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记二则》
陆游
二十一日。
舟中望石门关(1),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2),江山雄丽,大胜秭归(3)。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4),皆茅茨(5),了无片瓦(6)。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
谒寇莱公祠堂(7)。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飘(8); 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 今已槁死。 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 群山环拥,层出间见(9); 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 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
予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10),无如白云者; 而止(11)在县廨厅事之后(12)。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13),何哉?
二十三日。
过巫山凝真观(14),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汉者谓太华、衡、庐(15),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16)。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17)。祝史云(18):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19)。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20): 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21),四顾无纤翳(22);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裴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贻诗已云: “群乌幸胙余”矣(23)。近乾道元年(24),忽不至。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泊清水洞。洞极深。后门自山后出; 但黮闇(25),水流其中,鲜能入者(26)。岁旱祈雨颇应(27)。
权知巫山县、左文林郎冉徽之(28),尉、右迪功郎文庶几来(29)。
〔注释〕(1)石门关: 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两岸相夹如门,故得名。(2)巴东县: 在今湖北省内。(3)秭归: 今湖北省秭归县。(4)令廨(xie): 县衙门。(5)茅茨: 茅屋。(6)了无片瓦: 一片瓦也没有。(7)寇莱公: 北宋寇准,封莱国公,曾在该地做官,建有祠堂。(8)飂(liao)飘: 寒冷多风。(9)间(jian)见: 间隔显现。(10)亭榭: 亭子。(11)止: 仅仅。(12)厅事:办公厅。(13)阙: 缺。令: 县令。(14)观:道教庙宇。凝真:观名,观内有巫山神女祠。(15)太华: 华山,在今陕西省境内。衡:衡山,在今湖南省境内。庐:庐山,在今江西省境内。(16)悉见: 尽见。(17)仙真: 这里指神女。(18)祝史: 司祝之官。(19)达旦: 直到天明。(20)传云: 《神仙传》所载故事。(21)晴霁:晴明。(22)纤翳: 微云遮蔽。(23)李贻: 应作“李贻孙”,《蜀中广记》卷二十三引《集古录》云: “神女庙诗李贻孙二首” 。幸:庆幸。胙:用作祭奠的肉食。(24)乾道:宋孝宗年号。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25)黮闇(dan an):黑暗。(26)鲜:少。(27)祈雨:祈求降雨。应:应验。(28)冉徽之:巫山县知县。(29)文庶几:巫山县县尉。
〔鉴赏〕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通判。因病,未行,第二年闰五月,才由浙江绍兴动身赴任。沿途观赏了长江两岸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体察了风土人情,以日记的形式,写成了一部优美的游记散文,题名为《入蜀记》。这里节选的是乾道六年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两则。文章描绘了祖国秀丽多姿的江山,勾勒了一幅幅富有诗意的优美画面。读之,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画山绣水的艺术才能。
诗情画意,境界优美。优秀的散文是十分注意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的。在《入蜀记》中,作者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饱览了长江两岸的秀丽自然风光,抓住了客观景物美的情态、色调,精心绘制了几幅美妙的自然风景画。二十一日的日记,描绘了巴东的雄丽江山,特别突出了白云亭的“幽奇绝境” 。白云亭在双柏堂上,周围“群山环拥,层出间见; 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 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 。作者象一位高明的风景画家,抓住了白云亭周围景物的特点,调颜配色,浓淡相宜,绘制了一幅秀丽多姿的山水画。群山突兀峥嵘,蜿蜒回抱,间隔参差,显出雄奇、峻峭之美;古木参天,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显出幽深、秀丽之美; 山溪飞瀑,喷玉溅珠,砰然有声,蔚为奇观,又给画面增添了流走、动荡之美。在画幅中,山、林、瀑、溪、亭,一应俱全,既各尽其美,又相映生辉,真正构成了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二十三日的日记,描绘了“纤丽奇峭”的神女峰的景色。巫山神女峰,景色绝胜,向以秀美、神奇著称。作者抓住了神女峰景色的主要特点,从容运笔,略予点染,再现了它秀美的风光和神奇的色彩。“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巫山峰峦傲岸耸立,直上云霄,足见其高峻; 山脚如刀割斧削一般,直插江中,足见其陡峭。总写巫山的高峻、陡峭,为写神女峰渲染了背景。接着,变换笔墨,写了神女峰的神奇、虚幻之美。自然景物千姿百态,写景的笔法也不应千篇一律,而需有所变化。大凡优秀的作家都有几副笔墨,或工笔细描,或淡墨点染; 或正面落墨,或侧面烘托; 或绘形写貌,或虚拟暗示。读了陆游的这两则日记,我们发现他写景的方法是不同的。前一则可说以绘形写貌取胜,后一则则采用虚实结合,以虚写为主的方法,通过神奇美妙的传说,突出了神女峰充满诗意的虚幻美。请看: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这是神女峰夜晚的优美景色。但到了白昼,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裴徊久之不散” 。其境界是多么明丽、清朗! 写了昼夜相异的境界后,作者进一步张开想象的翅膀,以拟人的手法,又写了群乌送迎客舟的热闹情景。整篇文字,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既描绘了神女峰迷人的景色,又记叙了优美的神话传说,人间仙境,浑然一体,把读者带进了一种虚无缥缈,奇幻迷离的境界。
移步换形,曲径通幽。“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的结构忌直,忌露,忌平铺直叙。它要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整齐多变。本文的结构,是经过苦心经营,缜密构思的。以二十一日日记为例。开头,文势突兀而起,将“天下至险” 的石门关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使读者的魂魄受到震撼。接着,大笔淋漓,概括描写了巴东的雄丽江山,以及邑中的房舍。这是用大镜头拍摄下来的巴东全景。然后,镜头逐渐缩小,聚光点对准了寇莱公祠堂。作者“登秋风亭,下临江山” ,兴致盎然,游兴大发。然而天不作美,“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飘”。至此,文势一转,作者的游兴顿减,读者的情绪也为之一跌。正当读者感到扫兴之时,作者遂用生花的彩笔,将白云亭秀丽可爱的“幽奇绝境”展现出来。见此佳境,读者的情绪又升腾起来。就这样,作者如同一位高明的导游,让读者饶有兴趣地跟着他,曲曲折折,一步一步地走进他所设计的“艺术迷宫” 。
缘境生情,因景发议。《入蜀记》是游记散文,但它不象郦道元的《水经注》比较客观地描绘山川形势、自然风光,而是景中有“我” ,交中含情。写景、抒情、议论,三位一体,浑然天成,显得自然真切。一般来说,在阴晦、冷落、凄清环境的触发下,人容易产生怅惘的情绪。陆游正是这样,在他拜谒寇莱公祠堂时,“重阴,微雪,天气飂飘” ,于是触景生情,发出了“流落天涯之叹” 。此时的陆游,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仕途坎坷,漂流不定,其境遇与前人相同。在此情景下,产生“怅然” 的情绪,发出“流落天涯” 的慨叹,就是顺理成章,十分自然的了。再如,写了白云亭的“幽奇绝境” 之后,作者不无感慨,说道:“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在作者看来,巴东风景优美,公事寥寥,来此做官的,可尽享游山玩水之乐,然而人们却不肯来。几句议论,略露了当时官场的弊习,同时也流露出作者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的情绪。
语言凝练,整饬工稳。陆游是诗人,他的《入蜀记》的语言也富有诗味。首先是凝练精粹,富有高度的概括性。例如,“江山雄丽,大胜秭归” ,仅此八字就将巴东的山川形势概括殆尽。巴东三峡的景色美不胜收。两岸,山如刀削,雄峙挺立,云蒸霞蔚,隽秀婀娜; 江中,水随壁转,波涛沸荡,漩涡翻滚,声势赫赫。用“雄丽”二字来概括此种景象,十分精当。又如以“幽奇”和“纤丽奇峭” ,分别概括白云亭和神女峰的景色,也都切景切境,精确贴切。其次是结构简捷,整饬工稳,音韵和谐,节奏鲜明。例如: “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这段文字,从内容到形式,前后对称照应,整齐是其语言结构的基础。句式短促,大体匀整,而又骈散对峙,参差变化,显示出一种自然和谐的语言节奏。读来,抑扬抗坠,铿锵和鸣,很有表现力。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085-10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