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疏证
《方言疏证》是中国训诂学著作。清戴震撰。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科学家、语言学家 (见“孟子字义疏证”)。始撰于乾隆二十年(1755),约成书于乾隆四十年(1775)。主要版本有《戴氏遗书》本、汗青簃丛书本等,最常见的是《丛书集成》本。戴震语言学著作还有 《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毛郑诗考证》、《尔雅文字考》等。
本书共13卷,是第一部对《方言》进行全面校勘、整理、疏证的著作。据段玉裁《戴东原年谱》载,戴氏撰写本书实自乾隆乙亥,其时他将 《方言》写于李焘《许氏说文五音韵谱》之上方,并自题云:“乙亥春以扬雄《方言》分写于每字之上,字与训两写,详略互见。”段玉裁对此解释说: “所谓写其字者,以字为主,而以《方言》之字傅《说文》之字也;写其训者,以训为主,而以 《方言》之字傅 《说文》之字也; 又或以声为主,而以《方言》同声之字傅《说文》。所谓详略互见者,两涉则彼此分见,一详一略,固其便也。” ( 《戴东原年谱》)这是戴氏研究《方言》前所作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后来戴氏得以入《四库全书》馆,遂有机会取《永乐大典》与明本《方言》互校,并进一步搜集古书引到《方言》和郭注的文字,来和《永乐大典》本互相参订,正伪补漏,逐条疏证。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永乐大典》所根据的多是宋本,明刻本的错讹可以根据《永乐大典》的引文来校正。至于《永乐大典》的错讹,又可以根据宋以前古籍的征引来订正。因此,戴震校勘的《方言》成为清代第一个校刻本,也是现在一直最流行的善本。
本书最值得称道处有二:其一是对《方言》的精审校勘与疏证,使历来流传的许多《方言》版本中的乖舛、讹误得以纠正,使《方言》义难通处因以得解,因此清人卢文弨高度评价说:“《方言》至今日而始有善本,则吾友休宁戴太史东原氏之为也。义难通而有可通者通之,有可证明者,胪而列之。正伪字二百八十一,补脱二十七,删衍字十七。自宋以来诸刻,洵无出其右者。”(《重校方言序》)其二是运用语转学说,以声音通训诂,使扬雄《方言》的不甚明了处,皆得以通解。如 《方言》卷二“,来也。自关而东周郑之郊齐鲁之间或谓之,或曰怀”,本书疏证说:“按:格、古通用。格字义兼往来。往而至乎彼曰格,来而至乎此亦曰格。诚敬感通于神明而神明来格,德礼贯通于民心而民咸格,化心思贯彻于事物而事尽彻,皆合往来为义。故其本文从彳。格感贯一声之转,故义亦通。”又如《方言》卷九“所以刺船谓之㰏”,郭璞注说:“音高。”本书疏证道:“《释名》: ‘船,其尾曰柁,在旁曰橹,在旁拨水曰櫂,又谓之楫,所用斥旁岸曰交。’交即篙一声之转。”诸如此类的会通音韵、训诂、文字于一炉的疏证,确为前此的《方言》注疏各家所无。因此,本书一出,学术界便给予了极高评价,皆认为得此书然后《方言》始可读。
本书成书后不久,有归安人丁杰以为本书校勘尤有未尽处,遂抄集了一些校本写了校记。之后又有卢文弨撰《重校方言》十三卷、刘台拱撰《补校方言》若干卷、顾震福撰《方言校补》十三卷及佚文一卷、王念孙撰《方言义证》十三卷、钱绎撰《方言笺疏》十三卷,皆踵继本书而来,使清代的《方言》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本书共13卷,是第一部对《方言》进行全面校勘、整理、疏证的著作。据段玉裁《戴东原年谱》载,戴氏撰写本书实自乾隆乙亥,其时他将 《方言》写于李焘《许氏说文五音韵谱》之上方,并自题云:“乙亥春以扬雄《方言》分写于每字之上,字与训两写,详略互见。”段玉裁对此解释说: “所谓写其字者,以字为主,而以《方言》之字傅《说文》之字也;写其训者,以训为主,而以 《方言》之字傅 《说文》之字也; 又或以声为主,而以《方言》同声之字傅《说文》。所谓详略互见者,两涉则彼此分见,一详一略,固其便也。” ( 《戴东原年谱》)这是戴氏研究《方言》前所作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后来戴氏得以入《四库全书》馆,遂有机会取《永乐大典》与明本《方言》互校,并进一步搜集古书引到《方言》和郭注的文字,来和《永乐大典》本互相参订,正伪补漏,逐条疏证。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永乐大典》所根据的多是宋本,明刻本的错讹可以根据《永乐大典》的引文来校正。至于《永乐大典》的错讹,又可以根据宋以前古籍的征引来订正。因此,戴震校勘的《方言》成为清代第一个校刻本,也是现在一直最流行的善本。
本书最值得称道处有二:其一是对《方言》的精审校勘与疏证,使历来流传的许多《方言》版本中的乖舛、讹误得以纠正,使《方言》义难通处因以得解,因此清人卢文弨高度评价说:“《方言》至今日而始有善本,则吾友休宁戴太史东原氏之为也。义难通而有可通者通之,有可证明者,胪而列之。正伪字二百八十一,补脱二十七,删衍字十七。自宋以来诸刻,洵无出其右者。”(《重校方言序》)其二是运用语转学说,以声音通训诂,使扬雄《方言》的不甚明了处,皆得以通解。如 《方言》卷二“,来也。自关而东周郑之郊齐鲁之间或谓之,或曰怀”,本书疏证说:“按:格、古通用。格字义兼往来。往而至乎彼曰格,来而至乎此亦曰格。诚敬感通于神明而神明来格,德礼贯通于民心而民咸格,化心思贯彻于事物而事尽彻,皆合往来为义。故其本文从彳。格感贯一声之转,故义亦通。”又如《方言》卷九“所以刺船谓之㰏”,郭璞注说:“音高。”本书疏证道:“《释名》: ‘船,其尾曰柁,在旁曰橹,在旁拨水曰櫂,又谓之楫,所用斥旁岸曰交。’交即篙一声之转。”诸如此类的会通音韵、训诂、文字于一炉的疏证,确为前此的《方言》注疏各家所无。因此,本书一出,学术界便给予了极高评价,皆认为得此书然后《方言》始可读。
本书成书后不久,有归安人丁杰以为本书校勘尤有未尽处,遂抄集了一些校本写了校记。之后又有卢文弨撰《重校方言》十三卷、刘台拱撰《补校方言》若干卷、顾震福撰《方言校补》十三卷及佚文一卷、王念孙撰《方言义证》十三卷、钱绎撰《方言笺疏》十三卷,皆踵继本书而来,使清代的《方言》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