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分 宫室车马
版筑 古代以土筑墙的一种方法,即用两板相夹,定好厚度,以绳固定,填充泥土,有的土中拌以苇草,然后用杵砸实,去板再杵上一层。后泛指土木营造之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陛(bì) 本义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陛,升高阶也。从阜,坒(bì)声。”
层 即“楼”。《说文》:“层,重(chóng)屋也。从尸,曾声。”后引申为量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椽(chuán) 架在檩上支承屋顶板或房瓦的圆木条。
斗拱(dǒn gǒng又dòn gǒng) 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处于柱顶、额枋(fāng,方柱头)与屋顶之间,主要由斗形木块与弓形短木纵横交错层叠构成,逐层向外挑(tiǎo)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由于斗拱有逐层挑出支承荷载的作用,可使屋檐出挑较大,且兼有装饰作用,因此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造型特征之一。
阁 在古代,阁的概念有三:①指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pí)连平行的房间。堂东、西皆有墙,称为“序”,序外东西各有夹室,称东夹、西夹,即阁。②指屋上所建的供游憩、远眺、供佛、藏书的建筑。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槅(gé)扇或栏杆回廊。③楼与楼之间的空中复道或栈道。
宫 即房屋。“宫”的本义与“室”同,《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二词完全同义。但“宫”与“室”所指范围有广狭之分:“宫”指整所房子,包括院墙;“室”指房屋内部。故有“升堂入室”之说,却不说“入宫”。上古时代,就是一般住宅,无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宫”义渐窄,专指帝王住处。
观(guàn) 古代宫廷或宗庙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观,亦为道教奉神修炼之所。另外,观又指宫殿中偏殿。
闺 本为室中的上圆下方的小门。《说文》:“闺,特立之户,上圆下方,有似圭。”后泛指圭形小门。闺,又指内室。
级 台阶。“级”本义为丝的、次第。台阶为其引申义。《说文》:“级,丝次弟(第)也。从糸(mì),及声。”
家 即房屋。古人架木为屋,屋下圈养家畜。今黄河中游一带仍有称房屋为“家”之习。另外,春秋时诸侯封地为国,大夫封地为家。如《孟子·梁惠王上》:“千乘(shèng)之国(诸侯千乘)……百乘之家。”
廊 亦称“庑(wǔ)”,常合称“廊庑”。本为堂下环设的附屋,后泛指屋檐下面、正房两边或独立有覆盖的通道。
檩(lǐn) 房屋的小梁。架于梁上,用以支承椽(chuán)子或顶板。现称“檩条”或“檩子”。
瓴(líng) 房屋上仰盖之瓦,也称瓦沟。另外,瓴也是一种似瓶的陶制容器。
屏 即“影壁”。《说文》:“屏,屏蔽也。”
阙(què) 本义通“观(guàn)”,即宫廷或宗庙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因二阙之间有空阙,故名“阙”或“双阙”。另外,阙亦指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
台 供浏览、瞭望的高而平的建筑,多为土筑。如《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lěi)土。”
榭(xiè) 为建在高台之上的敞屋。木质结构,只一面(往往背面)有墙,其他三面只有楹(yíng)柱支撑,有顶盖,后多供演戏之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堂 古代宫室建筑一般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物的空间分堂、室、房三个部分。正前部分较大的空间为“堂”,为宫室的正屋,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上古时堂前无门,有台阶;堂后有室,供人居住;室的两侧是房。
亭 又称“亭子”,古代一种建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为有顶无墙的建筑物。有楼,既可让过往人留宿,又可设哨监察贼盗。建造在边境上的亭,又是窥敌、看守烽火的建筑。
文轩(xuān) 即“轩”,大夫以上官员乘坐的车,因其有彩饰车篷而得名。
厢 是堂两侧与阁前后排列的房间。东、西阁前面的房间称东、西厢。阁与厢有户(单扇门)相通,厢前也有阶。如乐府诗《鸡鸣》篇:“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后泛指正房两边的房子,俗称厢房。
萧墙 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zhuānyú),而在萧墙之内也。”后引申为内部。如成语“祸起萧墙”、“祸兴萧墙”、“萧墙之祸”等。
辎(zī) 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
辇(niǎn) 本义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秦、汉以后专指君、后所乘的车,如“帝辇”、“凤辇”。
马车 古名“小车”,供贵族出行和作战之用。除马车外还有牛车,古名“大车”,只供运货之用。
轩(xuān) 古代大夫以上官员乘坐的车子。车厢前顶较高,用漆有图纹或加皮饰的席子作障蔽。亦泛指车。
舆(yú) 本为古代马车的车厢,是车上乘人或载物的部分,借代为车。
轼(shì) 亦作“式”。为车前部供乘者凭倚扶手的横木,有三面,呈“冂”形。行车中俯首扶轼表敬礼,这种动作也叫“式”。
辕(yuán) 驾车用的车杠。后端压在车轴上,前端伸出车之前,以便拴驾牛马。古车辕分为两种:用于大车的两根平行直木,由轴两端伸出,使服马夹于其间的叫“辕”;用于小车,单根驾木,自轴中间曲伸而出,使牲畜驾于木两边的叫“辀”。殷、周时车皆独辕,辕居正中;秦、汉以后车多双辕,左右各一。
辙(zhé) 即“轨”,两车轮间的距离,后引申为车轮留在地上的痕迹。如《曹刿论战》:“下视其辙。”
轴(zhóu) 连接车轮与车舆的圆木。
辐(fú) 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gǔ)上的直木,现称“辐条”。
辅(fǔ) 车轮外的两条直木,用以增强车辐的承载力。
车 车为象形字,古代有奚仲造车之说。古书上常用车马并举,车与马是连在一起的。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
骖(cān) 驾车时位于两边的马,服马居中,骖居服马两侧。又,同驾一车的三匹马。
骖乘(cānshèng) 古称陪乘的人为“骖乘”。
驷(sì) 古代一车套四马,因称一车所驾之四马或驾四马之车为“驷”。《说文》:“驷,一乘也。”段玉裁注:“四马为一乘。”因此,“驷”也作为计数马匹的单位。
乘(shèng) 古称一车四马为“乘”。后引申为表车量词,如“天子万乘”。
骑(qí,旧读jì) 古代一人一马为一骑。又指骑兵。另作动词,骑马。
陛(bì) 本义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陛,升高阶也。从阜,坒(bì)声。”
层 即“楼”。《说文》:“层,重(chóng)屋也。从尸,曾声。”后引申为量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椽(chuán) 架在檩上支承屋顶板或房瓦的圆木条。
斗拱(dǒn gǒng又dòn gǒng) 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处于柱顶、额枋(fāng,方柱头)与屋顶之间,主要由斗形木块与弓形短木纵横交错层叠构成,逐层向外挑(tiǎo)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由于斗拱有逐层挑出支承荷载的作用,可使屋檐出挑较大,且兼有装饰作用,因此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造型特征之一。
阁 在古代,阁的概念有三:①指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pí)连平行的房间。堂东、西皆有墙,称为“序”,序外东西各有夹室,称东夹、西夹,即阁。②指屋上所建的供游憩、远眺、供佛、藏书的建筑。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槅(gé)扇或栏杆回廊。③楼与楼之间的空中复道或栈道。
宫 即房屋。“宫”的本义与“室”同,《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二词完全同义。但“宫”与“室”所指范围有广狭之分:“宫”指整所房子,包括院墙;“室”指房屋内部。故有“升堂入室”之说,却不说“入宫”。上古时代,就是一般住宅,无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宫”义渐窄,专指帝王住处。
观(guàn) 古代宫廷或宗庙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观,亦为道教奉神修炼之所。另外,观又指宫殿中偏殿。
闺 本为室中的上圆下方的小门。《说文》:“闺,特立之户,上圆下方,有似圭。”后泛指圭形小门。闺,又指内室。
级 台阶。“级”本义为丝的、次第。台阶为其引申义。《说文》:“级,丝次弟(第)也。从糸(mì),及声。”
家 即房屋。古人架木为屋,屋下圈养家畜。今黄河中游一带仍有称房屋为“家”之习。另外,春秋时诸侯封地为国,大夫封地为家。如《孟子·梁惠王上》:“千乘(shèng)之国(诸侯千乘)……百乘之家。”
廊 亦称“庑(wǔ)”,常合称“廊庑”。本为堂下环设的附屋,后泛指屋檐下面、正房两边或独立有覆盖的通道。
檩(lǐn) 房屋的小梁。架于梁上,用以支承椽(chuán)子或顶板。现称“檩条”或“檩子”。
瓴(líng) 房屋上仰盖之瓦,也称瓦沟。另外,瓴也是一种似瓶的陶制容器。
屏 即“影壁”。《说文》:“屏,屏蔽也。”
阙(què) 本义通“观(guàn)”,即宫廷或宗庙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因二阙之间有空阙,故名“阙”或“双阙”。另外,阙亦指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
台 供浏览、瞭望的高而平的建筑,多为土筑。如《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lěi)土。”
榭(xiè) 为建在高台之上的敞屋。木质结构,只一面(往往背面)有墙,其他三面只有楹(yíng)柱支撑,有顶盖,后多供演戏之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堂 古代宫室建筑一般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物的空间分堂、室、房三个部分。正前部分较大的空间为“堂”,为宫室的正屋,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上古时堂前无门,有台阶;堂后有室,供人居住;室的两侧是房。
亭 又称“亭子”,古代一种建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为有顶无墙的建筑物。有楼,既可让过往人留宿,又可设哨监察贼盗。建造在边境上的亭,又是窥敌、看守烽火的建筑。
文轩(xuān) 即“轩”,大夫以上官员乘坐的车,因其有彩饰车篷而得名。
厢 是堂两侧与阁前后排列的房间。东、西阁前面的房间称东、西厢。阁与厢有户(单扇门)相通,厢前也有阶。如乐府诗《鸡鸣》篇:“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后泛指正房两边的房子,俗称厢房。
萧墙 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zhuānyú),而在萧墙之内也。”后引申为内部。如成语“祸起萧墙”、“祸兴萧墙”、“萧墙之祸”等。
辎(zī) 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
辇(niǎn) 本义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秦、汉以后专指君、后所乘的车,如“帝辇”、“凤辇”。
马车 古名“小车”,供贵族出行和作战之用。除马车外还有牛车,古名“大车”,只供运货之用。
轩(xuān) 古代大夫以上官员乘坐的车子。车厢前顶较高,用漆有图纹或加皮饰的席子作障蔽。亦泛指车。
舆(yú) 本为古代马车的车厢,是车上乘人或载物的部分,借代为车。
轼(shì) 亦作“式”。为车前部供乘者凭倚扶手的横木,有三面,呈“冂”形。行车中俯首扶轼表敬礼,这种动作也叫“式”。
辕(yuán) 驾车用的车杠。后端压在车轴上,前端伸出车之前,以便拴驾牛马。古车辕分为两种:用于大车的两根平行直木,由轴两端伸出,使服马夹于其间的叫“辕”;用于小车,单根驾木,自轴中间曲伸而出,使牲畜驾于木两边的叫“辀”。殷、周时车皆独辕,辕居正中;秦、汉以后车多双辕,左右各一。
辙(zhé) 即“轨”,两车轮间的距离,后引申为车轮留在地上的痕迹。如《曹刿论战》:“下视其辙。”
轴(zhóu) 连接车轮与车舆的圆木。
辐(fú) 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gǔ)上的直木,现称“辐条”。
辅(fǔ) 车轮外的两条直木,用以增强车辐的承载力。
车 车为象形字,古代有奚仲造车之说。古书上常用车马并举,车与马是连在一起的。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
骖(cān) 驾车时位于两边的马,服马居中,骖居服马两侧。又,同驾一车的三匹马。
骖乘(cānshèng) 古称陪乘的人为“骖乘”。
驷(sì) 古代一车套四马,因称一车所驾之四马或驾四马之车为“驷”。《说文》:“驷,一乘也。”段玉裁注:“四马为一乘。”因此,“驷”也作为计数马匹的单位。
乘(shèng) 古称一车四马为“乘”。后引申为表车量词,如“天子万乘”。
骑(qí,旧读jì) 古代一人一马为一骑。又指骑兵。另作动词,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