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之风格流派

2019-05-20 可可诗词网-初中语文知识 https://www.kekeshici.com

        1.屈宋 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与辞赋家宋玉的并称。屈原创制楚辞体,即骚体,宋玉稍晚于屈原,或称是屈原弟子。宋玉直接继承屈原诗歌艺术,又发展屈原骚体为铺排的赋体,对汉代赋体文学兴盛影响甚巨,但其志趣、胸襟及成就难与屈原比肩。二人皆为汉以后文人所推崇,故称。
        2.建安文学 指汉末魏初时期文学。建安,东汉末献帝年号,文学史则用以统称三国前期文学兴盛之辉煌年代。代表作家有曹操父子、“建安七子”及蔡琰等。所作诗文直接继承并发展汉乐府民歌传统,大多关心现实,面向人生,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表现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有鲜明时代特色。深受后世推重,称之为“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成为自南朝迄唐品评文学的重要标准。是时又是文人五言诗重要发展阶段。至三国后期,发展而为“正始文学”,嵇康、阮籍诗文继承建安文学优秀传统,代表正始作家主要成就。
        3.三曹 汉魏间文学家曹操与次子曹丕、三子曹植合称。曹操位居丞相,一统北方后晋封魏王,死后尊为魏武帝。曹丕代汉后称魏文帝。曹植受封陈王,卒谥思,世称陈思王。三人政治地位显赫,又皆建安时代文坛领袖人物,周围聚集有“七子”、蔡琰等众多作家。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表现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理想,慷慨悲壮,有鲜明时代特色。诗歌形成后世所谓“建安风骨”传统,奠定文人诗主导地位,辞赋与散文也发生显著变化。曹操诗深广质朴,有“汉末实录”之说,其散文清峻通脱,对魏晋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曹植诗为唐以前诗国典范,其五言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尤为得心应手;其抒情小赋名篇《洛神赋》,成功刻画人物体态心理,极富感染力。曹丕七言诗令后人瞩目,其《典论·论文》标志文学的自觉,开创文学批评风气,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主张,代表建安文学抒情化、个性化的共同倾向。
        4.建安七子 建安文学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与刘桢七人并称。曹丕《典论·论文》对七人并举品评,且赞扬“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因之得名。又因七人同居邺(汉末为曹操封地,故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北)中,亦称“邺中七子”。七子文风及政治态度不尽相同。其中孔融年辈较高,政治上反对曹操,终为曹操所杀。孔融散文沿袭东汉文人,骈俪成分极重,却能以气运词,反映建安时期文学新变化。余六人皆曹氏父子僚属及邺下文人集团重要作家,作品反映动乱现实,表现建功立业精神,具有建安文学共同特征。王粲成就最高,擅诗赋,《文心雕龙·明诗》称之为“七子之冠冕”。
        5.竹林七贤 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文士并称。《魏氏春秋》载: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正始(魏废帝曹芳年号)文学作家。时司马氏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与曹魏统治者激烈争夺政权,政局昏暗险恶,文士名流多不满现实腐朽,苦闷彷徨,便寄情老庄,以不拘礼法的狂放言行对抗司马氏标榜的周孔礼教,以消极遁世态度表示不与统治者合作,偶有触及现实之作,亦以隐晦方式曲折表达心志。后来山涛、王戎攀附司马氏,为世人所轻,诗作无存。唯阮籍、嵇康反抗性较强,能继承建安文学优秀传统,代表正始文学主要成就。嵇康40岁时被司马昭所杀,向秀为作《思旧赋》一篇,传世至今。
        6.元嘉体 南朝宋文帝元嘉时期为主的一代诗风。颜、鲍、谢合称“元嘉三大家”,注重描绘山水,讲究辞藻对偶。《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三家所作改变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描写自然景物以精工见长。颜诗以庙堂应制之作居多,好用典故,雕绘满眼。鲍照乐府诗反映现实,深度远胜谢、颜。
        7.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旧唐书·文苑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人均年少而才高,所作诗文虽未尽脱六朝绮丽余习,却能由宫廷走向人生,遣词华靡而又骨气翩翩,标志初唐文学向健朗清俊转变。其诗为五律定型奠基,为七古、五绝趋于成熟作出贡献。对诋毁四杰开创性功绩的贵古贱今之徒,杜甫曾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嘲之。
        8.李杜 唐朝伟大诗人李白、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代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传统的最高成就,唐韩愈《调张籍》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亦用以并称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或称“小李杜”。
        9.山水田园诗派 唐诗流派。又称王孟诗派,以描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而得名,王维、孟浩然为其主要作家。为继承前代陶渊明、谢灵运传统发展而成,唱和者甚众。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佛老思想盛行,隐逸思想流传,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田园者益增。王、孟皆工五言,注重自然美,风格清远。
        10.边塞诗派 唐诗流派,以擅写边塞战争、塞上风光、仕途坎坷内容而得名。始于六朝及初唐,盛于开元、天宝年间。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名列此派。高、岑长于七古,以悲壮为宗,笔势豪健,情辞慷慨,比之山水田园诗派有较多进取精神。
        11.长庆体 唐诗人白居易、元稹开创诗体名。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元稹有《元氏长庆集》,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南宋戴复古《望江南》云“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以赞此体在诗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长篇叙事歌行为代表。又称元白体、元和体或元和格。《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元和”为宪宗年号,白、元诗风主要形成于此期。长庆体诗格旨在平易。
        12.韩柳 唐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有“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句。二人同为古文运动主将,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然风格各异,后人评曰:“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渊,苏如潮。”
        13.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其词风飘逸豪迈,放纵无羁,故名。苏轼冲破“词为艳科”的束缚,“以诗为词”,扩展题材境界,词作“须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首开豪放风气;至南宋山河破裂,爱国豪杰忠愤填膺,发之于词,慷慨雄壮之词应运发展;陆游、辛弃疾等进而“以文为词”,豪放词风“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壮词大量涌现,形成辛派豪放词。豪放派屹然别立一宗于宋代词坛,广泛灌溉词林后学,对清代词人影响尤大。
        14.苏辛 宋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开创词坛豪放一派。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至辛稼轩而变,其源实自苏长公。”
        15.婉约派 宋词风格流派。婉约,清婉含蓄柔美绚丽之意。此种风调在词坛相沿已久。北宋词家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突破传统题材,运笔更为精妙,但大体上承袭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词风,所作侧重儿女风情及个人际遇,讲究音律格调,重视结构辞藻,明人以“婉约词派”称之。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均深受其影响。婉约派在音律发展上有突出贡献于词苑,为后世所师法。
        16.唐宋八大家 唐宋两代八位散文大家合称,即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与曾巩。世称韩文峻峭,柳文清拔,欧文纡徐,苏文恣肆,王文劲健,曾文严谨,均为唐宋古文运动代表。其为文反对骈俪,倡导实用散文,确立古代散文新起点。明初朱右编《八先生文集》,其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遂得名。至清,储欣复增韩愈弟子李翱及三传弟子孙樵,合称唐宋十大家。
        17.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两代文学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以复兴儒学相号召,实以复古为革新;恢复先秦两汉文章自由质朴传统,以言之有物、不拘格套、散行单句文体,取代六朝以来专究形式之骈文末流,开拓散文新天地。唐宋八大家为其代表人物。在唐,以韩愈、柳宗元为领袖,提出完整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提倡“文气”锻炼,强调“因事陈词”、“文从字顺”,并写出大量优秀作品,追随者甚众,自贞元至元和年间形成风气。然至唐末,其势渐衰,宋初西昆体兴,追求声律骈俪之潮再度泛滥。欧阳修出,承袭韩、柳,倡导诗文革新,更提出文道并重、道先文后、穷而后工之论,避韩愈为文好求奇僻之弊而发展韩文平易之风。及至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接踵而起,古文运动复盛。影响深远,至明清而不竭。
        18.南宋四大家 南宋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元初方回《瀛奎律髓》:“乾淳间,诗巨擘称尤杨范陆。”又称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成就最大。
        19.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其中关汉卿创作较早,作品最丰,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为元杂剧繁荣与发展奠基,贾仲明称关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白、马为元杂剧前期代表,郑为后期作家。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二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20.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与王廷相七人并称,以李、何为领袖。反对台阁体,反对八股文,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力倡复古,影响深广,既有冲击粉饰太平、迂腐庸俗文风之功,亦有导致模拟蹈袭、万口一喙现象之病。为后起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之先导,使文学复古运动在明代中后期蓬勃百年之久。
        21.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与吴国伦七人并称,以李、王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又称嘉靖七子。李、王承接前七子旗帜,结社立派,继续推进文学复古运动,模拟古人之风更趋于极端。亦有少量佳作,如宗臣散文豪放恣肆,很少模拟堆砌。后七子与前七子通称前后七子,世称秦汉派。
        22.唐宋派 明散文流派,代表作家为嘉靖时期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等。该派抨击前后七子盲目复古拟古风气,与追摹唐宋古文法度相抗衡,强调在学古基础上要有变化,须具有自己面目;力矫前后七子思想贫乏、文字艰涩之流弊,主张直写胸臆、文从字顺。散文创作对后世影响超过前后七子,以归有光成就为最大。但多数文章充斥道学气,所学古人处亦较浮浅,因而非但无力动摇复古派根基,反而重复前后七子歧途,落入另一窠臼。
        23.公安派 明末文学流派,以万历年间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人物,袁宏道成就最大。袁氏籍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名。袁氏兄弟力排前后七子文艰字涩、模拟蹈袭之弊,矫以清新轻逸,学者多从之。袁宏道认为:“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持论与前后七子针锋相对,也与唐宋派迥异,具有反道学色彩,显示其进步性。该派反对剽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重民歌小说,倡通俗文学。诗文形式自由,文字清丽,开拓杂文、小品文新天地,一扫复古拟古云雾。然多数作品题材狭窄,限于抒发闲情逸致,流于浮薄空疏。对清代郑燮、袁枚均产生影响,至竟陵派起,遂渐衰落。
        24.桐城派 清散文流派,康熙时方苞为始祖,经刘大櫆至乾隆由姚鼐集大成。方、刘、姚皆安徽桐城人,故称。该派继承唐宋派传统,崇尚秦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方苞以“义经法纬”说论文,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决定于内容。姚鼐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作品以典雅凝练、清顺通畅见称,但过重“载道”,内容不免陈腐空洞。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为传世名篇。在清代文坛势力最大,绵延直至清末。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