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雉凤凰

2024-11-20 可可诗词网-中外寓言 https://www.kekeshici.com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汝贩之乎?”曰:“然。”请买十金, 弗与;请加倍,乃与之。
        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尹文子·大道上》


        一只野鸡,被当作凤凰出卖,卖者获利,买者后来也居然因此得到一笔丰厚的赏赐。这是一出喜剧,却也是一出发人深省的社会悲剧。
        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故事的寓意是说明“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意即虚假的东西虽然经常受到抵制,但有时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以假乱真,肆行无阻。这种特定条件就是一方面有以假乱真的欺骗行为,另一方面则又有信假为真的接受心理。没有受骗者的轻信盲从,欺骗是难以得逞的。在这个故事里, 首先是路人的误信,接着是国人的误传,最后是楚王的误闻。三种人误会的心理基础各不相同,各有其典型意义。路人是孤陋寡闻,不识真伪,加上担山雉者故意抬高价格,更强化了这一骗局的迷惑性和诱惑力,他上当是很自然的。国人并未亲见,也不加思索,纯粹是出于好奇歆羡之心的盲目追随,以为路人真的得到了一只凤凰,便以讹传讹。楚王的轻信则是由于“感其欲献于己”,表现出一种渴求凤凰和希望臣民效忠的心理,这才做出了“召而厚赐之”的可笑举动。可以说,浅陋、盲从、贪求,作者运用典型化方法写出这三种类型的信假为真的受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辨别真伪的思想教训。
        还要进一步指出,路人、 国人、楚王之所以都对凤凰那么感兴趣,还有一种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根源,就是楚人的图腾崇拜意识。学术界有人认为,楚先民以凤为图腾。“在楚人看来,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鸟。他们对凤的钟爱和尊崇,达到了无出其右的程度。”(张正明《楚文化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楚人的意识中,作为图腾的凤,只剩下朦胧的回忆了,但仍然具有着与祖先崇拜民族国家意识紧密联系的象征作用和神秘意味。山雉本来就是凤凰神鸟形象的一种原型。所以贩者很容易利用其相似点以假乱真。而“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也“贵欲以献王”(赞赏路人想献凤凰的好心),楚王则“感其欲献于己”,正反映出楚民族图腾崇拜意识的悠远和强烈。“鸾鸟凤凰, 日以远兮”(屈原《涉江》), 寄托着伟大诗人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忧。而今,神鸟凤凰的再现, 自然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而路人的赤诚,也就自然令国人乃至楚王本人感动了。这场可笑的闹剧,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渴望挽救颓运、振兴国势的民族意识和因崇拜迷信而易于受骗的群体心理,具有深刻的悲剧内容。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