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毛伯温
明世宗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原诗今译】
大将军南征叛军,胆气是那么壮豪,
腰里斜挂着明闪闪的秋水雁翎宝刀。
战鼓咚咚,似狂风怒号摇动着山河,
军旗飘卷,犹如电光映照日月天霄。
你是天上的麒麟,本来就是好样的,
洞穴中的小小蝼蚁,难道能够逃跑。
待命吧,到了天下太平归来那一天,
我亲自给将军拴马解下身上的战袍。
【鉴赏提示】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自明开国以来,安南屡叛不 已。明剿抚并用,不能平息。嘉靖年间,南征将士在安南乱军 中发现其私造《大诰》,有不轨之心。消息传来,世宗甚怒,遂 命仇鸾、毛伯温率军讨之。这首诗便是明世宗在毛伯温出师 前特意赠给他的。
我们知道,世宗是明代有名的昏君。可是在这首诗里, 他却做出了一副礼贤下士、洒脱豪爽的嘴脸。“大将南征胆气 豪,腰横秋风雁翎刀”,起笔虽然不免有些粗俗,但从全诗来 看,却仍有以下几点好处:其一,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主题,点 出了事由,造成了出征的气氛;其二,此句丝毫不事雕琢,却 能以“文势”夺人,定准了全诗豪放洒脱的基调;其三,一下子 就把一个腰横宝刀,英姿勃发,胆气过人的将军形象推到了 读者面前,其造语虽然直露,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作者的赞 誉之情。接下来,作者进一步用将军出兵的场面来衬托其威 势:“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作者为了强调军 威,有意把“风吹”“电闪”四字提到了句首,不但使句子对仗 十分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也更增加了大将的几分威势。
大将的形象和率师出征的场面写过之后,作者进一步 写将军出征稳操胜券,必能克敌制胜。这一方面是对大将威 势的更有力描写,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期待之情。另外,作 者为了要写将军必获全胜,用“天上麟麒”与“穴中蝼蚁”做 鲜明的对比——用来比喻的辞语选得典型,胜负之势立然 可见。“原有种”,反映了作者那种庸俗的天命观,用在这里, 却也表达了他赞誉大将、坚信出师必胜的心情。“岂能逃”, 既写出了敌军在这样一位大将的打击下无法逃脱灭顶之灾 的丑态,也说明胜利是轻而易举的。因此,作者在最后两句 满怀信心地写道:“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这 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两句话。“太平”二字有两重含义,其一是 指大将出征后,立刻能天下太平,极言其武功卓著,马到成 功; 其二是指大将能平安归来,隐隐中透露出对大将的关 切。“待诏归来日”,虽然造语平淡,明白如话,但其中包括着 切盼将军胜利归来的殷切之情。“朕与先生解战袍”句中的 “先生”,说明毛伯温将军并不只具有匹夫之勇,还有其“风 流儒雅”的一面,既能拔剑相斗,又能运筹帷幄。另外,世宗 这里特以“先生”称之,是对毛伯温的赞誉之辞,是一位封建 帝王对其臣子的褒奖和赞美。先称“大将”,再称“先生”,就 无形中把毛伯温抬高了一步,似乎毛伯温成了 “帝王之 师”。不仅如此,他还要亲自给这位“先生”解下战袍。一个 “解”字,更抬高了毛伯温的地位。不过,这一切毕竟都是非 常有限度的:无论是把“大将”换成“先生”也好,还是为先生 “解”战袍也好,这些都是至高无上的“朕”所为,这样一来, 真是不知把“朕”屈尊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