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中》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18-09-30 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题一作“阙题”。诗中描写初冬时的山中景色。前二句是特写镜头,溪水浅而白石出,天气寒而红叶少;后二句则是全景,山中一路都是浓密的青松翠柏,人行空明的翠色中,似乎有细雨湿衣之感。以幻觉写实感,形容松柏苍翠欲滴,生动传神,得自然天趣。全诗形象鲜明,色彩斑斓,极富诗情画意。
【全诗】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①荆溪:又名长水、浐水,源出陕西蓝田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 灞水。②元:通“原”,本来的意思。
 
【译】
 
夺目的白石,突兀挺出
 
在清澄的荆溪。
 
如火的红叶,由于天寒,
 
越来越难寻觅。
 
你可知?山间小径
 
并没有濛濛细雨,
 
是浓翠的山色
 
染湿了你的征衣。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初冬山景空明秀美的诗,写得极富诗情画意。首句写山溪: 天寒水落,溪水淙淙,嶙嶙白石,凸出水面。聆潺潺流淌溪声,看清清蜿蜒浅流,内心是 何等愉悦! 次句写红叶:秋山红叶,绚烂一片,逢寒飘落,然仍有一些留守枝头,依依不 肯离去。留守“红叶”,耀人眼目,驱逐寒冷,使人顿失凋零、萧索之感。前二句所见局部 山色,明亮秀丽,可令人忘餐矣。后二句更为奇妙。人走在山路上,一片空明,原本无 雨,衣服怎么会润湿呢?其意境全由“空翠”二字出之。秦岭山中,翠柏苍松,葱郁森森, 浓绿化而不开,人行其间,犹如被翠色的雾气笼罩浸渍,便觉微雨湿人衣矣。张旭有句 云:“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此实写“晴明无雨色”而云雾 “沾衣”,与王维的错觉“湿衣”,真是同工异曲,各尽其妙。王维此诗将“白石”“红叶”和 “翠”色组合,使山中冬景显得色彩斑斓,空明秀美,令人赏心悦目,是极富神韵之作。
 
【赏析】
 
这首诗写终南山深秋景色。 诗中“荆溪”, 一名浐水, 源出陕西 兰田县,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说王维“诗 中有画”,便引这首诗作为例证。的确,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却描 绘出了一幅绚丽、幽深的秋山图。
 
诗的前两句,诗人用工笔细描。他先画一条蜿蜒曲折、似与游人 作伴的山溪。溪中露出了磷磷白石,可见天寒水浅,溪水显得特别清 澄可爱。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它那潺潺流淌的声音。接着,诗人便绘山 中枫林。因为深秋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但它们点缀在清溪、白石、 寒山之间,反而更红艳如火,鲜丽夺目。这一联,已可见出王维作为 诗人兼画家,对大自然的色彩感受极敏锐,对景物的空间层次把握极 准确。他毫不着力。便呈现出近景清溪、白石和中景山径、霜林,画 面上已富于色彩感和空间感。
 
三、四两句,诗人转而运用泼彩大写意的手法,展现终南山广袤、 幽深的全景。他给整幅画面,涂染和渲染出大片湿润、浓翠的底色。 在深山中行走的诗人,忽然觉得衣裳湿了,以为下雨,细看并未有雨, 原来是幽深的山林之中,弥漫着空明的、苍翠欲滴的山岚。就象一片 翠雾,把人都笼罩住了。诗人整个身心都被浸润了,顿时产生一种细 雨湿衣似的凉意。这无边的浓翠山色作为远景,同近景、中景的清溪、 白石、红叶相互映衬,更显得色彩缤纷。细细品味,诗人已把他的视 觉和心灵的美感与快感,都渗透到景物之中。整幅画,既有逼真、细 致的细部描摹,又有总的印象和感受,显得似真似幻,空灵超妙,显 示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诗人王维,真不愧是 丹青妙手。
 
其实,“诗中有画” 尚不足以概括这首小诗的奇妙。丹青手很难 在画幅上表现出视觉以外的各种感官印象。而王维在这里却同时写了 视觉、触觉、错觉、幻觉、感觉。更妙的是,他还运用美学上的所谓 “通感”手法,借用了能感知冷暖、干湿的触觉来表现本应由视觉感 知的“空翠”之色。张旭《山中留客》也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 处亦沾衣”之句,二者在表现的境界和手法都很相似。但比较起来, 王维写得更精炼,色彩也更为鲜明。
 
 
【评】
 
此诗如一幅绝妙丹青,有山石溪水,荦确山路,红叶绿树等,更妙处,在于诗人写出了主体感受,甚至幻觉感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句诗堪称由六朝时期对山水外物的描绘转向唐宋突出主体感受的标志。苏东坡评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从此诗感发而来,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