猱
兽有猱, 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 则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 而汰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 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 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己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这则寓言中,“百兽之王”的虎,由于轻信阿谀奉承,被猱(nao一种猴子)吃空了自己的脑浆还不觉得,落得疼痛发作,蹦跳叫吼而死。体小爪利的猱,却能凭借机智,巧陈辞说,假献殷勤,取得对手的信任,并致老虎于死命。这里,虎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愚蠢麻木、喜欢奉承的在位者,也可理解为某种强大势力的代表;猱的形象, 同样既可理解为机巧贪婪、 谄媚阿谀的小人,也可理解为某种弱小势力的代表。虎的惨死告诉人们:如果任用贪婪谄媚的小人,就会自食恶果, 自取灭亡。猱的胜利又可以启示人们:只要抓住并利用对手的弱点,凭借机智聪敏,采取正确对策,弱小就能战胜强大,从而揭示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普遍哲理。 当然,从主观创作意图看,作者是取前者, 即讽刺昏庸的统治者及其宠信的贪赃枉法、耗尽国力民力的官吏。明代的政治现实正是如此。
这则寓言的讽刺手法多样。一是通过形象大小、 强弱的对比构成讽刺。作者选取虎和猱这两个动物,突出了大与小、强与弱的对比。大的,强的失败了,小的、弱的胜利了,这种不合常理的结局本身就是对虎的绝妙讽刺,也引导读者去认真思索其中的意蕴。二是利用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主观评价之间的矛盾构成讽刺。虎脑被搔了个洞,却未感到疼痛,反觉得特别舒适;明明是猱欺骗了自己,它却极口称赞“忠哉,猱也”;明明吃着的不过是猱吃剩后献给的自己的脑浆,它却偏说猱是“爱我而忘其口腹”。正是这种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主观评价之间的荒唐可笑的悖谬,造成了全文强烈的讽刺效果,突出了虎的麻木愚蠢与轻信好谀的特征。三是利用形象自身言行的矛盾构成讽刺。把自己吃剩的虎脑掏出给虎吃,却说是“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这种言行不一的描写,突出了猱的机巧谄媚的性格特征。四是通过惊骇的情节与夸张的描写增强讽刺的效果。猱搔虎痒成穴,吃虎脑而虎不觉察等情节,既夸张而出人意表,又惊骇而耸人听闻,因而整个故事便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刘元卿《贤奕编》
这则寓言中,“百兽之王”的虎,由于轻信阿谀奉承,被猱(nao一种猴子)吃空了自己的脑浆还不觉得,落得疼痛发作,蹦跳叫吼而死。体小爪利的猱,却能凭借机智,巧陈辞说,假献殷勤,取得对手的信任,并致老虎于死命。这里,虎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愚蠢麻木、喜欢奉承的在位者,也可理解为某种强大势力的代表;猱的形象, 同样既可理解为机巧贪婪、 谄媚阿谀的小人,也可理解为某种弱小势力的代表。虎的惨死告诉人们:如果任用贪婪谄媚的小人,就会自食恶果, 自取灭亡。猱的胜利又可以启示人们:只要抓住并利用对手的弱点,凭借机智聪敏,采取正确对策,弱小就能战胜强大,从而揭示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普遍哲理。 当然,从主观创作意图看,作者是取前者, 即讽刺昏庸的统治者及其宠信的贪赃枉法、耗尽国力民力的官吏。明代的政治现实正是如此。
这则寓言的讽刺手法多样。一是通过形象大小、 强弱的对比构成讽刺。作者选取虎和猱这两个动物,突出了大与小、强与弱的对比。大的,强的失败了,小的、弱的胜利了,这种不合常理的结局本身就是对虎的绝妙讽刺,也引导读者去认真思索其中的意蕴。二是利用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主观评价之间的矛盾构成讽刺。虎脑被搔了个洞,却未感到疼痛,反觉得特别舒适;明明是猱欺骗了自己,它却极口称赞“忠哉,猱也”;明明吃着的不过是猱吃剩后献给的自己的脑浆,它却偏说猱是“爱我而忘其口腹”。正是这种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主观评价之间的荒唐可笑的悖谬,造成了全文强烈的讽刺效果,突出了虎的麻木愚蠢与轻信好谀的特征。三是利用形象自身言行的矛盾构成讽刺。把自己吃剩的虎脑掏出给虎吃,却说是“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这种言行不一的描写,突出了猱的机巧谄媚的性格特征。四是通过惊骇的情节与夸张的描写增强讽刺的效果。猱搔虎痒成穴,吃虎脑而虎不觉察等情节,既夸张而出人意表,又惊骇而耸人听闻,因而整个故事便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发人深省,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