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和乐天春词》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8-06-08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刘禹锡.
新妆面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①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②中庭:庭苑;庭院之中。③玉搔头: 即玉簪。古代女子的一种首饰。
 
【译文】 精心梳妆罢,款款下朱楼。深宫锁春光,满院愁与忧。庭中久伫立,细细数花朵; 蜻蜓翩翩至,飞上玉搔头。
 
 
【赏析】
 
 
这首小诗完全以形象说话,犹如一出独幕单人舞剧。时间:明媚的春天;地点:幽雅的庭院;人物:伤感的少女。
 
幕启。
 
一座花木扶疏,朱楼掩映的庭院,满院春光,飘逸着淡淡的花香。朱楼里,走下一位轻盈的少女,她梳妆一新,淡施朱粉,打扮得与自己的面貌容颜十分相适,看上去,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或许是春天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爱的希望,她下楼的步履是那样轻松,心情是那样愉快,面部掩饰不住喜色,大自然使她获得了本性的回归。然而,下得楼来,却是庭院深深,高门紧锁。尽管满院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但独自一人,寂寞难耐,不禁愁上心来,再看满院春光,也煞时变得愁绪笼罩。刚才还是满心喜悦,霎时变得黯然伤神,少女再也无心赏玩,只好漫无目的的走到院中,默默地数着盛开的花朵。数着,数着,似乎忘记了什么,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她直起腰来,站在花丛中,两眼呆呆地望着远方,如醉如痴。这时,一只蜻蜓飞来,轻轻地落在她那恰如花蕊般的头簪上……
 
幕落。
 
“剧”就这样演完了。你也许不那么称心如意,故事情节未能完全展开就结束了。剧情还怎样发展? 主人公的命运如何?这些都不得不使你带着疑问和遗憾离开座位,促使你去寻思和回味。
 
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把这首诗当作剧来观赏,确实又令人扫兴——因为故事情节还刚刚开始,就突然结束了。但是,作为一首七言绝句,它却是写得恰到好处,取得了非常的成功。
 
一首小诗虽只表现了一个寂静的,或者说是一个寂寞的情境,但却含蓄地反映了独处深闺的少女的心境与情怀。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开明、开放的时代,妇女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闺门不肃,礼教不兴”的自由。即使这样,对于女子来说,也难免多方面的限制,封建礼教自然对她们起着作用。这样,和那个繁盛开放的时代,和男人们的自由相比,女子便觉得倍受限制。一方面,想要彻底打破封建礼教的蕃篱,取得真正的男女平等,走向光明的自由天地;一方面,社会世俗又无形地给她们设置了种种规矩。诱惑与冲突,自由与束缚,使那个时代的她们从未甘心寂寞过。因此,在那个人们一向认为对妇女比较开放自由的社会里,却产生了大量的闺怨诗。如朱绛的《春女怨》:
 
    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白居易《闺怨》:
 
    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鬓低。
 
    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象这样表现闺怨内容的诗,在《全唐诗》中随处可见,表现的或是相思,或是忆念,或是猜测,或是失落,或是渴望,或是企盼,说到底,都是为了爱。刘诗也正是如此,这个深锁在深院朱楼中的少女是有着强烈的追求的,脂粉新妆难以掩饰她内心的苦闷;鸟语花香也不能排除她感情上的孤寂。爱的追求,爱的憧憬,爱的折磨,使她深深陷于爱的困惑之中。大约是一夜春梦,使她情窦顿开;也许是相约绿杨岸,幽会情人,她精心打扮,兴奋得下朱楼,然而她却出不了深锁的庭院,欢乐变为忧怨,希望化成泡影,高门大院,不仅锁住了满院春光,也锁住了少女那一颗躁动的春心。但是,企望走出这个深锁的小天地,获得爱的自由,正是当时社会青年女性的心声。“春色满园关不住”,红杏终究要出墙的。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它是和白居易《春词》的,白居易的《春词》是这样的: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白诗以含蓄旖旎的笔调描绘了一个面对大好春光,斜倚阑干、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少女形象,后一句以问作结,引而不发,别具一番情韵。刘禹锡这首和诗,也是写闺中少女之愁,和白诗相比,写得更为新颖,婉曲中不失晓畅,素朴里充满俏皮。虽然诗中的主人公没有讲一个字,没有作具体的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表情,也没有幽微心理披露。但她的孤独、寂寞、幽怨,以及深藏心底的痛苦和希望,却通过具体的形象展示给了读者。全诗四句,一扬一抑,写得舒缓有致。第一句的兴奋,第二句的烦恼,第三句的无奈,第四句的痴怨,情态各异,形神兼备。尤其是第四句,不愧为精彩的一笔,既含蓄地刻画了少女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态,又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致于蜻蜓误将花丛中的美人当作花朵而轻轻地飞上玉搔头,这可以说是美人如花的绝妙写法。顺便说一下,诗中的“玉搔头”即玉簪,据《西京杂记》卷二载: “(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玉搔头”也就成为玉簪的代称。如白居易《采莲曲》:“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蜻蜓飞上玉搔头,不惟说蜻蜓将人误作花朵,更主要地是说人的处境现在亦如这深深院落中的春花一样,在满院愁绪中而无人赏识,倍感寂寞。这种手法,从侧面托出怨情,烘染而了无痕迹,正如清人宋顾乐《万首唐人绝句》评云:“末句无谓自妙,细味之,乃摹其凝立如痴光景耳。”就是说诗人随便一笔,却成功地描绘出了这位少女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清孤寂的境遇。漫不经心,却神韵自出,谁知在这句诗的背后,诗人是怎样惨淡经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