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师表
题解
此文选自《三国志》的《诸葛亮传》。“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且光照了文苑,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准则,作文的楷模。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当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弱。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因而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导昏庸,后表审量形势”,这就是有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创立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为三部分,我们蜀国处境疲顿困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侍从护卫的臣子,在朝廷内毫不怠惰;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自己的特殊知遇,想向陛下报效啊。因此陛下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先帝的优良品德,振奋有志之士的报国精神,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言谈违背义理,堵塞了臣下尽忠劝告的道路。宫廷和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惩褒贬,不应标准有别。如有作恶犯法,以及尽忠立功的,都应交给有关主管官员评定对他们的惩罚或奖赏,用以显示陛下办事公平而严明,不应偏袒护私,弄到宫廷和相府的法令不统一。
侍中郭攸之、费祎和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想忠贞纯正,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该同他们商量,然后实施执行,这样定能对缺点和疏忽有所补救,得到很好的效果。将军向宠,品性和处事善良公平,精通用兵打仗,以前任职时经过考验,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量推荐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的事情,都要同他商量,这样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强弱调配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旺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同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为桓帝、灵帝的表现而惋惜痛心。侍中郭攸之和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诚贤良、坚守节操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为时不远了。
我原是一个平民,亲身在南阳耕种,只图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向诸侯求得称扬荐拔。先帝不认为我身世低微,竟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访我,向我征询当前的天下大事,这使我受到感动而振奋起来,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受挫折,在战败之时接到委任,在危难之中执行使命,从那时以来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恭谨慎重,所以在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委托的事情没有做好,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在盛暑五月强渡泸水,深入荒远地区。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兵员武器已经充足,应当奖励和统率全军,北进平定中原,尽我凡庸的才能,消灭邪恶的敌人,复兴汉家的朝廷,回到原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啊。至于考虑兴废改革,进献忠诚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委托我进行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的事业,事业没有成效就惩办我的罪过,用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规劝陛下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惰,宣布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多加思考,征求治国的良好办法,明察和采纳正确意见。当我殷切追念先帝临去世时的诏命,更觉得自己深受大恩而感激不尽。
现值远行告别之际,面对奏表热泪纵横,真不知说了些什么。
赏读
《前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前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方针。前半部分在写法上有由势入理,起笔峥嵘;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近及远,思路开阔等特点。表文的后半部分,则由叙述自己的生平谈到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此外,后半部分也有由人到己,文势跌宕;由叙而誓,推上高潮;归纳前意,总概全篇等特点。读来文情并茂,不忍释卷。
此文选自《三国志》的《诸葛亮传》。“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且光照了文苑,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准则,作文的楷模。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当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弱。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因而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导昏庸,后表审量形势”,这就是有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创立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为三部分,我们蜀国处境疲顿困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侍从护卫的臣子,在朝廷内毫不怠惰;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自己的特殊知遇,想向陛下报效啊。因此陛下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先帝的优良品德,振奋有志之士的报国精神,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言谈违背义理,堵塞了臣下尽忠劝告的道路。宫廷和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惩褒贬,不应标准有别。如有作恶犯法,以及尽忠立功的,都应交给有关主管官员评定对他们的惩罚或奖赏,用以显示陛下办事公平而严明,不应偏袒护私,弄到宫廷和相府的法令不统一。
侍中郭攸之、费祎和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想忠贞纯正,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该同他们商量,然后实施执行,这样定能对缺点和疏忽有所补救,得到很好的效果。将军向宠,品性和处事善良公平,精通用兵打仗,以前任职时经过考验,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量推荐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的事情,都要同他商量,这样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强弱调配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旺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同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为桓帝、灵帝的表现而惋惜痛心。侍中郭攸之和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诚贤良、坚守节操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为时不远了。
我原是一个平民,亲身在南阳耕种,只图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向诸侯求得称扬荐拔。先帝不认为我身世低微,竟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访我,向我征询当前的天下大事,这使我受到感动而振奋起来,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受挫折,在战败之时接到委任,在危难之中执行使命,从那时以来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恭谨慎重,所以在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委托的事情没有做好,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在盛暑五月强渡泸水,深入荒远地区。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兵员武器已经充足,应当奖励和统率全军,北进平定中原,尽我凡庸的才能,消灭邪恶的敌人,复兴汉家的朝廷,回到原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啊。至于考虑兴废改革,进献忠诚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委托我进行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的事业,事业没有成效就惩办我的罪过,用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规劝陛下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惰,宣布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多加思考,征求治国的良好办法,明察和采纳正确意见。当我殷切追念先帝临去世时的诏命,更觉得自己深受大恩而感激不尽。
现值远行告别之际,面对奏表热泪纵横,真不知说了些什么。
赏读
《前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前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方针。前半部分在写法上有由势入理,起笔峥嵘;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近及远,思路开阔等特点。表文的后半部分,则由叙述自己的生平谈到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此外,后半部分也有由人到己,文势跌宕;由叙而誓,推上高潮;归纳前意,总概全篇等特点。读来文情并茂,不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