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求士》
《战国策》
燕昭王收破燕后(1),即位(2),卑身厚币(3),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4)。故往见郭隗先生曰(5):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6) ,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 “帝者与师处(7),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8),北面而受学(9),则百己者至(10); 先趋而后息(11),先问而后嘿(12),则什己者至(13); 人趋己趋(14),则若己者至(15); 冯几据杖(16),眄视指使(17),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18),呴籍叱咄(19),则徒隶之人至矣(20)。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2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22),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 “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23),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24):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25)?而捐五百金(26)!’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27)。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28) ,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29),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 ”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30),邹衍自齐往(31),剧辛自赵往(32); 士争凑燕(33)。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34)。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35)。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36)。燕兵独追北(37),入至临淄(38),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39)。
〔注释〕(1)收破燕后: 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之后。(2)即位: 继承王位。(3)卑身厚币: 降抑自己的身分,拿出丰厚的礼物。币: 指礼物。(4)报雠: 指向齐国报仇。雠:同 “仇”。(5)郭隗(wei):燕的贤士。(6)共国: 共谋国政。(7)处: 处理国事。“处”有决断的意思。(8)诎指: 屈己,指不坚持自己的意见。诎: 同“屈”。指: 同“旨” ,意旨。事: 侍奉。之: 指贤者。(9)北面: 面向北。师坐北而面向南,故云。(10)百己者: 比自己强百倍的人。(11)先趋而后息: 行动时在贤者前,休息则在贤者后。(12)先问而后嘿: 先向贤者请教,最后才住口停问; 此言其虚心求教。嘿: 同“默” 。(13)什己者: 比自己强十倍的人。什: 同“十” 。(14)人趋己趋: 跟在别人后面走。(15)若己者: 和自己能力相等的人。(16)冯:同“凭” ,倚靠。 据: 持。 (17)眄(mian)视: 斜视。(18)恣睢奋击: 瞪眼睛,拔拳头。(19)呴(xu)籍叱咄: 作践人,呵斥人。呴: 一作“跔” ,跳跃。籍: 同“藉” ,践踏。(20)徒隶: 本指罪犯、俘虏,这里指唯命是从的奴才之类。(21)服道致士之法: 行王道、得人才之法。(22)朝: 谒见。(23)君人: 即人君,国君。(24)涓人: 指国君的近侍。(25)安事: 何用。(26)捐: 花费,损失。(27)市马:买马。(28)不能:不到。期年: 一周年。(29)见事: 被重用。(30)乐(yue)毅: 魏名将乐羊之后。入燕后,燕昭王重用他统兵伐齐,破七十余城。昭王死后,燕惠王中齐反间计,怀疑乐毅,乐毅乃奔赵。(31)邹衍: 即“驺衍” ,齐人,战国时有名的学者,阴阳家的代表。(32)剧辛: 原为赵人,入燕后为燕国策划破齐之计。后伐赵,不胜,为赵人所杀(一说自杀)。(33)凑: 奔赴。(34)乐佚轻战: 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不怕为恢复祖国而打仗。(35)三晋: 指韩、赵、魏,从原来的晋国分成三国。(36)闵王: 齐宣王之子,一作“湣王” ,田氏,名地(一作“遂” ),约公元前300—前284年在位。出走于外: 齐闵王曾联合韩、魏,连年进攻楚、秦,继而又攻灭宋国。后因各国联合攻齐,临淄城被燕将乐毅攻破,他出走到莒,不久被杀。(37)燕兵独追北; 燕国的军队单独追击败逃的齐军。(38)临淄: 齐国首都,今山东临淄。(39)莒(ju): 地名,今山东莒县。即墨: 地名,故城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
〔鉴赏〕《燕昭王求士》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之一。它描写燕昭王即位后,为了给先王报仇雪耻,他广招贤士,虚心求教,励精图治,并与百姓同甘共苦,使燕国得以复兴强盛,并联合秦楚等国,终于打败了齐国。
这篇文章的开头,就交代了燕昭王是在“收破燕后” 即位的。他的父亲燕王哙,是个昏庸的国君。燕王哙听信鹿毛寿的话,效法尧的禅让,把王位让给其相子之,自己不问朝政,反而心甘情愿地做子之的臣子,国家大事都取决于子之。燕国百姓不服子之,三年时间,造成燕国大乱。齐宣王乘机伐燕,燕国大败,杀燕王哙及子之。二年后,赵武灵王送公子职回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燕国在遭受三年内乱之后,又受到齐国的侵略,其局面的残破不堪,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昭王即位后,所面临的领导全国臣民复兴国家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然而,燕昭王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国君。为了给燕国雪耻报仇,为了复兴祖国,他降低自己的身分,用丰厚的礼物,广招贤士。他先拜访了燕国的贤者郭隗先生。他牢记齐国是乘人之危而袭破燕国的,这是以强凌弱的行为,此仇不可不报。但他也非常清楚,燕国弱小,力量单薄,要报仇是颇为困难的。但他为先王雪耻,为燕国复仇的愿望,却是十分强烈的。因此,他特向郭隗先生请教: 要给国家报仇,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列举古代实行王道获得人才的方法,指出: 成帝业的国君能以贤者为师,成王业的国君能以贤者为友,成霸业的国君能以贤者为臣,而亡国之君只能使用一些仆役小人。这就是说明: 国君越是谦恭下士,有才能的贤者越会来投奔。郭隗先生还向昭王建议: 广泛地挑选国内的贤者,并亲自登门拜访,天下贤士听说这种情况,就必然会奔赴燕国。昭王听了郭隗先生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进一步向他征询: 你建议我亲自谒见贤臣,那么我去谒见谁合适呢? 郭隗先生没直接回答谒见谁的问题,而是先叙述一个古代国君用千金购买千里马的故事。叙述完这个故事后,郭隗接着就回答昭王所提出的谒见谁合适的问题,他直截了当地对昭王说: 现在您想真心得到贤士,就从我郭隗开始。象我郭隗这种人尚且被昭王重用,更何况比我贤明的那些贤士呢! 难道那些贤士会嫌路途遥远而不来投奔燕国吗? 郭隗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形象生动。他明为说马,意在谈士。高价买马,良马必来; 重用贤臣,贤士争赴。求马与致士,虽有相似之点,但致士却比求马艰巨得多,它光凭重金不行,它还要求国君有思贤如渴的心情,有虚心求教的谦恭态度。昭王确是一位思贤如渴的国君。他听了郭隗所说的道理后,深为佩服,并立即见诸行动。他为郭隗建筑了宫室,并且尊他为师。果然不出郭隗所料,昭王此举,天下震动。各国贤士纷纷奔赴燕国,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先后来到燕国。还有许多贤士也争着聚集到燕国来。昭王不仅礼贤下士,而且还亲自 “吊死问生” ,长期地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奋斗,使燕国变得富足,士卒生活过得安乐舒适,也不畏惧战争。当这一切条件都具备之时,正是为国报仇的好机会,昭王就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魏、赵等国,共同伐齐。结果齐军大败。燕军独追败军,直攻下齐国首都临淄,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只剩下莒和即墨二城。齐闵王逃亡于外,后来被他的臣子淖齿所杀。《燕昭王求士》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燕昭王广招贤士,虚心求教,与百姓同甘共苦,努力奋斗,终于战胜齐国的整个过程的描写,热情歌颂了这位励精图治,复兴祖国的英主。
这篇文章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地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其一是燕昭王的形象。对这一形象,作者着重从三方面来加以表现和描述。首先,描写昭王礼贤下士。昭王即位之初,燕国处于残破不堪的局面。因此,要领导臣民恢复国家,那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昭王是位有雄图大略的国君,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考虑要想复国,最为重要的是要招揽人才。为了广招贤者,他不顾个人尊显的地位,屈身下士,虚心向燕国的一位普通贤者郭隗请教,并 “筑宫而师之”。昭王对一个普通贤者的态度,既谦恭,又重用。这就吸引更多的贤士来投奔他。先后来到燕国的著名贤士有乐毅、邹衍、剧辛等人。昭王对乐毅“以客礼待之” (《史记·乐毅列传》); 对邹衍,他“拥彗(彗: 扫帚)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正由于昭王重视人才,又能虚心求教,使得大量贤士云集于燕国。这就为他复兴国家,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其次,描写昭王与百姓同甘苦。昭王不仅访求贤士,广泛招揽人才,而且非常关注百姓的疾苦。二十八年来,他能经常“吊死问生” ,能亲自做到“与百姓同其甘苦” ,因此,使燕国变得殷富,使士卒乐佚轻战。昭王所以能复兴燕国,打败齐国,百姓的全力支持,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条件。再次,描写昭王知人善任。当昭王见到燕国贤士聚集,国家殷富,百姓支持,士卒轻战,这些条件都具备后,就积极准备伐齐。正好这时,“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史记·乐毅列传》),是伐齐的大好时机。昭王主动向乐毅询问伐齐之事,乐毅回答说: 齐国地大人众,不易独攻,要想伐齐,不如联合赵、楚、魏等国,共同行动(《史记·乐毅列传》)。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派出使者联合赵、楚、魏等国,并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帅五国军队,一举打败了齐国。这次伐齐的成功,跟乐毅的指挥是分不开的。乐毅为人,不仅贤明,而且深知兵法。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伐齐统帅,这充分表现了昭王过人的眼力以及他的知人善任。
其二,是郭隗的形象。作者在描写昭王时,主要是通过他的言和行来表现,但在描写郭隗时,却完全是通过他与昭王的对话来表现。当昭王向他请教该怎么办,才能为国家报仇时,他先引述古代实行王道收罗人才的方法,强调人君越是谦恭下士,越能罗致人才。如果昭王想得到天下贤士,那也必须这样做,必须亲自登门拜访贤士。当昭王问及拜访谁合适时,郭隗先叙述一个古代国君用千金购买千里马的故事,再直接说明昭王真想罗致贤士,就从他郭隗开始。昭王诚心诚意地按他的话去做,为他筑宫室,拜他为师。果然,天下大批贤士争先恐后地聚集到燕国来。这就证实郭隗的预见是正确的。对郭隗这一形象,作者虽着墨不多,但通过对他的言谈描写,却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有历史经验、娴于辞令、有从政才能的贤士。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79-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