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部分 医药科技
《本草纲目》 古代药物学名著。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明代李时珍费时近三十年,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撰成。全书52卷,约190万字,共分16部、60类。收载全国各地药物1 892种,对每种药物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皆详加叙述,并附验方11 000余首,附图约1 100多幅。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相传为黄帝与岐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医学家)讨论医术,用问答形式写成,故名。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汇编。现分为《素问》、《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两书,共18卷。
《齐民要术》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南北朝时北魏农学家贾思勰(xié)撰著,成书于公元533年至544年间,全书92篇,分为10卷。
《伤寒杂病论》 一名《伤寒卒病论》,为汉末医学家张仲景著。共16卷,原书约成于三世纪初。曾散佚,后经晋代王叔和搜集编次成36卷。唐以前书为医家秘藏,流传不广,至北宋有两种传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皆为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药及其他。为古代重要医学文献。
《甘石星经》 中国古代的天文著作和观测记录。战国时代各国皆有观测星辰运行的占星家,齐有甘德,魏有石申,此本即托二人之名撰成。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著有《天文》8卷,测定并记录了100多颗恒星的位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今本《甘石星经》是唐、宋时人的辑本。原书已佚。
《梦溪笔谈》 古代一部著名的综合性科学巨著,北宋沈括撰著。成书于11世纪末,全书共30卷。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农桑辑要》 元代官修农书,成书于1273年,广辑历代农书,使诸多宝贵的农学资料得以保存和流传。全书共7卷。
《农政全书》 古代重要农业科学巨著,著者为明末科学家徐光启。刊行于1639年,全书60卷,50多万字,堪称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关于明代科技水平和生产技术的著作。为古代重要科技文献。
病 古代一般称重病为病。《说文》:“病,疾加也。从疒,丙声。”如《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膏肓(gāohuāng) 古指人体心下膈(gé)上的部位。成语“病入膏肓”指病势危重。
刮痧(shā) 古传至今的一种民间治病方法,适于夏秋间暑热杂症,其法即以铜钱、光边瓷器等蘸水或刮痧油刮患者颈项、胸背、肋间等处,使皮肤呈红赤色为度。
华佗 东汉末医学家。他是一位民间医生,与当时的张仲景齐名。其医术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长外科。早于西方1 600余年发明手术麻醉剂——“麻沸散”,并编有强身健体、防疾治病的“五禽戏”,史称一代神医,后因不从曹操征召,遂为所杀。所著医书已佚,现存《中藏经》,为后人托名之作。
灸(jiǔ) 古传至今的一种医疗方法。即将陈艾(蒿名)搓成条或卷成柱形,点燃后在病人的穴位皮上熏烤,借艾火之力透穴疏络、调气和血来治病。
针 古代的医疗器具或医疗方法。最早为石针,叫作“砭(biān)”,后来才有金属针。古人以针刺人体穴位治病,今仍有“针灸”、“针砭”之说。
疠(lì) 古称瘟疫或麻风病为“疠”。《说文》:“疠,恶疾也。”另指恶疮。《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六欲 欲指欲望,六欲是人各种欲望的一个总称。东汉哲人高诱以为是生、死、耳、目、口、鼻之欲。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为六欲。后亦泛指各种情欲。
麻沸散(sǎn) 东汉华佗发明的外科手术用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的发明比西方早1 600多年。
巫医 古代兼以祝祷、占卜和医药为患者治疗疾病者。远古时巫、医往往集于一身,东周以后,医学逐渐发展,巫、医就分开了。如《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五藏(zàng) 亦作“五脏”。古称心、肝、脾(pí)、肺、肾为五藏。
五毒 古指用以治病的五种有毒性的药。另,古称蛇、蝎、蜈蚣、壁虎(又一说蜘蛛)、蟾蜍为“五毒”。
五官 中医称耳、目、口唇、鼻、舌为五官,中医学认为五官分属五脏。
炮(páo)制 古称修制中药为“炮制”,又作“炮炙”。中医药物,大多都要经过修治之后,再进行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处理,“炮”本有烧烤之义,故曰“炮制”。
七窍 指双耳、双目、口、鼻双孔共七窍。
七情 古中医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态为七情。七情的变化,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属生理活动,对整个身体皆有影响。
司南 古代的一种利用磁石指极性制造的指南仪,发明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书中已有记载,《韩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即辨方向)司南与汤勺相似,磁铁琢成,置于光滑盘内,即可指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太极拳 古人创造的一种强身健体、医疗疾病的拳术。虽其套路、推手架势、气动功力各派有异,但动作柔缓、连贯圆活,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是相同的。
印刷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是把图文刻印在木板上,称为“刻版印刷”或“雕版印刷”,其起源是公元前的印章捺印和5世纪出现的拓(tà)印碑石等法。至宋代,毕昇首创泥活字版,称为“活版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奠定了基础。从7世纪开始,中国的印刷术逐渐传遍世界各地。
造纸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公元2世纪,东汉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进工艺流程,监制了一批良纸,从此造纸术在全国推广开来。
指南针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亦称罗盘,它是在司南的基础上,以带磁的铁或钢制成针,以水浮、悬浮、支撑等方法来指示方向。若制成有方位刻度的圆盘,中间置磁针,即称“罗盘”。中国首创的指南针,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早在11世纪末,指南针已用于中国的航海事业。
候风地动仪 为世界最早的地震仪。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于公元132年,较外国地震仪早1 700多年。
浑天仪 为汉代所创制的一种测定天体位置、表示天象的仪器。最早约是西汉的落下闳(hónɡ)制成。在支架上固定两个互相垂直的圈,分别代表地平线和子午圈,其中又有若干能绕一条和地轴平行的轴转动的圈,分别代表赤道、黄道、时圈、黄经圈等,可转圈上附有旋转窥管,以观测天体。东汉张衡造的天象仪则极类现代的天球仪,利用齿将浑象和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发动齿轮,带动浑象机械绕轴旋转,运行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可将天象准确地表示出来。后经唐代僧一行、梁令瓒(zàn),宋代张思训和苏颂、韩公廉等人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火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秦、西汉炼丹术的发展,为东汉时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相传为黄帝与岐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医学家)讨论医术,用问答形式写成,故名。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汇编。现分为《素问》、《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两书,共18卷。
《齐民要术》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南北朝时北魏农学家贾思勰(xié)撰著,成书于公元533年至544年间,全书92篇,分为10卷。
《伤寒杂病论》 一名《伤寒卒病论》,为汉末医学家张仲景著。共16卷,原书约成于三世纪初。曾散佚,后经晋代王叔和搜集编次成36卷。唐以前书为医家秘藏,流传不广,至北宋有两种传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皆为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药及其他。为古代重要医学文献。
《甘石星经》 中国古代的天文著作和观测记录。战国时代各国皆有观测星辰运行的占星家,齐有甘德,魏有石申,此本即托二人之名撰成。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著有《天文》8卷,测定并记录了100多颗恒星的位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今本《甘石星经》是唐、宋时人的辑本。原书已佚。
《梦溪笔谈》 古代一部著名的综合性科学巨著,北宋沈括撰著。成书于11世纪末,全书共30卷。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农桑辑要》 元代官修农书,成书于1273年,广辑历代农书,使诸多宝贵的农学资料得以保存和流传。全书共7卷。
《农政全书》 古代重要农业科学巨著,著者为明末科学家徐光启。刊行于1639年,全书60卷,50多万字,堪称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关于明代科技水平和生产技术的著作。为古代重要科技文献。
病 古代一般称重病为病。《说文》:“病,疾加也。从疒,丙声。”如《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膏肓(gāohuāng) 古指人体心下膈(gé)上的部位。成语“病入膏肓”指病势危重。
刮痧(shā) 古传至今的一种民间治病方法,适于夏秋间暑热杂症,其法即以铜钱、光边瓷器等蘸水或刮痧油刮患者颈项、胸背、肋间等处,使皮肤呈红赤色为度。
华佗 东汉末医学家。他是一位民间医生,与当时的张仲景齐名。其医术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长外科。早于西方1 600余年发明手术麻醉剂——“麻沸散”,并编有强身健体、防疾治病的“五禽戏”,史称一代神医,后因不从曹操征召,遂为所杀。所著医书已佚,现存《中藏经》,为后人托名之作。
灸(jiǔ) 古传至今的一种医疗方法。即将陈艾(蒿名)搓成条或卷成柱形,点燃后在病人的穴位皮上熏烤,借艾火之力透穴疏络、调气和血来治病。
针 古代的医疗器具或医疗方法。最早为石针,叫作“砭(biān)”,后来才有金属针。古人以针刺人体穴位治病,今仍有“针灸”、“针砭”之说。
疠(lì) 古称瘟疫或麻风病为“疠”。《说文》:“疠,恶疾也。”另指恶疮。《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六欲 欲指欲望,六欲是人各种欲望的一个总称。东汉哲人高诱以为是生、死、耳、目、口、鼻之欲。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为六欲。后亦泛指各种情欲。
麻沸散(sǎn) 东汉华佗发明的外科手术用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的发明比西方早1 600多年。
巫医 古代兼以祝祷、占卜和医药为患者治疗疾病者。远古时巫、医往往集于一身,东周以后,医学逐渐发展,巫、医就分开了。如《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五藏(zàng) 亦作“五脏”。古称心、肝、脾(pí)、肺、肾为五藏。
五毒 古指用以治病的五种有毒性的药。另,古称蛇、蝎、蜈蚣、壁虎(又一说蜘蛛)、蟾蜍为“五毒”。
五官 中医称耳、目、口唇、鼻、舌为五官,中医学认为五官分属五脏。
炮(páo)制 古称修制中药为“炮制”,又作“炮炙”。中医药物,大多都要经过修治之后,再进行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处理,“炮”本有烧烤之义,故曰“炮制”。
七窍 指双耳、双目、口、鼻双孔共七窍。
七情 古中医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态为七情。七情的变化,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属生理活动,对整个身体皆有影响。
司南 古代的一种利用磁石指极性制造的指南仪,发明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书中已有记载,《韩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即辨方向)司南与汤勺相似,磁铁琢成,置于光滑盘内,即可指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太极拳 古人创造的一种强身健体、医疗疾病的拳术。虽其套路、推手架势、气动功力各派有异,但动作柔缓、连贯圆活,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是相同的。
印刷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是把图文刻印在木板上,称为“刻版印刷”或“雕版印刷”,其起源是公元前的印章捺印和5世纪出现的拓(tà)印碑石等法。至宋代,毕昇首创泥活字版,称为“活版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奠定了基础。从7世纪开始,中国的印刷术逐渐传遍世界各地。
造纸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公元2世纪,东汉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进工艺流程,监制了一批良纸,从此造纸术在全国推广开来。
指南针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亦称罗盘,它是在司南的基础上,以带磁的铁或钢制成针,以水浮、悬浮、支撑等方法来指示方向。若制成有方位刻度的圆盘,中间置磁针,即称“罗盘”。中国首创的指南针,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早在11世纪末,指南针已用于中国的航海事业。
候风地动仪 为世界最早的地震仪。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于公元132年,较外国地震仪早1 700多年。
浑天仪 为汉代所创制的一种测定天体位置、表示天象的仪器。最早约是西汉的落下闳(hónɡ)制成。在支架上固定两个互相垂直的圈,分别代表地平线和子午圈,其中又有若干能绕一条和地轴平行的轴转动的圈,分别代表赤道、黄道、时圈、黄经圈等,可转圈上附有旋转窥管,以观测天体。东汉张衡造的天象仪则极类现代的天球仪,利用齿将浑象和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发动齿轮,带动浑象机械绕轴旋转,运行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可将天象准确地表示出来。后经唐代僧一行、梁令瓒(zàn),宋代张思训和苏颂、韩公廉等人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火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秦、西汉炼丹术的发展,为东汉时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