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习
畜文鱼偻者, 寤崖子之邻也。 寤崖子向闻畜是鱼者,水宜井, 雨入焉则病。试之, 果然。 间以语偻者。偻者曰:“瞀哉! 子之畜鱼也。子信以为鱼之性病雨乎?今夫民之生于北者不畏寒, 生于南者不畏暍,非其性也,其习也。夫鱼之生卵于水也,草则承之。必置水于他器,移草其中,燠诸日。一日而芚,再日而苏,三日而其中隐然如有物, 四日而化。使其初不雨之避,则芚焉者已与雨相习, 况继此乎?今育卵者,始则取水于井,而避雨如恐不及。是既习于井矣, 而雨何以入焉?畜鱼之久者孰与吾,未或有病于雨者,使之熟习焉而已, 岂别有所以易其性也哉?”
寤崖子闻之,恍然若有悟也,欲进而请其所学, 而弟子寻至曰:“夫子何与彼言,今将有切问也。”曰:“何问?”曰:“将问乎性与习也。”曰:“性观其习, 习乃成性。”请益,不答。顷之,指偻者曰:“盍师此?此至人也。至人学于万物。性习之理,吾与尔深求之而愈阂者,此乃于畜鱼得之也。”
《鱼习》这篇寓言故事的主旨,是作者借驼背老人(偻音lou,驼背)养花鱼(文鱼)的经验,说明性和习的辩证关系:习惯可以改变天性。按照儒家哲学的解释,性是天生的,先天的,习是人为的,后天的;在某种条件的配合下,人为的习惯可以改变先天的生性。这种哲学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教育精神,注重思想工作,认为人是可以改造的,有不谋而合之处。关键的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来改变事物的习惯,使之适应新的环境。
对于这篇寓言,我们现在的读者,可以从其他方面来发掘这篇寓言故事所包涵的更多层次的更广阔的潜在意义。 比如在生产实践上,为什么要改良土壤,加强地力的开发?不就是创造优越的条件,使农作物改变其习性,能够增产丰收吗?在科技开发上,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不就是运用这种思想原理使野生鱼类在人工养殖下大量驯化了吗?为什么把热带植物移植到温寒地带,要选择适宜的中转站,逐渐地向北移植呢?不也是这种原理的运用吗?为什么在政治改革方面,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国情,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国家的经验?不是也可以从这里得到说明吗?我们要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对我国由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文化传统进行反思,不也可以从这里得到启发吗?……
《鱼习》的艺术构思和文章的表现方法,也值得注意。作者以自述的方式,把自身作为故事的中心人物,来统率全篇,这是一。在文章结构方面,虽然也是先记故事,后述心得体会,用“性观其习,习乃成性”的结论来说明性和习的关系,把故事分成主体和余论两个段落;但它们却统一在故事的主体人物——作者本身。所不同的是,在前段中记述作者和驼背老人的对话,在后段中记述作者和其学生(弟子)的对话。这是二。由于故事的发展以作者本人为中心,所以从整体线索上说,文章是一线到底,主体和余论混合为一,在结构上没有段层的截然分立。这是三。故事记述驼背老人的话语,鲜明生动,具有形象性。如“今夫民之生北者不畏寒,生于南者不畏暍(ye伤暑),非其性也,习也。夫鱼之生卵于水也,草则承之。必置水于他器,移草其中,燠(yu,晒之使暖)诸日,一日而芚(tun,初现生机),再日而苏(复苏),三日而其中隐然如有物,四日而化。使其初不雨之避,则芚焉者已与雨相习,况继此乎?”这一段不只是意义鲜明,出语形象生动,而且记述鱼苗的孵化过程,展现出具体的图景,使读者如临其境,更增加了故事的色彩。这是四。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故事的感染力,使寓意更为突出。
寤崖子闻之,恍然若有悟也,欲进而请其所学, 而弟子寻至曰:“夫子何与彼言,今将有切问也。”曰:“何问?”曰:“将问乎性与习也。”曰:“性观其习, 习乃成性。”请益,不答。顷之,指偻者曰:“盍师此?此至人也。至人学于万物。性习之理,吾与尔深求之而愈阂者,此乃于畜鱼得之也。”
——刘熙载《寤岸子》
《鱼习》这篇寓言故事的主旨,是作者借驼背老人(偻音lou,驼背)养花鱼(文鱼)的经验,说明性和习的辩证关系:习惯可以改变天性。按照儒家哲学的解释,性是天生的,先天的,习是人为的,后天的;在某种条件的配合下,人为的习惯可以改变先天的生性。这种哲学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教育精神,注重思想工作,认为人是可以改造的,有不谋而合之处。关键的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来改变事物的习惯,使之适应新的环境。
对于这篇寓言,我们现在的读者,可以从其他方面来发掘这篇寓言故事所包涵的更多层次的更广阔的潜在意义。 比如在生产实践上,为什么要改良土壤,加强地力的开发?不就是创造优越的条件,使农作物改变其习性,能够增产丰收吗?在科技开发上,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不就是运用这种思想原理使野生鱼类在人工养殖下大量驯化了吗?为什么把热带植物移植到温寒地带,要选择适宜的中转站,逐渐地向北移植呢?不也是这种原理的运用吗?为什么在政治改革方面,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国情,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国家的经验?不是也可以从这里得到说明吗?我们要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对我国由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文化传统进行反思,不也可以从这里得到启发吗?……
《鱼习》的艺术构思和文章的表现方法,也值得注意。作者以自述的方式,把自身作为故事的中心人物,来统率全篇,这是一。在文章结构方面,虽然也是先记故事,后述心得体会,用“性观其习,习乃成性”的结论来说明性和习的关系,把故事分成主体和余论两个段落;但它们却统一在故事的主体人物——作者本身。所不同的是,在前段中记述作者和驼背老人的对话,在后段中记述作者和其学生(弟子)的对话。这是二。由于故事的发展以作者本人为中心,所以从整体线索上说,文章是一线到底,主体和余论混合为一,在结构上没有段层的截然分立。这是三。故事记述驼背老人的话语,鲜明生动,具有形象性。如“今夫民之生北者不畏寒,生于南者不畏暍(ye伤暑),非其性也,习也。夫鱼之生卵于水也,草则承之。必置水于他器,移草其中,燠(yu,晒之使暖)诸日,一日而芚(tun,初现生机),再日而苏(复苏),三日而其中隐然如有物,四日而化。使其初不雨之避,则芚焉者已与雨相习,况继此乎?”这一段不只是意义鲜明,出语形象生动,而且记述鱼苗的孵化过程,展现出具体的图景,使读者如临其境,更增加了故事的色彩。这是四。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故事的感染力,使寓意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