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

2023-12-09 可可诗词网-古籍名著 https://www.kekeshici.com

        全称《中观论》,又名《正观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论著。四卷。龙树撰。后秦鸠摩罗什译。成书于后秦弘始十一年(409年)。(译者事迹参见“《妙法莲花经》”条)
        龙树,生卒年不详。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奠基者。对于其生平,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龙树菩萨传》载,龙树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种,自幼聪慧颖悟,博闻强记;对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无不精通。因悟欲为苦本,出家归佛,初习小乘《阿舍》等三藏教典,后于大雪山从一老比丘处学大乘经。后又到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造大乘论数十万偈。晚年去桥萨罗国东南的吉祥山居住多年,最后死于该地。一生著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称。本书是他的主要论著之一。
        汉译《中论》共有二十七品,四百四十五颂,每一品阐述一门专题。全书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五品是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以大乘法破邪见。后二品则是以声闻法说第一义道,以声闻法破邪见。吉藏《三论玄义》说,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后两品破小迷申小教。
        本书的基本内容是阐述“八不中道”、“缘起性空”、“真俗二谛”的义理,并驳斥种种与此三义相违背的思想学说。
        八不中道:八不是“因缘品”所说的“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种概念,是就缘起诸法的假相立名,都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实相不相应,而众生把
        它执着为实在,堕无因邪因等自性见之中。所以书中提出八不,来对这些自性见给予双边否定,以显无得的中道实相。八不的开头是不生,不生的道理,论文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来作解释。诸法的生起,离不开自因、他因、共因、无因四句,但用此四句推验,诸法的生性不可得,所以说不生。诸法先有生,然后才有灭,既然没有生性,那天性当然也不可得,此即得出不生不灭的性空道理。既体悟了诸法的不生不灭,那些常、断,一、异、来、出的自性概念,也随之解化,所以论中只解释了一种。从八不的实质意义看,所“不”的不仅仅是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种自性概念,是对一切自性概念的否定,可以扩展到无限不,如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等。通过“不”对自性见的否定,则显出无所得中道之理,中道即不偏义,八不即不偏于生,亦不偏于灭,乃至不偏于来,也不偏亦出,因此称为八不中道。这是破邪(自性概念),从而也是显正 (性空之理)。
        缘起性空:书中所明的缘起,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形成的法则和原理。宇宙间任何一种事物要靠众多的因素和条件才得以形成,这种形成事物的规律,就叫缘起。在缘起的前提下,含蕴着性空的结论。因为,事物既然是缘起的,那么它就没有本体,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性空。所以 “四谛品”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所谓“空”,不是虚无的不存在,而是从缘起事物没有自性这一意义而言。这性空是万物的真实相,也是中正不偏的中道之理。万法虽然性空,但由缘起所形成的各种事物的现象宛然而有,称为假有,世间根据各种假有事物按立各种假名而称呼之。可见,缘起即含有空、中、假名三义,如“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是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自性见的心目中,总以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固定、不变、自存的本体,这些自性见都是谬误的执著,书中对此一概加以破斥。如果一切法不是性空,那么,每一事物都有其自性,事物有自性必导致僵化、固定和静态。因为有自性,则缘起现象必不可能产生,一切生灭现象亦将不可能存在,所以“四谛品”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若否定了缘起性空的道理,一切因果报应,一切修行将不可能,“四谛品”说 “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不仅如此,若违背性空这一道理,连涅槃都将成为虚无的妄语,因此“涅槃品”说“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由此足见书中对那些执著实我、实法、实有、实无、自性、他性等见解一概加以否定。
        真俗二谛: 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二谛是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真实,俗谛所谈的是世间的相对真实,真谛所谈的是超世间的绝对真实。二谛的基本内容是,真谛谈空,俗谛谈有。俗谛谈有说的是缘起有,又叫假名有,真谛谈空,谈的是本性空。二谛的理论是说明宇宙万有的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成,叫作缘起,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本身并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叫作无自性。这就是即缘起事物的存在,而说它是本性空,不是除去缘起事物而后说空,这就是说,缘起法无自性,就是空。但为了随顺世间的常识根据缘起这一意义说有事物,这就是世俗谛; 约无自性、本性空这一意义说诸法皆空,就是第一义谛。说有不住有、谈空不落空,空有无碍,无有偏邪,就叫二谛中道。“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本书的性质,与一般系统式的理论著作不同,它是一部 “驳论”。所驳斥的是一切外道及佛教内其他学派不合性空中道的见解,大部分颂文都是在指责外人的理论过失。所以本书的性质,与一般的论典从正面去建立一种理论体系相反。本书所揭示的道理,是寓涵在对他人的驳论之中,这也就是中国三论宗所说 “破邪显正”。这种寓立于破的辩论式文体,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书中的思想,对后来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龙树弟子提婆的代表作《百论》,则是本着本书“破邪执,显空理”的宗旨而撰,此后,在印度形成了中观派。首先弘传此论的,有以佛护、清辨为代表的八大家,他们竞作注疏,进一步发挥本书思想,正式建立了中观派,清辨之学成为自续派。后来又有月称,承佛护之说,为本书作注,别名《明句论》,并撰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进一步发展了中观学说,成为中观应成派。
        本书自鸠摩罗什译为汉文之后,在中国影响很大,首先僧肇依此论义撰写了了《不真空论》等多篇论文。几经相承,后至吉藏进一步发挥此论的思想,撰《中论疏》等。并以此论和《百论》、《十二门论》作为依据,正式创立了三论宗。天台宗的开创也与本书有关。北齐慧文禅师即由书中“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偈而大悟,终创出 “一心三观”的教旨,开天台一宗义学之基石。其核心教义如 “三谛圆融”、“一心三观”等,也是从本书思想演化出来。此论在中国西藏地区也很流行,佛护著《根本中论注》有藏译本。宗喀巴曾撰《中论广释》,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中观思想。公元七世纪中期,高丽沙门慧灌将三论之学传入日本,此后也使《中论》之学在日本相继弘传。
        本书的注释很多,在罗什译此论时,印度就有七十多家注。中文译本,除青目释外,还有清辨著、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安慧著、宋惟净、法护译《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无著著、般若流支译《顺中论》等。中国有吉藏著《中论疏》十卷,还著有《中论游意》、《中论略疏》各一卷。日本有安澄著《中观论疏记》二十卷等。本书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卷。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