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记》

2019-04-21 可可诗词网-古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1),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2)、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3)、如琅玕(4)、如绿沉瓜(5),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6)。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7)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8),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9),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10)。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11)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12)。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13),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14)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15),磬折喧溢(16),迫暮促归(17)。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18)

〔注释〕(1)万里桥: 在四川成都南门外,原名长星桥,传说三国蜀费祎出使吴国,诸葛亮在桥边饯行,说: “万里之行始于此。”因改称万里桥。(2)玦(jue):环状而有缺口的玉佩。(3)鉴: 镜。(4)琅玕:绿色的美玉。(5)绿沉瓜:颜色深绿的一种瓜。(6)委:水的下流。这里指流聚之地。(7)少陵: 杜甫曾在少陵(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南)居住过,自称“少陵野老”,后人即以少陵为杜甫的代称。(8)青羊宫: 又称青羊观,在成都西南浣花溪附近,是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相传为老子和关尹喜会见之处。(9)舁(yu)夫:抬轿的人。(10)题榜: 匾额。(11)杜工部: 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故称。(12)尔尔: 如此。(13)严公:指严武,曾任剑南节度使,杜甫的友人。(14)微服:为了隐藏身分而穿平民的服装。司城贞子: 春秋时陈国大夫,姓名不详,死后尊为司城贞子。孔子流亡到陈国时,曾住在他家里。(15)冠盖稠浊: 形容官员来往,车马繁乱。(16)磬折: 形容打躬作揖,弯腰如磬。磬(qing): 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曲尺,用玉或石制成。喧溢: 声音噪杂。(17)迫暮: 傍晚。(18)楚人: 钟惺是湖北省竟陵人,竟陵古属楚国,故自称楚人。

〔鉴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天,杜甫由同谷(今甘肃成县)流亡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边的梵安寺里。第二年春天,在寺旁的荒地上盖了一所草堂住下来,这就是被后人所称道的成都杜甫草堂,也称为浣花草堂。诗人在经过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涯后,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他那颗饱经忧患的心灵,在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抚慰下,开始复苏;在短短不满四年中,吟唱出大量动人的诗篇,成为诗人创作生涯中的一个丰收时期。而草堂也因此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相传自唐朝末年以来,每逢四月十九日,成都人民都要到草堂来瞻仰这位千古诗人的旧居。

钟惺的《浣花溪记》是一篇记游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浣花溪畔杜甫草堂一带清幽曲折的景色,对于诗人杜甫在穷愁奔走之际,还能择胜而居的安详胸襟寄以敬意。文章第一段开头点出浣花溪的方位,杜甫在诗篇中曾多次提到这座富有历史意味的桥,如:“南浦清江万里桥”,“万里桥西一草堂”等。文章接着以“西折纤秀长曲”六个字,总写溪水的流向和形状。进而又用“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五个比喻,极写纵目所见溪流的曲折多变。这是从溪流的形状着笔。接着又连用三个比喻,写溪水的颜色: “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鉴,比喻溪水澄清透明,莹然如镜。琅玕,绿沉瓜,比喻溪水绿得可爱。作者共用了八个比喻,穷形尽相地来描写溪水的形状和颜色,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然后紧承一句: “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到这里才点出“浣花溪”的名字。“窈然深碧”,是说水深而碧绿,指溪水的颜色;“潆回城下”是说回绕在城下,指溪水的形状,这两句话分别承接和收束上面八个比喻,写来井然有序。“皆浣花溪委也”,是说上面那些曲折多姿的溪流汩聚而成浣花溪。从“所见如连环”等八个比喻,到“皆浣花溪委也”,实际上是一个长句,但分别从溪水的形状和颜色两方面着笔,最后双承一收,句法错综而行文严密,给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总体印象。

接着,用“然”字承上段“皆浣花溪委也”作一转折,意思是说,虽然许多小溪汇合而成为浣花溪,但它一定要流经草堂以后,才有“浣花溪”的专名,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草堂在那里啊。作者特地作这样的强调说明,显然是为了褒扬杜甫的名望,正是因为这位伟大的诗人曾在这里居住,才使浣花溪这个名字与诗圣杜甫联系在一起,地因人而传,浣花溪也因此成为一个特定的专名了。随后,作者把笔墨落到浣花溪附近的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从空间感觉上写溪流的曲折迂回; “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写岸上竹柏成荫,苍然一片,隔岸而望,黑郁郁地几乎沿溪尽是; “平望如荠”,是形容树木在远望中小得象草一样。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有“天边树若荠”的名句。“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总写两句,形容水光树色,清幽美丽,使人感到神清气爽。这一段写青羊宫附近的浣花溪景色,视野非常空阔。

下一段是写浣花溪的源流,但仅仅从轿夫口中侧面点出,一笔带过,作为传闻之辞,不作地理考证。而重点写溪旁人家,错错落落,景色如画。凡有人家住处,溪流就被遮挡而看不见; 一到没有人家的空旷处,溪流又呈现在视野之中,“如是者数处”,写出人家错落和溪流掩映的情状,很有风致。而三句中用了三个“溪”字,重点在写溪流的隐显之状。“缚柴编竹,颇有次第”,这两句则是写临溪人家的风貌,缚柴为门,编竹为篱,显得非常整齐。这种人家,既有乡野淳朴之趣,又十分美观,而成为沿溪景色的很好点缀。作者在写于同时的《早发成都出郊》诗中说:“细水平桥着处宜,薄烟疏竹晓离离。野人置屋溪流上,身住仙源知不知?”把溪上人家比作美丽的桃花源中人,流露出欣羡赞叹之情; 可以与文章的这段对看。

作者又写道: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桥尽”是承接前边的“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而言。走过三座桥,也就是一里半路左右,就看见一座亭子立在路旁,上面写着“缘江路”三个字。过了这亭,就到了武侯祠,即诸葛亮的庙祠。杜甫很敬仰这位古代的贤相,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律,其中有两句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可以想见武侯祠的肃穆清幽。武侯祠前有一座板桥横跨在溪上,板桥两旁有栏杆,上面覆以顶盖,好象走廊一样。所谓“水槛”即指此。“乃睹‘浣花溪’题榜”,是说到了这里才看见题着“浣花溪”三个字的匾额。“乃睹”二字,是针对前边“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而讲的,这两个字具有多种用途,既有承上启下的妙用,又使行文前后照应,同时也暗示诗人择居的胜地已经不远了。作者又清疏地描述: 过了武侯祠前的板桥,看见一个小洲,形状象一把梭子斜插在水中,四周溪流环抱,如果没有桥是走不过去的。上面建了一个亭子,题着“百花潭水”四个字。这题名可能取自杜甫的诗句“百花潭水即沧浪”。百花潭是浣花溪的别名。杜甫有诗说:“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诗人的旧居就在这附近。从这个亭子回头过桥,经梵安寺,俗称草堂寺,才到了杜工部祠。这一段写溪回路转,曲径通幽,最后才到了目的地。“始为杜工部祠” 的“始为”二字,与上文“乃睹‘浣花溪’题榜”的“乃睹”二字,同一机杼,都是经营文章脉络的穴眼,使得行文有层次、有呼应,一步步把读者带到胜境。跟后的一段: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这一段是写杜工部祠内所见,用笔十分简练。杜甫的塑像显得清雅古朴,是雕塑家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而创作的,不必要求它与杜甫本人相象。祠中还有一个石刻像,并附刻着史书上的杜甫传记,这是何仁仲代理华阳县令时所立。“碑皆不堪读” ,言外不无岁月沧桑之慨。游记的本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下面是作者的感想和议论,前几句是指杜甫飘流到四川,一方面依靠朋友的帮助,另一方面也似乎是天意的驱使。在委婉的语气中,对诗人颠沛流离、辗转依人的生涯,寄予深切的同情。接着就杜甫本人的胸襟来说: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赞叹诗人在穷愁奔走之际,胸襟依然安详而不烦乱,洁身退隐,择胜地而居,好象孔子流亡到陈国,住在司城贞子家里,心怀安详镇静,随时可以出来救世济民一样。以孔子比杜甫,虽然未必恰当,却是尊崇的一种表现。这几句是一篇的主旨,作者探幽访胜,瞻仰诗人旧居的崇敬心情在这里一笔点醒。

最后一段是交代出游的时间和经过,其中从“使客游者”到“迫暮促归”是一段插叙,意在表现作者厌恶官场应酬,卑视庸俗礼仪,追求清闲自适,超脱凡俗的理想。最后他说明是在这天清早独自一人去探访浣花草堂的,正是作者心绪的某种体现。

这篇文章,议论平淡无奇,其长处在于以峭拔之笔,写清幽之景,叙次井然,历历如画。随着溪流的曲折逶迤,逐步把读者带入胜境。作者善于在关键处转折提顿,照应起伏,行文就显得宛曲多姿。文脉的深细,正足以表现景物的清幽。从遣词造句、设喻写景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竟陵派幽深峭拔的风格特色。

字数:3956
吴战垒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307-1311页.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