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舟中

2019-05-22 可可诗词网-千家诗翻译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原诗今译】


        盛满小船的月光弥漫在空明的夜色中,
        溶溶的月夜啊,秋高气爽,绿水波平。
        我澎湃的诗潮随着远水的帆影儿浮动,
        摇曳的橹声却又把我送向迢遥的梦城。
        碧澄的潭水,倒映着忽隐忽现的寒星,
        水边红蓼风起,从北方飞来雁悲鸿鸣。
        载着摇摇曳曳灯火的船儿向古岸靠近,
        残桥畔的梧桐树上传来了滴露的响声。


        【鉴赏提示】
        化实为虚,也即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特殊的场景有意 地“虚化”,罩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影,这是我国古代诗文作 家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样做,不仅可以化平淡为神奇,把 读者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美的天地里,而且还能更好地表 达自己的感情,使情和景水乳交融般地统一起来。在这方 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举杯邀明月”、苏轼的 “把酒问青天”等名篇、名句历来为人们激赏不已;而戴复古 的这首《月夜舟中》则用这种手法创造出了一个凄清冷寂、 优美动人的境界,与先贤相比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来,月夜泛舟,虽然堪称为赏心乐事,但无论怎么说, 月、舟、人毕竟是客观存在,假如完全照实描写,往往很难写 得意境深远,真切感人。因此,作者一开始就“化实为虚”,把 月亮照在小船上的实景写得若隐若现,依稀朦胧。“满船明 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明明月亮高挂空中,他却 写船儿载着明月,而且是载了“满船明月”;明明小船在水上 荡漾,他却写它似乎在“虚空”之境中漫游;明明皓月当空, 水面上摇曳着万道银光,他却写“绿水无痕”,似乎天、水、 月、人突然间浑为一体,让人依稀难辨,甚至自己也不知道 来到了什么地方……作者对景物做了一番“化实为虚”的描 写之后,紧接着又用“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来 进一步写自己此时此刻的感觉。本来,“诗思”隐现于诗人的 脑海之中,如电石火花,稍纵即逝,但是在“满船明月浸虚 空”这个虚无缥缈的境界里,作者一下子找到了随波浮动的 帆影的形象来描写它,看似把“虚”化做了“实”,实则飘浮无 定的“樯影”在全诗中无非又增加了几分梦幻般的感觉。同 样,“梦魂”本来也是捉摸不定的东西,但作者却巧妙地把它 与那摇曳无定、时有时无的“橹声”联系在一起,似乎又增加 了几分让人捉摸不定的神秘感。总之,作者无论是写船、写 月、写梦魂、写诗思,都着意把它们写得朦朦胧胧,若隐若 现,正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凄清冷寂 的感情; 反过来说,正是因为作者有真实的感情贯穿其中, 才使得这些看起来似乎是虚无缥缈的景物“活”到读者的脑 海之中,引起读者的亲切感。
        假如说,在这首诗的前四句中,作者采用的基本艺术手 法主要是“化实为虚”的话,那么,诗的后四句基本上是用 “实”的手法写的,只不过这“实”中也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 作者的虚构和想象,帮助前四句进一步造成了“虚”的境界而 已。“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这两句,推开了月、 舟、人,着重写凄冷的环境。星辰本来是高挂空中的,诗人却 在水中写它。“冷落”二字,既写出了寒星寥落的情景,也一下 子点出了作者的感情;鸿雁未必就在此时此刻悲鸣,但作者 却用阵阵秋风把它送到了画面中,更增加了几分寒寂的味 道。最后,梦魂摇曳的橹声也罢,鸿雁悲秋的哀鸣也罢,一切 都仿佛凝固在了“数点渔灯依古岸”的沉思般的境界里,这 时,甚至断桥旁,露水滴在梧桐树叶上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 楚楚呢!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与首联的 “满船明月浸虚空”的安谧奇妙的气氛相呼应,进一步加深和 完成这种凄清冷寂的境界,另一方面又似乎把诗的境界上升 到一个哲学的高度: 即经过了一番沉静的思考和不安之后, 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逝去了,一切都进到了更深刻的思考 和宁静之中。正是这种“一切皆空”的暗示,把作者那种冷寂 凄清的感觉表现得更强烈,也更耐人寻味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