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铁疑邻
人有亡铁者, 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者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铁。他日,复见邻人之子, 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人失斧(“铁”即斧)和获斧前后不同的心态,告诉人们,观察事物不应有先人之见,没有客观依据而疑神疑鬼,往往会产生错觉。《列子注》说:“意所偏惑,则随志念而转易。及其甚者,则白黑等色,方圆共形。岂外物之变?故语有之曰:万事纷错,皆从意生。”《吕氏春秋》中也引用了这个故事,并接着指出:“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尤即囿。有所尤,就是由于带着主观偏见而使认识受到局限。克服主观性,尊重客观实际,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亡鈇疑邻”的故事就以反面例证揭示了这一普遍真理。
《列子》寓言善于用简练的语言刻划人物心理,本篇颇为突出。开头一句“意其邻人之子”,是以下情节发展的前提,表现出亡斧者毫无根据而任意猜测的思维心理特征。 由“意”而“视”,从主观到客观,带着成见去观察,显然颠倒了认识事物的正确路线。接着叙述亡斧者对邻人之子的观察情况和结论,从行步、颜色、 言语, 直到动作、态度,这种观察不可谓不细心、全面,但作出的判断却都是那么简单、武断、错误。作者用几个排比短句,和最后一句“无为而不窃鈇也”这个双重否定的全称肯定判断,生动地传达出亡斧者由于有先人之见而错误印象不断加强加深的心理状态。然而,这种错误,并不是作者直接指出的,而是通过亡斧者“抇(挖掘)其谷(地窖)”找到斧子后的心理状态对照显现出来:“他日,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末一句与上文大体相对的句式加强了两种心态变化的鲜明比照,使读者从亡斧者前后截然相反的感受的对比中反思其错误原因,领会故事的深刻寓意。言简意明,洵为佳妙。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铁。他日,复见邻人之子, 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
——《列子·说符》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人失斧(“铁”即斧)和获斧前后不同的心态,告诉人们,观察事物不应有先人之见,没有客观依据而疑神疑鬼,往往会产生错觉。《列子注》说:“意所偏惑,则随志念而转易。及其甚者,则白黑等色,方圆共形。岂外物之变?故语有之曰:万事纷错,皆从意生。”《吕氏春秋》中也引用了这个故事,并接着指出:“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尤即囿。有所尤,就是由于带着主观偏见而使认识受到局限。克服主观性,尊重客观实际,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亡鈇疑邻”的故事就以反面例证揭示了这一普遍真理。
《列子》寓言善于用简练的语言刻划人物心理,本篇颇为突出。开头一句“意其邻人之子”,是以下情节发展的前提,表现出亡斧者毫无根据而任意猜测的思维心理特征。 由“意”而“视”,从主观到客观,带着成见去观察,显然颠倒了认识事物的正确路线。接着叙述亡斧者对邻人之子的观察情况和结论,从行步、颜色、 言语, 直到动作、态度,这种观察不可谓不细心、全面,但作出的判断却都是那么简单、武断、错误。作者用几个排比短句,和最后一句“无为而不窃鈇也”这个双重否定的全称肯定判断,生动地传达出亡斧者由于有先人之见而错误印象不断加强加深的心理状态。然而,这种错误,并不是作者直接指出的,而是通过亡斧者“抇(挖掘)其谷(地窖)”找到斧子后的心理状态对照显现出来:“他日,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末一句与上文大体相对的句式加强了两种心态变化的鲜明比照,使读者从亡斧者前后截然相反的感受的对比中反思其错误原因,领会故事的深刻寓意。言简意明,洵为佳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