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勒访天边
在很古的时候,人们看见天象锅盖一样盖着大地,就想象天一定是有边际的。于是大家都想去找天边。
各人都摆出自己能去找天边的理由, 争相要去。
老人们说, 自己年纪大了, 做不了多少事情了,但路还走得。
青年人的求知欲望更强, 嚷着一定得让他们去。他们说自己年轻力壮,天不怕,地不怕, 什么困难也吓不倒。
小孩子说得更有理: 天边离得很远很远,不是三、 五十年能走到的,说不定要走八、九十年才能走到。他们年纪小,还是让他们去可靠。
小孩子的话很有说服力。大家都差不多同意让一个身体强壮的小孩去。
正在这时,忽然有一个青年孕妇站起来说,她去最恰当, 因为她年纪轻, 身体强壮, 同时, 地走不完的路,可以让她未来的孩子继续走。
这样, 大家认为这个孕妇的条件比谁都强,就一致同意她去找天边。
这个孕妇向东一直走去, 不久, 生下了一个男孩, 她背着孩子继续走,孩子会走路了,带着孩子一同走。母子俩一路上历尽了千辛万苦,走过了千山万水, 战胜了数不清的毒蛇猛兽。他们到处受到人们的热情赞助。人们听说他们去找天边,都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母子俩就这样一直走, 走了几十年。母亲后来老了,走不动了, 人们劝她留下来。母亲于是叫儿子自己继续走。
儿子满怀信心地继续向东走去,他要走完他母亲没有走完的路。
这则寓言塑造了一个英雄母亲(妈勒)的形象。她为了探究“天边”的 奥秘,怀着孕踏上了遥远的征途。她老了,让儿子继续走下去。这使我们想起古老的寓言“愚公移山”。但从献身精神和动机来看,妈勒的形象更有光辉。为了塑造这个形象,故事中用老人、青年和小孩子们作衬托,用群众的赞助作衬托,进一步反映了壮族人民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群体形象。
这则寓言又是一幅深刻的人生追求的写照。寻访天边象征了人类千万年来对理想的追求,对知识的探索。上一代仆倒,下一代崛起,前仆后继奋勇前行,追求着绝对,却永远只能得到相对。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庸人会嘲笑这种“访天边”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天边的不可求就干脆不求,一心转入现实的享受。然而现实的享乐主义者们并不能真享其乐。他们的“美酒加咖啡”的人生酒杯中竟斟满了寂寞空虚厌恶无聊。而古老的“访天边”者却能在困苦中品尝幸福,无论老人、青年、孩子、孕妇(即壮族“妈勒”)都愿把生命交给远行。即使一生一无所获,即使母亲一辈失败告老,跋涉之歌也未划上休止符,儿子仍“满怀信心地向东走去”。无尽的徒劳、孤寂的长旅,竟然是这般充实。原因在他们坚信“天一定是有边际的”,在对困苦的每一次克服中都分明体验到了天边的光辉。
何况,也并非一味的徒劳。幸福就在追求和劳动之中。在对终极目标的不断追求中,母亲和儿子不是能不断走进新的山水境界、不断享受新的人生风光吗?而这,是享乐主义者们永远无法得到的。人生的得与失,幸与不幸,不是以物质享受的天平称得准的。
各人都摆出自己能去找天边的理由, 争相要去。
老人们说, 自己年纪大了, 做不了多少事情了,但路还走得。
青年人的求知欲望更强, 嚷着一定得让他们去。他们说自己年轻力壮,天不怕,地不怕, 什么困难也吓不倒。
小孩子说得更有理: 天边离得很远很远,不是三、 五十年能走到的,说不定要走八、九十年才能走到。他们年纪小,还是让他们去可靠。
小孩子的话很有说服力。大家都差不多同意让一个身体强壮的小孩去。
正在这时,忽然有一个青年孕妇站起来说,她去最恰当, 因为她年纪轻, 身体强壮, 同时, 地走不完的路,可以让她未来的孩子继续走。
这样, 大家认为这个孕妇的条件比谁都强,就一致同意她去找天边。
这个孕妇向东一直走去, 不久, 生下了一个男孩, 她背着孩子继续走,孩子会走路了,带着孩子一同走。母子俩一路上历尽了千辛万苦,走过了千山万水, 战胜了数不清的毒蛇猛兽。他们到处受到人们的热情赞助。人们听说他们去找天边,都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母子俩就这样一直走, 走了几十年。母亲后来老了,走不动了, 人们劝她留下来。母亲于是叫儿子自己继续走。
儿子满怀信心地继续向东走去,他要走完他母亲没有走完的路。
——壮族寓言(选自《壮族文学史》)
这则寓言塑造了一个英雄母亲(妈勒)的形象。她为了探究“天边”的 奥秘,怀着孕踏上了遥远的征途。她老了,让儿子继续走下去。这使我们想起古老的寓言“愚公移山”。但从献身精神和动机来看,妈勒的形象更有光辉。为了塑造这个形象,故事中用老人、青年和小孩子们作衬托,用群众的赞助作衬托,进一步反映了壮族人民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群体形象。
这则寓言又是一幅深刻的人生追求的写照。寻访天边象征了人类千万年来对理想的追求,对知识的探索。上一代仆倒,下一代崛起,前仆后继奋勇前行,追求着绝对,却永远只能得到相对。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庸人会嘲笑这种“访天边”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天边的不可求就干脆不求,一心转入现实的享受。然而现实的享乐主义者们并不能真享其乐。他们的“美酒加咖啡”的人生酒杯中竟斟满了寂寞空虚厌恶无聊。而古老的“访天边”者却能在困苦中品尝幸福,无论老人、青年、孩子、孕妇(即壮族“妈勒”)都愿把生命交给远行。即使一生一无所获,即使母亲一辈失败告老,跋涉之歌也未划上休止符,儿子仍“满怀信心地向东走去”。无尽的徒劳、孤寂的长旅,竟然是这般充实。原因在他们坚信“天一定是有边际的”,在对困苦的每一次克服中都分明体验到了天边的光辉。
何况,也并非一味的徒劳。幸福就在追求和劳动之中。在对终极目标的不断追求中,母亲和儿子不是能不断走进新的山水境界、不断享受新的人生风光吗?而这,是享乐主义者们永远无法得到的。人生的得与失,幸与不幸,不是以物质享受的天平称得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