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2024-07-27 可可诗词网-古籍名著 https://www.kekeshici.com

        书名是由于“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而得。论述“孝道”著作。今文本十八章。撰者不详。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
        汉以后,《孝经》分为今古文两种。汉惠帝时,发现的《孝经》,用汉隶书写,故称今文孝经。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孝经》,用蝌蚪文字书写,故称古文孝经。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除个别方面有些许增补删减外,在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出入。
        《孝经》 一书的作者是历代学者的一大争议,迄今未有统一的定论。总观之,有下列几种意见:一、认为是孔子自作。班固《汉书·艺文志》曰:“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二、曾参所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三、曾子门人所作。朱熹《孝经刊误》曰:“孝经,夫子曾子问答之言,而曾子门人记之也。”四、七十子徒说。《四库全书总目》记载:“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
        为七十子徒遗书。”此外,还有子思说;齐鲁间儒者和汉儒说;孟子门人说等;也有人认为《孝经》是汉代陋儒篡袭各书而成的。
        现今所流传的《孝经》,多为今文,共十八章(古文二十二章),包括:《开宗明义章》、《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纪孝行章》、《五刑章》、《广要道章》、《广至德章》、《广扬名章》、《谏诤章》、《应感章》、《事君章》、《丧亲章》。
        《孝经》全书以“孝”为中心,集中论述了儒家的“孝”道。它认为:“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伦之亲,也是由孝而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不仅如此,“孝”还是先王的至德要道,只有靠“孝”治,先王才能“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经》还把“孝”提到“天经地义”的高度,认为“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因而,“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而“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能”。而天子若以“孝”治,那就会使天下万民归服,“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孝经》在总结了“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基础上,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行孝事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从而把“孝”等级化了。“天子之孝”认为,天子也是人,是父母所生的,因而天子能够行孝,以孝治国,就会感化全国的百姓都能尽孝。因而要求天子应“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果如此,便能“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了。“诸侯之孝”规定,诸侯应该“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并告诫诸侯之位,恰如临深入之处,履薄冰之上,应该事事小心,处处警惕。另又有关于“卿大夫之孝”。关于“士之孝”,《孝经·士章》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这就是说,士孝就是要爱、敬、忠顺。拿事奉父亲的心情,去事奉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事奉父亲之情去事奉国君,敬心也是相同的。用孝道事奉国君,就是忠诚,拿敬心来对待上司,那就是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完美无缺,士就算尽了孝道了,就能够保持其俸禄和职位,执行宗庙的祭祀。《孝经》对于“庶人之孝”的要求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并指出:“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从而提出了: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都要尽孝道。因为孝道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永远存在的,只要想做,没有人会做不到。
        《孝经》通过对“五等之孝”的划分,把原为“亲亲”的“孝”推衍为“忠君”、“顺长”的行为准则,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它指出:“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也就是说,上至帝王、诸侯、下至百姓,只要实行孝道,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在《圣治章》中,《孝经》阐述了圣人以孝化民从而治天下的道理。它说:“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孝经》还论述了人们在居家事亲、为官事君及丧亲所具体而行的孝道。《纪孝行章》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对于居官事亲的人,则曰:“应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孝经·事君章》对为官事君的人劝诫道:“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对于人们居丧期间的孝行,则在《孝经·丧亲章》中作了详细的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孝经·谏诤章》提出了(诤臣、诤友、诤子为孝)“诤”为孝的思想。它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因此,遇到父亲不义时,做儿子的应直言劝阻;当君主不义时,做臣下的,也不可以不用直言劝阻。儿子一味服从父亲的命令,是算不上孝顺的。“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今文有东汉郑玄注本,古文有隋刘炫伪作孔安国注本;唐天宝二年(743年),郑注本和伪孔注本被废,唐玄宗注《孝经》,即现在的《十三经注疏》本,北宋邢昺疏。乾隆时,重刊西汉孔安国注本《古文孝经孔氏传》,并收入《知不足斋丛书》和《四库全书》。宋朱熹重新刊定《孝经》,作《孝经刊误》,一卷,收入《四库全书》。明黄道周作《孝经集传》,共四卷,有《四库全书》本。清臧庸辑郑玄《孝经》注解佚文,作《孝经郑氏解辑》,有《丛书集成》本。清嘉庆初,由日本传入唐魏徵《群书治要》,内有《孝经》郑注本。后经清严可均校经补佚,成《孝经·郑注》,刊入《咫进斋丛书》。清皮锡瑞另有《孝经郑注疏》二卷。此外,还有洪煊《孝经补证》等本。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