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上
题解
本文选自《墨子》。
《非攻上》体现了墨子的主要观点“非攻”。“非攻”意为谴责侵略战争。墨子把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国进攻小国、强国进攻弱国的战争,称为“攻”,这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另一类是讨伐暴虐害民之君的战争,如汤伐桀,武王伐纣,叫做“诛”,这是应该赞成的。在《非攻上》一文中,作者生动详尽地论证了“攻”的不义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是研究墨学的一篇重要资料。
原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钻进别人的果园,偷了人家的桃子、李子,人家听到了就责备他,上面执政的人捉住了就处罚他。这是什么缘故?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别人的鸡、狗、猪或小猪儿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钻进别人果园偷桃子李子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越发多了,他的不义就愈甚,罪就更重。至于钻进别人牛圈马棚,偷人家的牛马的,他的不义更超过偷鸡、狗、猪或小猪儿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越发多了。如果损害别人的越多,他的不义就愈甚,罪也就越重。至于杀死无罪者,夺取衣裘,抢劫戈剑的人,他的不义更超过钻进别人牛圈马棚偷了牛马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越发多了。如果损害别人的越多,他的不仁就愈甚,罪就越重。对于这些,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反对,指责就是“不义”。可是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还进而加以赞扬,称之为“义”。这能说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杀了一个人,说他不义,必定有一条死罪。如果照这种说法类推,杀了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义,那必定有十条死罪了;杀了一百个人,就是百倍的不义,必定有一百条死罪。对于这种行为,天下的君子知道反对,称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去反对,还进而加以赞扬,称之为“义”。那大概是真的不知道这是不义,所以把那些颂扬不义的话记在书上,传于后世。如果知道这是不义,怎么解释把那些颂扬不义的话记在书上,传于后世呢?
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到一点儿黑就说是黑,而看到一片黑却说是白,大家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白和黑的区别了;尝到一点点苦味就说是苦,尝到很多苦味却说是甜,大家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懂苦和甜的区别了。现在见人做了很小一点坏事,就知道应该反对,但做了像进攻别国那样大的坏事,却不知道应该反对,还进而加以赞扬,称之为“义”。这能算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由此可知,天下的君子对于“义”与“不义”的分辨是多么混乱啊!
赏读
言辞质朴,由小及大,议论层层深入。这是《墨子》一书的文风,也是本文在艺术上的特点;作者先从入人园圃窃人桃李讲起,步步深入,层层比较,从而生动详尽地论证了进攻别国是最大的“亏人自利”,也是最大的犯罪行径。当然,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墨子的非攻主张与历史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历史发展要求通过兼并战争结束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而墨子在当时是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但本篇关于“义”与“不义”之辩,以及揭露战争造成的灾难,使人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本文选自《墨子》。
《非攻上》体现了墨子的主要观点“非攻”。“非攻”意为谴责侵略战争。墨子把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国进攻小国、强国进攻弱国的战争,称为“攻”,这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另一类是讨伐暴虐害民之君的战争,如汤伐桀,武王伐纣,叫做“诛”,这是应该赞成的。在《非攻上》一文中,作者生动详尽地论证了“攻”的不义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是研究墨学的一篇重要资料。
原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钻进别人的果园,偷了人家的桃子、李子,人家听到了就责备他,上面执政的人捉住了就处罚他。这是什么缘故?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别人的鸡、狗、猪或小猪儿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钻进别人果园偷桃子李子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越发多了,他的不义就愈甚,罪就更重。至于钻进别人牛圈马棚,偷人家的牛马的,他的不义更超过偷鸡、狗、猪或小猪儿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越发多了。如果损害别人的越多,他的不义就愈甚,罪也就越重。至于杀死无罪者,夺取衣裘,抢劫戈剑的人,他的不义更超过钻进别人牛圈马棚偷了牛马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越发多了。如果损害别人的越多,他的不仁就愈甚,罪就越重。对于这些,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反对,指责就是“不义”。可是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还进而加以赞扬,称之为“义”。这能说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杀了一个人,说他不义,必定有一条死罪。如果照这种说法类推,杀了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义,那必定有十条死罪了;杀了一百个人,就是百倍的不义,必定有一百条死罪。对于这种行为,天下的君子知道反对,称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去反对,还进而加以赞扬,称之为“义”。那大概是真的不知道这是不义,所以把那些颂扬不义的话记在书上,传于后世。如果知道这是不义,怎么解释把那些颂扬不义的话记在书上,传于后世呢?
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到一点儿黑就说是黑,而看到一片黑却说是白,大家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白和黑的区别了;尝到一点点苦味就说是苦,尝到很多苦味却说是甜,大家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懂苦和甜的区别了。现在见人做了很小一点坏事,就知道应该反对,但做了像进攻别国那样大的坏事,却不知道应该反对,还进而加以赞扬,称之为“义”。这能算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由此可知,天下的君子对于“义”与“不义”的分辨是多么混乱啊!
赏读
言辞质朴,由小及大,议论层层深入。这是《墨子》一书的文风,也是本文在艺术上的特点;作者先从入人园圃窃人桃李讲起,步步深入,层层比较,从而生动详尽地论证了进攻别国是最大的“亏人自利”,也是最大的犯罪行径。当然,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墨子的非攻主张与历史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历史发展要求通过兼并战争结束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而墨子在当时是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但本篇关于“义”与“不义”之辩,以及揭露战争造成的灾难,使人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