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叙(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 源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①,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②。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③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校者案:五十卷、六十卷及一百卷本《海国图志叙》此处均有“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④以制夷而作。
《易》曰:“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故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⑤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古之驭外夷者,诹⑥以敌形,形同几席⑦;诹以敌情,情同寝馈⑧。
然则执此书即可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无形之兵也。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人心之积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烟贩烟之莠民⑨。故君子读《云汉》、《车攻》,先于《常武》、《江汉》⑩,而知《二雅》[[!B11]]诗人之所发愤;玩卦爻内外消息[[!B12]],而知大《易》作者之所忧患。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B13]]也,人心所以违寐[[!B14]]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
昔准噶尔跳踉[[!B15]]于康熙、雍正之两朝,而电扫于乾隆之中叶。夷烟流毒,罪万准夷[[!B16]],吾皇仁勤,上符列祖,天时人事,倚伏相乘,何患攘剔[[!B17]]之无期?何患奋武之无会?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B18]]也。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B19]],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B20]]其一。以实事程[[!B21]]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B22]]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B23]],毋画饼,则人材之虚患祛其二。寐患去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传》曰:“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B24]]。”叙《海国图志》。
选自《海国图志》
〔注释〕 ①《四洲志》:林则徐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把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慕瑞著)译为《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较早的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书籍。1841年,林则徐被革职充军到新疆的途中,在镇江边见魏源,把《四洲志》稿子交给魏源,要他写成《海国图志》。 ②东南洋:指《海国图志》卷三至卷十二,其中根据《四洲志》的只有二卷。西南洋:指《海国图志》卷十三至卷十九,根据《四洲志》的只有三卷,所以说“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西洋:指《海国图志》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五,有九卷根据《四洲志》。小西洋:指《海国图志》卷二十至卷二十三。北洋:指《海国图志》卷三十六至卷三十八。外大西洋:指《海国图志》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三。 ③谭:通“谈”。 ④师:学习。长技:先进的科学技术。 ⑤相百:相差百倍。 ⑥诹(zōu):询问。 ⑦几席:桌子、床铺。 ⑧寝馈:睡觉、吃饭。 ⑨莠民:恶人。 ⑩《云汉》:《诗经·大雅》篇名,周宣王求神祈雨的诗。《车攻》:《诗经·小雅》篇名,周宣王会同诸侯举行田猎的诗,会猎诸侯含示慑服之意。《江汉》:《诗经·大雅》篇名,叙述周宣王命令召虎带兵讨伐淮夷的诗。《常武》:《诗经·大雅》篇名,赞美周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诗。 [[!B11]]二雅:指《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 [[!B12]]卦爻内外:《易经·系辞》说:“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爻是构成卦的基本符号,爻象变化,可测吉凶。消息:变化。 [[!B13]]倾否而之泰:世运由不顺转入亨通。 [[!B14]]违:脱离。寐:此处喻愚昧。 [[!B15]]准噶尔:清代卫拉特的蒙古四部之一,以伊犁为中心,游牧于天山南北。跳踉(liáng):跳梁,引申为叛乱。 [[!B16]]罪万准夷:指鸦片的毒害超过准噶尔的动乱万倍以上。 [[!B17]]攘剔:铲绝(鸦片)。 [[!B18]]讲画:议论、筹划。 [[!B19]]养痈:比喻姑息坏人坏事。 [[!B20]]寐患:愚昧的弊病。祛:除去。 [[!B21]]程:计量、考核。 [[!B22]]艾:草药名,越陈越好。 [[!B23]]冯河:语出《诗经·小雅·小旻》:“不敢凭河”,不要徒步涉水过河。 [[!B24]]传曰:指韩愈《琴操十首越裳操》。越裳:古南海国名。该句的意思是说,谁会家门毁坏不修,而去田里劳作?四海都平定了,远方的国家也会臣服。
〔鉴赏〕 《海国图志》,魏源于1842年完成50卷,后不断修订、增补,1852年扩为100卷。是书“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就是在学习西方长处的基础上,去制服西方列强。为近代中国最早具有世界眼光的著作,对世界各国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情况均有介绍。又特设《筹海篇》、《筹海总论》,把整个世界展现在国人面前,“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近代中国人新世界观,是从了解世界地理开始的。林则徐《四洲志》,把当时世界划出了一个轮廓。《海国图志》从地域出发,述及各国历史沿革、行政区域、民情风俗、人口土地、物产矿藏、政治制度等。使中国人认识到,远离华夏万里以外各国不是古时的夷狄。它们有自己的独特历史和文明。《海国图志》,使人们知道了神州大地之外,还有更为辽阔的五大洲、四大洋。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海国图志》“是为中国知西欧之始”。
《海国图志》的依据是什么呢?魏源说,一是依据前两广总督林则徐所编译的《四洲志》,二是依据历代史志和明代以来有关海外交通的著作,还有近来传入的地图和著作。在此基础上加以编排,铲除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为学习西方的先驱和引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就是在这一视野上提出的,认为学习西方,不能局囿于西方的军事工业与科学技术。
魏源是立足于新眼光去看西方世界的,对根深蒂固的夷夏秩序观撕开了一道裂口。魏源自豪地说:“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彼”指以坚持传统夷夏秩序观的守旧人士。夏指中原地区,夷为对四周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称呼,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夷夏秩序观的要点有二:一是说,以先进华夏文化去感化夷狄;二是说,华夏与夷狄的区分,以是否接受与推行华夏文化为标准。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国曾长期扮演着先进文化输出者的角色。夷夏秩序观,在历史上有它的积极作用。当欧洲列强从海上远道而来,谋求与中国进行交往时,中国把他们视为向慕天朝上国的“夷狄”,是自然的事情。1739年英国遣特使马嘉尼到华,清廷援引“华夷之辨甚严”的前例,要他打起朝贡的旗号,以贡使身份行三跪九叩首之礼。但马嘉尼认为英中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的关系。如果说,这在乾嘉盛世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当兵败如山倒时还为此争论不休,足见夷夏秩序观是何等的顽固了。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后,各国在北京设立使馆,朝廷面临头等大事就是觐见。朝廷大臣为此辩论三个月,同治皇帝不能决断。有些大臣坚持,按照中国的定制,是没有不跪皇帝的臣下的。仗打得一败涂地,观念上还要以胜利者自居。夷夏秩序观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大为特征的心态。
魏源摆脱了传统的自大心态,以“西洋人”的眼光来观察西方。魏源于西欧各国尤其是英国政治制度,有较为清晰的介绍,认为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对西方政治制度,他感觉到有君主制、民主制、君民共主制等不同形式。他说英国有女王,又有巴厘满(后译为巴力门),亦即议会。议会有五爵会议(上议院)和乡绅会议(下议院),这表明他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对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尤其是4年一次的总统选举,极尽赞扬之言。“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魏源,倡日后洋务运动之先声。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礼赞,对后来的改良派、维新派有启迪意义。
魏源强调,要确实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国人一定要树立发愤精神与忧患意识。君子读《云汉》与《车攻》这两首诗,因为这是歌颂先王勤修内政的诗;君子读《常武》和《江汉》这两首诗,因为这是歌颂先王显赫武功的诗。魏源认为,要深刻了解《二雅》作者作诗时发愤的心情,要研究卦爻内外的消长变化,懂得《周易》作者写书时的忧患意识。人们有了发愤与忧患的情结,天道就摆脱否运而走向安泰,人心也就可以脱离昏睡而走向觉醒,就会抛弃空谈而走向务实了。由“革虚而之实”,到形成“实功实事”的社会风气,就能收到寐患去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的效果,平定四海,让远方的国家臣服。魏源所说的“去寐患”与“去虚患”,既是他政治上的要求,也是他认识高于同时代人之处。他要求国人觉悟过来,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有着唤醒国人的前路先驱的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