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音乐文娱
五音 亦称“五声”。古代称音阶中的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个音级为“五音”。
七声 古代称宫、商、角(jué)、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十二律 古代律制。律,本为定音用的竹管,长短不同,高低各异,确定乐音高低。12根管定的12个标准音,称“十二律”,由低到高的顺序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仲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又,奇数各律称“律”,偶数的称“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
高山流水 古代琴曲名。《高山》、《流水》本为一曲,至唐分为两曲。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胡笳(jiā)十八拍 相传为东汉末年蔡琰(yǎn)作的一支琴曲。分《小胡笳》、《大胡笳》二曲,无词。
霓裳(ní cháng)羽衣舞 简称“霓裳”,亦称“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乐舞,著名法曲(佛教法会所用之曲)。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并制歌词为器乐。序曲不舞不歌;中序始有节拍,且歌且舞;曲破为全曲高潮,收束时高急转缓,舞而不歌。
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名。乐谱初见于华秋苹《琵琶谱》,通常分为18段,内容描写楚汉相争垓(gāi)下之战,运用琵琶所特有的技巧描绘古战场,有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颇为生动。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
梨园 本为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一在长安光华门北禁苑中,一在蓬莱宫侧宜春院。选坐部伎子弟300人和宫女数百人学习歌舞,甚至由皇帝亲加教正。后人称戏班为“梨园”,演员为“梨园弟子”,皆源于此。
科班 旧时训练戏曲艺徒的机构。大都民办,训期七至十年不等,重基本功和技术训练,一两年后即逐步登台演出。科班艺徒大都按科别统一排名,如富连成社七科的艺徒分别以喜、连、富、盛、世、元、韵作艺名中的第二字。
伶人 宋、元以来对戏曲演员的称谓,又称“优伶”“优人”。
生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行当,扮演男子,有老生、小生、武生等区别。
旦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行当。在杂剧中扮演女子。主要人物为正旦,次要的称贴旦,老年的称老旦,另有小旦、花旦、武旦等。
净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行当。俗称“花脸”。一般认为由宋杂剧中副净之称而来,大都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后来又专设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行当。在杂剧中扮演男子。近代,末渐为老生之角色。末又有正末、副末、外末、小末之分。
丑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行当,俗称“三花脸”,化妆时鼻梁上抹一块白为其特征。所扮人物据其身份、性格可分文丑、武丑两行。扮女性人物时称彩旦、丑旦或摇旦。
行头 传统戏曲服装和道具的统称。包括盔、帽、蟒、靠、帔(pèi)、官衣、褶(zhě)子、靴、鞋等。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不同剧目、角色行当、人物特点分为各种基本固定式样和规格,富有民族特色。
钹(bó)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古称“铜钹”“铜盘”。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其径约为全径的二分之一。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鼓 一种打击乐器。以木为框,蒙以兽皮或蟒皮;亦有以铜铸成者,称为“铜鼓”。形制大小不一,有一面蒙皮者,如板鼓、八角鼓等;有两面蒙皮者。另,鼓为古代重量单位。
管弦(xián) 泛指民族乐器或音乐。管,指吹奏乐器;弦,指弹拉乐器。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pí pá) 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琴琵琶与羌笛。”
羌(qiāng)笛 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短笛。竹制,蒙膜,横吹。
琴 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
磬(qìng)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古磬较早,距今有4 000余年,玉磐较晚,悬于木架之上以物击而鸣之。单一的称为“特磬”,周代已出现十几个大小相次成组的,称为“编磬”。
笙(shēng) 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
丝竹 古代对弦乐和竹制管乐的总称,泛指音乐。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唢呐 金、元时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的簧管乐器。管口铜制,管身木制,后经改造又分喇叭、大吹、海笛、小青等类。
箫 竹管吹奏乐器。古时称若干竹管编成的排箫为“箫”,后世则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为“箫”。故多管编组的称“排箫”,单管又称“洞箫”。
竽(yú) 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前盛行于民间。
钟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制成,悬于架上,以槌叩击发音。只一个的称为“特钟”。西周中期,开始出现十几只大小不等相次成组的,叫“编钟”。
五射 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事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 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出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
阳文阴文 中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花中四君子 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四种花。
七声 古代称宫、商、角(jué)、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十二律 古代律制。律,本为定音用的竹管,长短不同,高低各异,确定乐音高低。12根管定的12个标准音,称“十二律”,由低到高的顺序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仲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又,奇数各律称“律”,偶数的称“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
高山流水 古代琴曲名。《高山》、《流水》本为一曲,至唐分为两曲。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胡笳(jiā)十八拍 相传为东汉末年蔡琰(yǎn)作的一支琴曲。分《小胡笳》、《大胡笳》二曲,无词。
霓裳(ní cháng)羽衣舞 简称“霓裳”,亦称“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乐舞,著名法曲(佛教法会所用之曲)。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并制歌词为器乐。序曲不舞不歌;中序始有节拍,且歌且舞;曲破为全曲高潮,收束时高急转缓,舞而不歌。
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名。乐谱初见于华秋苹《琵琶谱》,通常分为18段,内容描写楚汉相争垓(gāi)下之战,运用琵琶所特有的技巧描绘古战场,有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颇为生动。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
梨园 本为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一在长安光华门北禁苑中,一在蓬莱宫侧宜春院。选坐部伎子弟300人和宫女数百人学习歌舞,甚至由皇帝亲加教正。后人称戏班为“梨园”,演员为“梨园弟子”,皆源于此。
科班 旧时训练戏曲艺徒的机构。大都民办,训期七至十年不等,重基本功和技术训练,一两年后即逐步登台演出。科班艺徒大都按科别统一排名,如富连成社七科的艺徒分别以喜、连、富、盛、世、元、韵作艺名中的第二字。
伶人 宋、元以来对戏曲演员的称谓,又称“优伶”“优人”。
生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行当,扮演男子,有老生、小生、武生等区别。
旦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行当。在杂剧中扮演女子。主要人物为正旦,次要的称贴旦,老年的称老旦,另有小旦、花旦、武旦等。
净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行当。俗称“花脸”。一般认为由宋杂剧中副净之称而来,大都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后来又专设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行当。在杂剧中扮演男子。近代,末渐为老生之角色。末又有正末、副末、外末、小末之分。
丑 古代戏曲中的角色行当,俗称“三花脸”,化妆时鼻梁上抹一块白为其特征。所扮人物据其身份、性格可分文丑、武丑两行。扮女性人物时称彩旦、丑旦或摇旦。
行头 传统戏曲服装和道具的统称。包括盔、帽、蟒、靠、帔(pèi)、官衣、褶(zhě)子、靴、鞋等。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不同剧目、角色行当、人物特点分为各种基本固定式样和规格,富有民族特色。
钹(bó)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古称“铜钹”“铜盘”。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其径约为全径的二分之一。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鼓 一种打击乐器。以木为框,蒙以兽皮或蟒皮;亦有以铜铸成者,称为“铜鼓”。形制大小不一,有一面蒙皮者,如板鼓、八角鼓等;有两面蒙皮者。另,鼓为古代重量单位。
管弦(xián) 泛指民族乐器或音乐。管,指吹奏乐器;弦,指弹拉乐器。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pí pá) 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琴琵琶与羌笛。”
羌(qiāng)笛 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短笛。竹制,蒙膜,横吹。
琴 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
磬(qìng)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古磬较早,距今有4 000余年,玉磐较晚,悬于木架之上以物击而鸣之。单一的称为“特磬”,周代已出现十几个大小相次成组的,称为“编磬”。
笙(shēng) 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
丝竹 古代对弦乐和竹制管乐的总称,泛指音乐。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唢呐 金、元时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的簧管乐器。管口铜制,管身木制,后经改造又分喇叭、大吹、海笛、小青等类。
箫 竹管吹奏乐器。古时称若干竹管编成的排箫为“箫”,后世则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为“箫”。故多管编组的称“排箫”,单管又称“洞箫”。
竽(yú) 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前盛行于民间。
钟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制成,悬于架上,以槌叩击发音。只一个的称为“特钟”。西周中期,开始出现十几只大小不等相次成组的,叫“编钟”。
五射 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事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 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出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
阳文阴文 中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花中四君子 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四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