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江行杂诗二首(其一)》
李梦阳
日出青蘋湿,江浑路不分。
昨宵驱雨至,知是海南云!
李梦阳(1473—1530)是明代中叶的著名诗人。他在诗文方面主张复古,在当时及其后的一段时期影响很大,成为文坛领袖。从晚明起,由于文学的发展,复古运动已与时代的要求逐渐发生矛盾,李梦阳也渐为世所诟病。但他在诗歌创作上实有相当的成就,绝句尤为突出。明代自视甚高的文学家杨慎评此诗说:“如此绝句,妙绝古今。”确为有见之言。
这首诗所写,是大雨后的江上景色。第一句“日出青蘋湿”,生动地写出了肥大的浮萍在初日映照下生气洋溢、青翠欲滴的景象(蘋为大萍),使人仿佛看到了正在升起的太阳、江面上的一片碧绿,嗅到了清新的空气。接下来的一句“江浑路不分”,似乎是很平淡的字句,但在本诗中却有重大的作用。“浑”字本有盛大、浑浊等意义,在此处则把这两重意义都用上了。一方面是说江水盛大,浩浩茫茫,以致水路都分辨不清;另一方面是说江水发浑,这同样会导致“路不分”的后果。就前一意义言,青蘋本是浮在水上之物,江水越是浩无涯际,青蘋也就越是蔓延而至于无穷无尽;就后一意义言,江水越是浑浊,越显出青蘋的碧绿之可爱。所以,上一句给读者造成的印象,在此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加深。
然而,这两句同时又给读者带来了疑问:浮萍生在水面,虽然容易吸收水分,但阳光的照射本是促使水分蒸发的,作者为什么反而要强调日出后的青蘋之“湿”呢?再说,江水又为什么会浑?本诗的三、四两句,就是对这疑问的间接回答:昨夜下过雨,而且是大雨。这不但使江水发浑,也使青蘋上积满了雨水,太阳都不能很快把它晒干。而这一切,却是以海南云催雨而至这样的表现方法,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获得答案的。
本诗所说的“江”,是指长江。长江的无论哪一段都与南海距离遥远。昨夜下雨时,作者遥望空际,见南方遍布着密密层层的乌云,无边无际,加以雨一直下个不停,这才使他产生了乌云大概自海南一路铺展过来、不知何时才能云散雨收的感叹。“驱雨至”则既是形容雨的急而且猛,似乎受到大力的催迫,无法减弱自己的势头,也显示了负有“催雨”任务的乌云奔腾而来,驰骋不息。
与三、四两句的乌云密布、风狂雨暴相对照,更见得一、二两句的日光明丽、青蘋茁壮的宁静和美。假如读者读过一些中国的古代诗词,那么,也就很容易联想起唐代孟浩然的《春晓》和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春晓》虽然点出了“处处闻啼鸟”的生气蓬勃的景象,但已在为“花落知多少”而惋惜不置;《如梦令》更是对“绿肥红瘦”的无限惆怅。所以,这两首所写的都是夜来风雨对自然界的美好事物的摧残,作者自己则为此而深深感到无可奈何的哀愁。李梦阳的这首诗却从相反的方面观察问题:无论破坏的力量多么巨大,在多么残酷地扼杀着生命,但接下来的却是生命的胜利;在经过了这样凶猛的风雨后,那蕴含着强大生机的浮萍——卑贱的浮萍——不是以它的肥壮和翠绿傲视着昨夜的暴君么?
-
刘敞《春草》
[2019-05-13]
-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二首(其二)》
[2019-05-13]
-
王安石《北城》
[2019-05-13]
-
王安石《雪干》
[2019-05-13]
-
王安石《出郊》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