的高度来体味和分析这些手段和方法。例如《别了,司徒雷登》第十六段,作者写道:“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这几句,运用文学手法,化枯燥为生动,写出了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
        2. 要研究结构布局,把握文章脉胳。
        阅读社科类文章时,要研究文章的结构布局,领会文章是怎样有序地合理地安排层次,组织结构的。重点要分析文章的一般性结构,如总分、并列、对照、层进等。例如《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分别从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三个不同的方面加以论述,前两个方面属于文章内容,后一个属文章形式,所以义理、考据和辞章是并列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在简述马克思逝世后,即指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论述。这就是总分式。《纳谏和止谤》第二部分先赞扬齐王悬赏纳谏使国家昌盛,后批评厉王止谤而终于垮台。前后对照,主旨突出,属于对照式。而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总的是按层进式安排的: 由“重读”引起古今对比,由对比而引起感想,由感想而提出忠告,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在议论文中,往往并不是采取单一的论证结构方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几种方式综合运用。
        因此,要遵循文章结构的一般规律,如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大块基本结构以及总分、并列、对照、层进等分析文章的“序”。还要注意文章结构上的变化,充分考虑入题、过渡、推进、呼应、收合等结构因素,要在动态分析中来把握作者的思维脉胳,切不可死板地按照“结构公式”来套用文章,取代结构分析。
        
        三、体味语言,领会语意
        
        社科类文章是人们表达观点、宣传主张、阐明思想的信息载体。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要十分注重理解分析概念,确认判断,弄懂推理。这类文章在范围的限制、程度的强调、数量的表述等方面,在肯定和否定的语气的变化上,在事物的可能性与模糊性的表述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总之,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社科类文章语言的严密性、概括性、鲜明性。
        1.体会语言准确鲜明、具有理性和思辩色彩的特点。
        社科文语言准确,既体现在近义词的选择使用上,又体现在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上。通过定语状语的修饰、限制,使论证的观点在性质、范围、程度、对象、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界限很明确,如“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般的说来”限定了下面一句话的适用范围并不是指全部情况都如此;“特别是”强调与“社会中的斗争”的不同,这就完整而周密了。
        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严密,具有思辩色彩。例如:
        ①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②但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③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④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⑤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⑥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
        这段话是个多重复句,其分句之间逻辑关系非常严密,准确地阐述了“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加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富有思辩色彩。
        2.把握社科类文章语言的两个层次。
        阅读社科文,首先要过的是词语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两个层次——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要从词语的上下语境里由表层意义入手,去琢磨言外之意,分析深层意义。
        例如1997年高考上海题:
        阅读下面材料,答题。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此段中“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
        A. “我”还能写得更好的症结。
        B. “我”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症结。
        C. 下文“一个伟大的人”给“我”的启示。
        D. “我”至今不知其所在的那个症结。

        本题考查的就是理解和把握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弄清“症结”的本义(表层意义):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的病。一般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然后再结合原文看,这里谈的是“我”写了一些文章,虽然别人“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但是“我”还是感到“能写得更好”,那么,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关键,即“症结”何在呢? 经过分析,可以断定B是应选的一项。
        因此,把握社科类文章语言的两个层次(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必须做到两点: 一是熟知词语本身的含义,要求准确理解,不能随便揣测;二是全面把握上下文材料,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