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杂诗三首·其二》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8-10-03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解】这是一首表达对故乡深情思念的诗。诗人客居异乡,忽遇故乡旧友,能不激 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能不急于了解故乡的情况?前二句连用“故乡”一词,正表现出诗 人思念家乡的殷切。故后二句自然带出对故乡的询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 里不问亲朋故旧,不问旧园新树,不问山川景物,不问南亩桑麻,唯选窗前梅花开放而问 之,如叙家常,语调舒缓,雅趣不俗,情思绵绵。这梅花不是俗物,而是故乡的一种象征, 是诗人心中的一种寄托。此诗出语平淡自然,如山间明澈的涓涓细流,流过心田。此 诗笔墨俭省,耐人咀嚼,韵味无穷。诗人这一类绝句,表现出的乃是温暖人间情怀。
 
【全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注释】君:对别人的尊称。绮(qǐ)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著(zhuó)花: 开花。未:相当于“否”,表示询问的语气。
 
【翻译】
 
君自故乡来,你从遥远的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应当知道故乡的事。
 
来日绮窗前,来到雕镂的花窗前,
 
寒梅著花未? 寒风中的梅开花未?
 
【赏析1】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情怀的五言绝句。作者以 “杂诗”为题,近乎“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但读罢全诗,我们却强烈感受到,这是一首主题鲜明、内容集中的抒情诗。诗的首句明白如话地告诉读者, 自己在外多年, 突然遇到家乡故知, 惊喜之情尽在不言之中。作者以对“君”娓娓而谈的口吻开篇, 不仅在结构上便于引出下句的陈述和后两句的询问,而且口气上也显得亲切、自然。“应知故乡事”一句, 点明了本诗的主旨。故乡来者“应知”的事情很丰富, 作者别的不说,单提日夜萦怀的故乡之事, 字里行间饱蘸着对故乡的关怀、思念和在他乡遇到故知的欣喜。
 
   然而, 记忆里、思念中的“故乡事”也太多了, 作者要询问故知的话又何止千言万语!在剩下的两句诗中怎么可以尽情地表述出来呢?三、四两句诗中, 作者巧妙地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印象最深而现在最为关心的事物,向故乡来者发问:您来之日,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有?梅花志趣高洁,挺立于风雪严寒而暗吐幽香, 向有傲骨之誉。作者以绮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为题设问, 不仅将思念故乡之情通过立体的富有意境层次的图象生动、具体地勾画出来,令人浮想联翩,而且寄寓了不同凡俗的高雅情趣,体现了深层的审美追求。全诗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自然,近乎口语。真诚炽烈的乡思,层层弟进的情理,在一叙一问中合乎逻辑地展现,使这首诗成为富有王维个性色彩的抒情佳作。
 
【赏析2】
 
这首《杂诗》大概原本无题,编集时名之曰“杂”,如同后来的“无题”诗一样。它所写的虽然是生活小事,所表现的高情逸趣却不同凡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本是正常的情感。一个久客异乡的人,突然遇到了故乡来人,最为迫切的自然是关于故乡的事,所以禁不住发问。要问的事情很多,如家乡的变化,亲友的安好等,但诗人对这些却都不问,而问起家中窗前的梅花: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而且问的口气很郑重,这就使人觉得奇怪,不易理解。而这却正是作者情趣高雅之所在,透露出他的脱俗超凡的兴致。从此也可见这位故乡来人也决非一位苟苟营营之辈,不然,他顾及不到梅花开未,必然无言以对。所以,从其所交,也更可看出作者的高情雅致。
 
这首小诗就艺术构思来讲,是十分别致的。前两句平平叙出故乡来客,后两句发问却只及梅花。这似乎显得过于突兀,但作者曲折深沉的情感却正是借这种突兀的结构得以传达,愈是突兀,则愈显得感情深沉强烈。其实,这种写法在古人诗中并不鲜见。传为晋陶渊明所作的《问来使》即云: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前,今生几丛菊?”其后宋代王安石的《道人北山来》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栽东岗,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但赵松谷说: “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唐宋诗举要》引),对此诗更表赞赏。此诗寥寥几句,用意之间张弛相辅,不多赘一字一意,虽然结构突兀,情感骤涌,毕竟在情理之外显出了意趣自然。而这正是此诗高妙之所在。
 
【评说】
 
寒梅外不问及他事,妙甚! “来日”二字如面对语。(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陶渊明诗云: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王介甫诗云: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与右丞此章同一杼轴,皆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然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