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集说
《礼记》集注本。一百六十卷。宋卫湜撰。大致成书于宋宝庆元年(1225年)。
卫湜,字正叔,自号栎斋先生。生卒年不详,盖为南宋中期人。华亭嘉兴人(属浙江)。累官朝散大夫,曾知常州武进县。好性理之学,颇通经书。他认为:《礼记》自“二戴分门,王郑异注,历晋起陈,虽南北殊隔,家传师授代不乏人。唐贞观中,孔颖达等详定疏义,稍异郑说,罔不芟落,诸家全书,自是不可复见。由贞观至五代,逾三百年,世儒竟攻专门之陋,学《礼》者几无传矣。”宋代解经之风大兴,诸儒或自名家,或辑众说,但于《礼记》独无通解。诸儒间有讲明,也总是散见杂出,且“穷性理者略度数,推度数者遗性理”。因此,卫湜积二十余年之功,参究历代诸儒之说,为《礼记》集注。
《礼记集说》取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继而博采诸家之说。于治《礼记》群书和有关《礼记》的零篇散简都有采撷,计有郑玄、孔颖达、贾公彦、陆德明、王安石、范宣、张载、陆九渊、朱熹、扬简、吕大临、吕祖谦、李格非、叶梦得、马晞孟等凡一百四十四家。诸家之说有与郑注孔义相异而于理具通者,即予以采纳,与郑孔义并录。有驳诘郑孔,或与孔郑相抵触者,只要援据明白,言意有本,也予并录,以俟读者折衷。于牵强附会、舛驳错伪之说,则舍弃不取。体现了兼存与削刊并重原则。《礼记集说》以采集为主,少有卫湜己见,卫氏自述其著书宗旨说:“他人著书,惟恐不出于己,予之此编,惟恐不出于人”。
《礼记集说》中附有《统说》,采辑孔颖达、二程、张载、朱熹等人对《礼记》一书的总体论述。还附有《集说名氏》,列历代来尤其是宋代治《礼记》者名录,可为了解《礼记》经学提供线索。
《礼记集说》网罗采集无所不周,搜集面之广无与伦比。每引一说,必标明姓名,以方便读者。是研究《礼记》和《礼记》经学史的极好参考资料。
《礼记集说》的版本有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校刻本。巴陵钟谦钧重刻《通志堂经解》本。
卫湜,字正叔,自号栎斋先生。生卒年不详,盖为南宋中期人。华亭嘉兴人(属浙江)。累官朝散大夫,曾知常州武进县。好性理之学,颇通经书。他认为:《礼记》自“二戴分门,王郑异注,历晋起陈,虽南北殊隔,家传师授代不乏人。唐贞观中,孔颖达等详定疏义,稍异郑说,罔不芟落,诸家全书,自是不可复见。由贞观至五代,逾三百年,世儒竟攻专门之陋,学《礼》者几无传矣。”宋代解经之风大兴,诸儒或自名家,或辑众说,但于《礼记》独无通解。诸儒间有讲明,也总是散见杂出,且“穷性理者略度数,推度数者遗性理”。因此,卫湜积二十余年之功,参究历代诸儒之说,为《礼记》集注。
《礼记集说》取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继而博采诸家之说。于治《礼记》群书和有关《礼记》的零篇散简都有采撷,计有郑玄、孔颖达、贾公彦、陆德明、王安石、范宣、张载、陆九渊、朱熹、扬简、吕大临、吕祖谦、李格非、叶梦得、马晞孟等凡一百四十四家。诸家之说有与郑注孔义相异而于理具通者,即予以采纳,与郑孔义并录。有驳诘郑孔,或与孔郑相抵触者,只要援据明白,言意有本,也予并录,以俟读者折衷。于牵强附会、舛驳错伪之说,则舍弃不取。体现了兼存与削刊并重原则。《礼记集说》以采集为主,少有卫湜己见,卫氏自述其著书宗旨说:“他人著书,惟恐不出于己,予之此编,惟恐不出于人”。
《礼记集说》中附有《统说》,采辑孔颖达、二程、张载、朱熹等人对《礼记》一书的总体论述。还附有《集说名氏》,列历代来尤其是宋代治《礼记》者名录,可为了解《礼记》经学提供线索。
《礼记集说》网罗采集无所不周,搜集面之广无与伦比。每引一说,必标明姓名,以方便读者。是研究《礼记》和《礼记》经学史的极好参考资料。
《礼记集说》的版本有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校刻本。巴陵钟谦钧重刻《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