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水寻钵

2024-09-21 可可诗词网-中外寓言 https://www.kekeshici.com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 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 舍之而去,后当取之。”行经二月, 到狮子诸国。见一河水, 便入其中,觅本失釪。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言:“失来二月, 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 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又复问言:“水虽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佛经寓言(《百喻经)


        读这则古代印度寓言,我们立刻想到古代中国寓言《刻舟求剑》(见《吕氏春秋·察今》)。不过,这则寓言中渡海人的愚蠢较之《刻舟求剑》中的楚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渡海失釪(yu,钵)便在海水上画上记号,两个月后到另一个国家见到河水再下河寻钵,真是蠢得无以复加。
        这则寓言否定了静止地看问题的观点。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静止地看问题,就是无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其结果,没有不碰钉子的。渡海人不知道掉钵与寻钵的时间和地点都发生了变化,结果不但没寻到钵,还落得众人耻笑的下场。
        这则寓言还否定了只看现象不看实质的思维方法。渡海人只看到所画的水与所人的水“无异”这种表面现象,而不知问题的实质是原来所画的是二月前的海水,现在所入的是二月后的河水,怎么能寻到银钵呢?
        这则寓言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包括内心独白)来刻划渡海人的形象的。他做记号时想:“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显得胸有成竹;他入河寻钵,认为“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 与此无异,是故觅之。”又振振有词。渡海人是这样一种蠢人:处处错了,但又处处认为自己有理。——这正是这种人物的可悲可笑处。这种总是自以为有理的蠢人,是很有典型意义的。
        《画水寻钵》与《刻舟求剑》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反映了古代东方民族光彩熠熠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当然,这两则寓言的原意是有区别的:《刻舟求剑》旨在讽刺墨守陈规、 不知变法的保守主义者;《画水寻钵》则是宣传佛教教义,教人不要相信其他教派的似是而非的说法。这两则寓言的客观意义都超出了原来的创作意图。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