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丛翠亭记》原文、赏析和鉴赏

2023-10-22 可可诗词网-名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欧阳修

九州皆有名山以为镇。而洛阳天下中,周营汉都,自古常以王者制度临四方,宜其山川之势雄深伟丽,以壮万邦之所瞻。由都城而南以东,山之近者,阙塞、万安、轘辕、缑氏,以连嵩少,首尾盘屈逾百里。从城中因高以望之,众山逶迤,或见或否,惟嵩最远,最独出,其崭岩耸秀,拔立诸峰上,而不可掩蔽。盖其名在祀典,与四岳俱备天子巡狩望祭,其秩甚尊,则其高大殊杰当然。

城中可以望而见者,若巡检署之居洛北者为尤高。巡检使内殿崇班李君,始入其署,即相其西南隅而增筑之,治亭于上,敞其南北向以望焉,见山之连者、岫者,络绎联亘,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崒然止,来而向,去而背,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斗若倚。世所谓嵩阳三十六峰者,皆可以坐而数之。因取其苍翠丛列之状,遂以丛翠名其亭。亭成,李君与宾客以酒食登而落之,其古所谓居高明而远眺望者欤!

既而欲记其始造之岁月,因求修辞而刻之云。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三月至景佑元年(1034)五月,欧阳修到了西京洛阳,在西京留守钱惟演手下做推官。他在洛阳结识了许多才子,如与他文学见解一致的至交梅圣俞和尹师鲁。洛阳是古老的都城,又是牡丹之乡。欧阳修在此期间经常携伴同僚好友游览山水,探寻古迹,并且留下许多格调新颖的诗文。其中的《丛翠亭记》,是应河南府巡检使李君之约,记述洛阳城北官署内一座小亭所处的地势和观赏的乐趣。

《丛翠亭记》是一篇碑文,从广义上说,它又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散文。

作品从丛翠亭所处地理位置和特点写起,在交待了天下九州都有著名高山作为一方镇守之后,继而写了古都洛阳从周代始成为重要都市的缘由: 它位于中原的中心,山川形势雄峻深远,宏伟壮丽。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帝王所居的宏伟规模,壮观的古都令万邦仰慕是必然的。接下,文章以洛阳为中心,描写了四周的山川形势,特别突出写了都城以南的山势: 阙塞、万安、轘辕、缑氏等近处的山岭连接着嵩山少室,首尾盘绕曲折,超过百里之长。在洛阳城中凭高远眺,群山曲折连绵,有的能看见,有的不能; 嵩山离得最远,但最突出,那险峻的峰巅,秀丽的姿容,挺立在诸峰之上。文章进而交待: 嵩山的高大特出,不同寻常,因它是五岳之一,历来受到祭祀,是属于天子巡行诸侯之时瞻望祭拜之列的,地位尊贵得很。

以上为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为下文铺垫。一般说,为某物做碑文,必要的交待不可缺少,但《丛翠亭记》的交待有其独特之处。它不是一般的交待,而是借“交待”道出了修建丛翠亭的“价值”: 不是随便选个地方修座亭子,而是在特殊的环境中特殊的位置上修建。这样,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为将要展示出的丛翠亭罩上了一件神秘而美丽的外衣。

如果在无特色的地方建亭,即使作者文笔再美,也难凭空描绘出令人陶醉的仙境。因而,作者紧紧抓住嵩山——这座世人皆知的名山作文章。

洛阳城中可能望见嵩山的地方,地势尤为高敞的城北巡检司署最佳。巡检使、内殿崇班李君才到这里上任,便勘察了官署院内西南角上的地形,然后垫土加高,造亭其上,敞开亭的南北两面,以便远望。从亭中可看见远方的山,有的互相连接,有的耸起高峰,有的沿穴幽深一个接一个彼此衔接连贯,低矮的互相附就,高耸的互相挨近,有的突兀,拔地而起,有的险峰凌空而立,有的面向观者,好象走近前来,有的背对观者,好象将要离去,倾倒的山崖,奇特的谷壑,好象奔跑,好象蹲踞,好象彼此搏斗,好象互相依靠。世人所说的嵩上南侧三十六峰,都可以坐在亭中一一数点。根据远望群山,苍翠丛聚的景象,于是用“丛翠”二字给亭子命名。亭子造成,李君和宾客们一起登上亭子,举行宴会庆祝它的落成,这就是古代所谓坐在高敞之处能望得很远的那种情景吧?

以上为第二部分,论述了丛翠亭的由来,在亭中的观感以及亭子名称的来历。这部分是全文的重要,重点中的重点是写在亭中的观感。碑文应对所记事物作详细描写,但《丛翠亭记》不同,它只简单记述了亭的地理位置,对亭子的结构、工艺一字没写,笔墨毫不吝啬地泼在亭中可望到的群山之上。读者随着作者的笔端,仿佛置身于高耸的峰巅,幽深的洞穴,那将要压过来的险峰,那似乎要奔驰而去的恶岭,那奇特的宛如奔跑、犹如蹲、好似搏斗、又好似依靠的怪兽……令人目不暇接,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杰作之中。待从这极为壮观又富于刺激性的梦幻中醒来,读者立刻会醒悟到:此乃丛翠亭之故也。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谋篇的匠心。虽然作品没介绍丛翠亭的工艺、结构,但从在丛翠亭的观景中,作者已一层层揭下丛翠亭美丽而神秘的外衣,将一个活脱脱的秀丽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说明写此碑文的原因。

《丛翠亭记》是一篇很短的文章,它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佳作之一,在写作上是有许多特点的。首先,它在谋篇上有虚有实,详略得当,非常成功。这在介绍文章第二部分时已涉及到,此处从略。第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一篇文学作品的好坏,与其能否巧妙地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丛翠亭记》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作者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修辞手法。在丛翠亭向远山望去,作者写道:“……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崒然止,来而向,去而背,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斗若倚。”运用拟人手法,将本来不动的群山写活了。在作者笔下,一座座奇峰宛如高大的禽兽,互相附就,互相挨近,有的欲走近观望,有的欲远离而去;奇特的谷壑之间,许多倾斜的山崖象奔跑,象蹲踞,又象彼此搏斗,亦如互相依靠……作者丰富的联想溢于笔端,将群山峡谷注入生命,勾勒出逼真的形象。在字里行间中,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段文字的生动之处,还在于它反复运用对仗、排比修辞手法。写山的低、高,面向与背对,奔跑与蹲踞等,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一联串的排比句,对渲染气氛,展示群山的各种雄姿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如“若奔若蹲,若斗若倚”,四个“若”字联接四个动词,一气呵成,谷壑、倾崖的动、静,动中的静,静中的动,千姿百态的壮丽秀姿跃然纸上。第三,联想丰富,形象逼真,笔墨简炼。本文是为丛翠亭作记,然而作者的眼光不是仅停留在丛翠亭上,而是由亭联想开去,为文章添色不浅。作品从“九州”、“周营汉都”由远及近写到嵩山、丛翠亭,最后又以在丛翠亭中“与酒食登而落之”,联想到“其古所谓居高明而远眺望者欤”,可谓由近及远。这样,巧妙地烘托了文章气氛:丛翠亭如一叶小舟飘然而来,作者与好友饮酒亭中,恍惚中思绪又飘然而去,给读者留下美的享受。亭中观景,群山在作者脑海中舞动起来,那一座座奇峰怪壑,分明是龙腾,是虎踞,是相依相靠的巨蟒……脑海中的联想落在字里行间,一行行文字也舞动起来,舞动的文字,又撩拨起读者的思绪,于是,读者亦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嵩山,飞到三十六峰,飞到神奇、迷人的丛翠亭。笔墨简练,是我国古典佳作的共同特点。《丛翠亭记》笔墨简炼的突出之处,也在对嵩山三十六峰的描绘之上。如“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崒然止,来而向,去而背,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斗若倚”句中的卑、附、高、摩、奔、蹲、斗、倚等字,非但用得准确熨贴,而且精炼致极,可以和诗歌中的“诗眼”相提并论。

《丛翠亭记》是碑文 (散文) 中的一篇上乘佳作,作品在谋篇、写作技巧上确有许多值得今人学习的东西。特别应提出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丛翠亭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