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溥《五人墓碑记》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①,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 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③,且立石于其墓之 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 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独五人之皦皦④,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⑤。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 声义,敛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⑥,问:“谁为哀 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⑦。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⑧,为魏之私人,周 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⑨。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 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⑩。然五人之当刑 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11),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 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12),卒与尸合。故今之墓 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 大阉之乱(1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1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15),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亦曷故哉(16)?且矫诏纷出(17),钩党之捕(18),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 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 出(19),而投缳道路(20),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2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 近,而又有剪发杜门(22),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 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 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23),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 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 之下(24),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 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25)、孟长姚公也。
【注释】①蓼 (liǎo) 洲 周公:周顺昌,字景文,号蓼 洲,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万历年间进士,曾官福州 推官、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 等职,因不满朝政,辞职归 家。后因得罪魏忠贤被捕遇 害。崇祯时赠谥“忠介”。 ②郡:指吴郡。当道:执掌政 权的人。③除:清除,整理。 魏阉:对魏忠贤的贬称。魏 忠贤专权时,其党羽在各地 为他建立生祠,事败后,这些 祠堂均被废弃。④皦皦 (jiǎo):光洁,明亮。这里指 光荣显耀。⑤丁卯三月之 望: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阴历三月十五日。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⑥缇(tí) 骑(jì):穿桔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这里指明朝锦衣卫、东厂派出抓人的捕 役。⑦扶(chì):笞击鞭打。⑧大中丞:官职名。抚吴:做吴地的巡抚。魏之私人: 魏忠贤的党徒。此人即毛一鹭。⑨溷(hùn)藩:厕所。⑩傫(lěi)然:重叠相连的 样子。(11)詈(lì):骂。(12)脰(dòu):颈项,头颅。函:匣子。这里作动词,意为把头 颅装在木匣里。(13)大阉:指魏忠贤。(14)缙绅:古代称官僚为缙绅。(15)编伍:平民。 明代户口编制以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16)曷:何。(17)矫诏:假托皇帝名 义的命令。(18)钩党之捕:这里指搜捕东林党人。钩党:相互牵引勾连为同党。(19) 圣人:指崇祯皇帝朱由检。(20)投缳(huán):上吊。(21)抵罪:根据罪行加以惩罚。 (22)杜门:闭门不出。(23)土封:坟墓。(24)户牖(yǒu):指家里。户,门。牖,窗子。(25) 冏(jiǒng)卿:太仆卿,官职名。因之吴公:吴默,字因之。太史:指翰林院修撰。 文起文公:文震孟,字文起。
【鉴赏】《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记,记叙了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 月,阉党逮捕周顺昌而激起苏州市民暴动,五位市民领袖英勇牺牲的事 件。张溥高度赞扬了五位义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阐发了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
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之墓建立的缘起、五人的功绩、为五人请求建墓立 碑之人,热情洋溢地表彰了苏州市民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五位市民英雄形 象,他们不畏强暴、伸张正义,具有“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质。作 者在文中倡导了一种匹夫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心的价值观。
本文艺术上的精彩之处是运用夹叙夹议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 一炉。既描写事件的经过,又穿插了作者的爱憎态度。就全篇来说,前半 篇重在记叙,后半篇重于议论,而这两篇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叙事“有原 委,有曲折”(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六),“议论随叙事而人”(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二),借事发挥、明道正义,褒贬分明,语语从肺腑 流出,感慨淋漓,激昂尽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全文共出现了五重对比:一是“富贵之子、慷慨得志 之徒”“死而湮没不足道”与“五人之皦皦”对比;二是大阉之乱中缙绅 而易其志者与五人“发愤一击”对比;三是“高爵显位”而“一旦抵罪”做 出“辱人贱行”与“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对比;四是五人反抗前“钩 党之捕,遍于天下”与五人反抗后“不敢复有株治”对比;五是五人“列 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与假若五人“保 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通过反复对比、 反衬,凸显了五位义士的高贵品质和不朽功绩,也使文章的气势更显磅 礴,对深化主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28-4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