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苏武书
[原文]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诧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构毳幙,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 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思。长为蛮夷之域,伤已! 念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促,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 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 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 昔萧、樊囚挚,韩、彭俎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侫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耶! 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 夫复何言! 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 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鉴赏]
《答苏武书》,西汉李陵撰。李陵(?-公元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名将李广之孙,武帝时骑都尉,善骑射,爱士卒。天汉二年自请率5千步兵出击匈奴,遭到数万匈奴骑兵的包围,遂降。匈奴单于封他为右贤王,后病死于匈奴中。《答苏武书》是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被匈奴扣留达十九年之久的使节苏武在归汉之后,致书李陵,要求他也回归汉室。李陵写了这封信回答苏武。
《答苏武书》全文不足2千字,千古流唱,称为绝句。其中描写将士不怕牺牲,为国捐躯和揭露朝廷赏罚无度,重用贪佞之徒的二段文字是值得一读的。
公元前99年秋,李陵奉命率步卒5千人进击匈奴,孤军出延北到浚稽山(蒙古、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被匈奴3万骑兵包围,李陵以大车为营,列阵迎战,射杀数千人。匈奴单于增派骑兵7万参战,李陵组织轻伤士卒反击,杀3千余人。汉军迫于众寡悬殊,转向东南沿龙城(内蒙古正镶白旗)故道撒退至南山,利用丛林又击杀追兵数千人。单于正欲退军,适汉军军侯管敢叛降,泄露汉军无援,箭矢将尽等军情。单于遂督众急攻,包围汉军于山谷之中。汉军死伤过半,矢尽粮竭。夜半,李陵与韩延年率十余骑突围,匈奴以数千骑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迫降。《答苏武书》详细地描写了这次战斗经过,文字简练,句语精彩,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之中。面对匈奴举国动员的合围,在艰苦卓绝的恶战之中,以一当十的士卒“扶乘创痛,决命争首”。已经受伤倒地了,但只要李陵“振臂一呼”,立即“创痛皆起,以刃指虏”。这种大无畏的凛然之气,压倒敌兵,震摄敌心,所以是“胡马奔走”。直到“兵尽矢绝,人无尺铁”,兵器都没有了,仍然“徒首奋呼,争为先登”!绘声绘色的描写,使这些奋不顾身的士兵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是悲壮之气、惊天动地。
苏武在致李陵的信中,曾用“汉与功臣不薄”为由,劝其归汉。李陵在回信中逐层深入地批驳了这句话,并借此抒发出满腔的怨恨。首先,李陵列举萧何、樊哙等有功之臣和有才之士,一个个或被杀,或被囚,韩信和彭越还被砍成肉酱。遭遇如此悲惨,是否“不薄”,实已不言而喻,而且是用大量的事实为证,便更雄辩。其次是李广的被迫自杀,同样是薄待功臣的典型。最后,则是就苏武的亲身遭遇,大作文章。李陵先铺叙了苏武的“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的事迹,然后“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是一层烘托:“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又是一层烘托。势已蓄足以后,立刻急转直下:“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然后再辅以妨功害能之臣、亲戚贪佞之类,却都封侯作宰的对比。以子之事,驳子之论,苏武对比,谅也只能哑口无言了。尽管只是罗列事实,不作深入论述,但却显得简明有力。进而再用苏李两人的遭遇:李罪小,却被大加杀戮;苏功大,却所得甚微,用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指出汉君的赏罚失当。所以说“陵虽孤恩,汉亦负德。”以有罪之身,一旦归汉,只怕要再受刀笔吏的侮辱。这里,明确地表示了和朝廷的决裂。
历史上,对于《答苏武书》的作者曾有人提出过疑议。唐代史学家刘知己认为从文章的风格上看,不象是西汉的文章。北宋大文豪苏轼也认为是齐梁时代的人所作,意为李陵辨解是非。但至今对于伪作者尚无明证可资论定。因此,我们仍按旧说加以介绍,意在供读者了解古战场的悲壮景观。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诧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构毳幙,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 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思。长为蛮夷之域,伤已! 念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促,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 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 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 昔萧、樊囚挚,韩、彭俎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侫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耶! 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 夫复何言! 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 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鉴赏]
《答苏武书》,西汉李陵撰。李陵(?-公元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名将李广之孙,武帝时骑都尉,善骑射,爱士卒。天汉二年自请率5千步兵出击匈奴,遭到数万匈奴骑兵的包围,遂降。匈奴单于封他为右贤王,后病死于匈奴中。《答苏武书》是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被匈奴扣留达十九年之久的使节苏武在归汉之后,致书李陵,要求他也回归汉室。李陵写了这封信回答苏武。
《答苏武书》全文不足2千字,千古流唱,称为绝句。其中描写将士不怕牺牲,为国捐躯和揭露朝廷赏罚无度,重用贪佞之徒的二段文字是值得一读的。
公元前99年秋,李陵奉命率步卒5千人进击匈奴,孤军出延北到浚稽山(蒙古、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被匈奴3万骑兵包围,李陵以大车为营,列阵迎战,射杀数千人。匈奴单于增派骑兵7万参战,李陵组织轻伤士卒反击,杀3千余人。汉军迫于众寡悬殊,转向东南沿龙城(内蒙古正镶白旗)故道撒退至南山,利用丛林又击杀追兵数千人。单于正欲退军,适汉军军侯管敢叛降,泄露汉军无援,箭矢将尽等军情。单于遂督众急攻,包围汉军于山谷之中。汉军死伤过半,矢尽粮竭。夜半,李陵与韩延年率十余骑突围,匈奴以数千骑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迫降。《答苏武书》详细地描写了这次战斗经过,文字简练,句语精彩,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之中。面对匈奴举国动员的合围,在艰苦卓绝的恶战之中,以一当十的士卒“扶乘创痛,决命争首”。已经受伤倒地了,但只要李陵“振臂一呼”,立即“创痛皆起,以刃指虏”。这种大无畏的凛然之气,压倒敌兵,震摄敌心,所以是“胡马奔走”。直到“兵尽矢绝,人无尺铁”,兵器都没有了,仍然“徒首奋呼,争为先登”!绘声绘色的描写,使这些奋不顾身的士兵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是悲壮之气、惊天动地。
苏武在致李陵的信中,曾用“汉与功臣不薄”为由,劝其归汉。李陵在回信中逐层深入地批驳了这句话,并借此抒发出满腔的怨恨。首先,李陵列举萧何、樊哙等有功之臣和有才之士,一个个或被杀,或被囚,韩信和彭越还被砍成肉酱。遭遇如此悲惨,是否“不薄”,实已不言而喻,而且是用大量的事实为证,便更雄辩。其次是李广的被迫自杀,同样是薄待功臣的典型。最后,则是就苏武的亲身遭遇,大作文章。李陵先铺叙了苏武的“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的事迹,然后“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是一层烘托:“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又是一层烘托。势已蓄足以后,立刻急转直下:“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然后再辅以妨功害能之臣、亲戚贪佞之类,却都封侯作宰的对比。以子之事,驳子之论,苏武对比,谅也只能哑口无言了。尽管只是罗列事实,不作深入论述,但却显得简明有力。进而再用苏李两人的遭遇:李罪小,却被大加杀戮;苏功大,却所得甚微,用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指出汉君的赏罚失当。所以说“陵虽孤恩,汉亦负德。”以有罪之身,一旦归汉,只怕要再受刀笔吏的侮辱。这里,明确地表示了和朝廷的决裂。
历史上,对于《答苏武书》的作者曾有人提出过疑议。唐代史学家刘知己认为从文章的风格上看,不象是西汉的文章。北宋大文豪苏轼也认为是齐梁时代的人所作,意为李陵辨解是非。但至今对于伪作者尚无明证可资论定。因此,我们仍按旧说加以介绍,意在供读者了解古战场的悲壮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