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季札观乐》
《吴季札观乐》
散文篇名。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旧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题目为后人所加;一作《季札观周乐》。在现存的史料中,此文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一篇批评文章,也是对于《诗经》的最早一篇评论。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全文采录了这段记载,并评赞道:“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说:“季札贤明才博,在吴虽已涉见此乐歌之文,然未闻中国雅声,故请此周乐,欲听其声,然后依声以参时政,知其兴衰也。闻秦诗谓之夏声,闻《颂》曰五声和、八风平,皆论声以参政也。舞毕,知其乐终,是素知其篇数。”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说:“季札贤公子,其神智器识,乃是春秋第一风流人物,故闻歌见舞,便能尽察其所以然。读之者,细玩其逐层摹写,逐节推敲,必有德于声容之外者。如此奇文,非左氏其孰能传之。”今人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说:“在孔子之前的古文献中,这是一篇最为难得的直接评论‘乐’的长文,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它是札欣赏《周乐》的感受记录吗?可以说是的。因为通篇都用了‘美哉!’这样的感叹语。但所谓的‘美’,除个别地方涉及到乐音之美外,绝大部分讲的都是乐所歌的功德,而被叹为‘观止’的‘乐’(指《韶箾》之舞),是因其‘德至矣哉’,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札虽然也是在欣赏‘乐’,但更为重要的是如杜预所说的那样,‘依声以参时政’或‘论声以参时政’,目的是为了‘知其兴衰’。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看来,这很难说是对音乐舞蹈的欣赏,但恰好又说明了在中国古代,‘乐’同‘德’是如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证实了郤缺所说‘乐’是为了‘歌九功之德’的说法。”今人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说:“从这里,我们更加可以看到奴隶主统治阶级对于诗乐的所谓‘观风’的功利主义的要求……作为奴隶主统治者吴王诸樊的兄弟季札,对于《诗经》中诗、乐的评论,贯穿着奴隶主阶级的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它们反映了周王朝的基业,歌颂了周代的分封制和它的统治者的 ‘德政’,歌颂了周代奴隶主阶级大政治家姜太公、周公等等,歌颂了所谓对周代统治者的‘忠心’不贰等等,对它们备加赞扬,特别是对于奴隶主的庙堂诗乐《颂》的赞扬更是如此,认为好得无以复加,一连用了十四个平行的赞叹分句,真可以说把好话说尽了。季札之所以这样推重《颂》,说是因为它表现了西周奴隶主统治者的所谓‘盛德’。同时,从季札的这一评论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统治者的‘观风’说,即通过诗乐所反映的内容、情调来观所谓风俗之盛衰。他认为《郑风》是太细弱了,是所谓‘先亡’的根据,就是根据的这一理论。后来,这种理论被儒家进一步发挥,成了很有影响的理论。”此篇记载吴季札观乐的经过,是一篇评论先秦乐歌的妙文,也是我国音乐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献。在这篇文献里,有两个问题可供我们注意:首先是鲁国为季札奏了四代的乐歌,其中周代的乐歌,就是现存《诗经》的篇章。此说明在季札以前,我国已有较完整的诗歌总集《诗》三百篇,其中《国风》的篇目次序与现存的大体相似。其次从季札的评论中,足见其学问广博、精通乐章,闻其声而知为何国之风,且知其国之政治美恶,这说明音乐和国家政治与民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按诗篇的顺序,边奏边评,上下贯通,文字简要,虽终其篇皆为一人所言,但读之并无枯燥之感,而有婉转和谐,抑扬顿挫,音韵铿锵之美。故此,前人盛誉道:“细玩其逐层摹写,逐节推敲,必有得于声容之外者,如此奇文,非左氏其孰能传之。”(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燕昭王招贤从隗始
[2020-01-10]
-
乐间、将渠反对燕王袭赵
[2020-01-10]
-
厘负羁私交晋公子
[2020-01-10]
-
申叔时不贺楚庄王夺陈
[2020-01-10]
-
骊姬设计害申生
[20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