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1998年高考上海题

2022-10-29 可可诗词网-高中阅读理解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在仰视、俯视、平视之中,我比较赞成平视。仰视难免阿谀逢迎。①一个作者存心取悦于读者,②本是他的
        分内事,③不过他有他的身分和艺术的良心,④如果他将就读者的错误的见解,低级的趣味,⑤以佞嬖俳优的身分打诨呐喊,⑥猎取世俗的炫耀,⑦仰视就成为对于艺术的侮辱。一个作者存心开导读者,也本是他的分内事,不过他不能有骄矜气,如果他把自己高举在讲台上,把台下人都看成蒙昧无知,盛气凌人地呵责他们,讥笑他们,教训他们,像教蒙童似的解释这样那样,俯视就成为对于读者的侮辱。世间人一半欢喜人捧,另一半欢喜人踩,所以这两种态度常很容易获得世俗上的成功。但是从艺术观点看,我们对这种仰视与俯视都必须深恶痛绝。
        我赞成平视,因为这是人与人中间所应有的友谊的态度。“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我们心中有极切己的忧喜,极不可为俗人言的秘密,隐藏着是痛苦,于是找知心的朋友去倾泻,我们肯向一个人说心里话,就看得起他这位朋友,知道在他那方面可以得到了解与同情。文艺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不得不言而又不易为俗人言的秘密。你拿它向读者吐露时,就已经假定他是可与言的契友。你拿哀乐和他分享,你同情他,而且也希望得到同情的回报。你这种假定,这种希望,是根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基本原则。你传达你的情感思想,是要在许多“同此心”的人们中取得“同此理”的印证。这印证有如回响震荡,产生了读者的喜悦,也增加了作者的喜悦。这种心灵感通之中不容有骄矜,也不容有虚伪的谦逊,彼此须平面相视,赤心相对,不装腔作势,也不吞吐含混,这样人与人可以结成真挚的友谊,作者与读者可以成立最理想的默契。凡是第一流作家,从古代史诗悲剧作者到近代小说家,从庄周、屈原、杜甫到施耐庵、曹雪芹,对于他们的读者大半都持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我们读他们的作品,虽然觉得他们高出我们不知多少倍,同时也觉得他们诚恳亲切,听得见他们的声音,窥得透他们的心曲,使我们很快乐地发现我们的渺小的心灵和伟大的心灵也有共通之点。

        1.上文划线部分是一个多重复句,分句之间的关系
        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____
        2.“从艺术观点看,我们对这种仰视与俯视都必须深恶痛绝”一句中。“从艺术观点看”这几个字在表达上起□□的作用。
        3.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我赞成平视……”是作者的观点,其论证部分分两大层次,第一大层次应划到何处?写出这个层次末句的最后一个词:
        4.下列作家与作品搭配正确的两项是
         A.庄周《秋水》《逍遥游》
         B.屈原《楚辞》《天问》
         C.杜甫《新婚别》《石壕吏》
         D.施耐庵《水浒传》《老残游记》
         E.曹雪芹《孽海花》《红楼梦》
        答:
        5.根据第一自然段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说“仰视”是对艺术的侮辱?
        答: 因为“仰视”□□□□□□□。
        为什么说“俯视”是对读者的侮辱?
        答: 因为“俯视”□□□□□□□。
        6.上文用“仰视”、“俯视”、“平视”三个比喻,阐述了文艺创作中关于□□□□□□□□□□□这一重要问题。
        [题解]
        第1题。考查对复句的理解力。这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是转折关系,①②句是讲作者应该“取悦读者”,③—⑦是说,不能对读者阿谀逢迎,其间用“不过”作为转折的语言标志。
        答案: A。
        第2题。考查对修饰语作用的理解程度。“从艺术观点看”,限制了看问题的角度。
        答案: 限制。
        第3题。综合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把握能力。这一段的论证分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说理论证,第二层次为事实论证。据此,就很容易划出。
        答案: 默契。
        第4题。考查文学常识。B项中,《楚辞》的作者不是屈原;D项中,《老残游记》的作者是刘鹗;E项中,《孽海花》的作者是曾朴。
        答案: A、C。
        第5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程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要从第一自然段中概括出“我们对这种仰视与俯视都必须深恶痛绝”的理由。把握全文的论题是“作者对读者应有的态度”,第一问,可以在第一段第二句中找到,第二问,可以在第一段第四句中找到。
        答案: ① 对读者阿谀逢迎。
           ② 对读者盛气凌人。
        第6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题的把握能力。谁对谁“仰视”、“俯视”、“平视”?是作者对读者。第二段首句:“我赞成平视,因为这是人与人中间所有的友谊的态度”;第二段倒数第二句:“……对于他们的读者大半都持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可见,阐述的主要是作者对读者的态度问题。
        答案: 作者对读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