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

2019-05-22 可可诗词网-千家诗翻译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杜 甫


        其 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原诗今译】


        晚秋的白露凋伤了满树红叶的枫林,
        巫山巫峡,染上了一片衰飒的秋气。
        江间的滔天波浪,向云天高高涌起,
        边远的塞上风云,连着大地的雾尘。
        两度开放的丛菊,惹起往日的泪水,
        何时轻舟回乡,实现我如箭的归心。
        家家的剪尺,忙把御寒的新衣裁剪,
        白帝城上不时传来捣衣的声声暮砧。


        【鉴赏提示】
        《秋兴八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今四川奉节 县)时的作品,它是一组相互联系的七律,是杜甫晚年惨淡 经营的杰作,标志着杜甫律诗发展的高峰。它格律精切,章 法严谨,语言艺术的运用达到纯熟地步。感慨深沉起伏,境 界阔大雄浑,的确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特色,前人 称之为“声韵雄畅,词采高华,气象冠冕,是真可虎视诗坛, 独步一世。”
        秋兴,即因秋触怀,而兴起骚人雅意,所以叫秋兴。自从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客居秦川到创作这一组诗,诗人已 整整漂泊了七年。这七年里,唐王朝的虚假“中兴”如昙花一 现,而边镇不安、藩镇势力横行有增无减,唐王朝命运如江河 日下。诗人经过这一番磨难历程,也已年事老大,壮志消磨。 居此西南一隅,回想长安盛日,当此秋气萧飒,不免触景伤 情。《秋兴八首》的主要思想线索是故国之思,是对长安、对故 园的怀念,其中自然地带上了对唐王朝“开元全盛日”不可再 来的无可奈何的伤感和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叹。第一首诗中 特别提到的“他日泪”“故园心”便是整组诗的中心。
        《秋兴》(其一)的首联点明写诗时的节令和地点,并且 定下了整组诗的基调。“玉露凋伤枫树林”已说明了是深秋, 切合秋兴的题目,首先渲染出一片萧飒森冷的气氛。这种气 象,与其说是写秋天,不如说是写唐王朝的丧乱凋残和诗人 心中悲凉消沉在自然景物中的折射。“巫山巫峡气萧森”叠 用 “巫山”与 “巫峡”二词,使高山深谷的奇险伟壮如在眼 前。第二句的境界已由小小的一片枫树林转到雄壮阔大的 巫山巫峡了,情调也由玉露凋伤的哀婉美丽变为一派苍茫 无际的萧森壮大之气了。如用摄影来比喻,一句是特写镜 头,将视距拉近,另一句是远镜头,将镜头拉远观其总貌。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江间”承 “巫峡”,“塞上”承“巫山”,可以说是上一句的分镜头,又是 对上一句“气萧森”的注解。波浪滔天而风云匝地,天地之间 弥漫一片萧森之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一联从夔府的秋 天气象转到自己身世的萧条。杜甫写这组诗的前一年是在 云安 (今四川云阳县),两年秋天分别在两个地方见菊花开 放,每次都为之洒泪,为什么呢?有一句解释得很明白:诗人 离开他生活了十数年的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 活,国家遭到丧乱,而诗人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抱负也因不能回长安而无法实现。这时,江上的孤舟总是勾 起他念念不忘回故园的心愿。“丛菊”承上面的“山”和“塞”, “孤舟”又承“峡”和“江”。脉络分明,章法细密。“故园心”是 整首诗的重点所在。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从暮秋渐渐 寒冷的气候联想到自己多年客中生活冬衣的剪裁。此时白 帝城中传来的阵阵捣衣声,重又唤起他的故园之念。尾联虽 然无“故园”二字,但其描写的光景处处笼罩着一种驱之不 散的乡思。
        这一首诗在整组诗之前,是整组诗的纲领。王嗣奭评 日: “秋兴八章,以第一起兴,而后章俱发隐衷……” (《杜 臆》)这是读此诗时不能不注意的一点。


        其 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原诗今译】


        早晨的缕缕阳光照着山郭寂静的村庄,
        我每日在江楼上看这青翠的水色山光。
        连日来渔人驾着小舟往返于江波之上,
        秋清气爽,小燕子寻寻觅觅上下飞翔。
        匡衡抗疏,每每擢升,朝廷待我相反,
        刘向怀才不遇,才去传经,都比我强。
        显贵的少年同学谁像我这般穷酸贫贱,
        看呵,轻裘骑马正在京畿的五陵徜徉。


        【鉴赏提示】
        这首诗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两联。主要是描写夔州府早晨的景观。第 一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两句,写诗人每当 清早夔州府的千门万户还在紧闭之时,他就照例坐在江畔 山上的小楼中,沐浴着清晨的阳光。第二联写诗人清晨楼上 所见的情景:连日不归的渔人还在江上随波逐流,本该南飞 的秋雁似乎故意在诗人面前飞来飞去。仇兆鳌注曰:“渔人、 燕子,即所见以况已之淹留。”(《杜诗详注》)说得极是。本来 渔人、燕子只是寻常所见的事物,可是在淹留他乡的诗人看 来,却触动了他的归念,转而觉得渔人、燕子如此是出于有 意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 物皆著我之色彩。”移过来评此两句,倒也十分精当。
        第二部分紧承二联,主要抒写自己的感慨。三联两句诗 人由渔人、燕子勾起故国之思,接着回忆起自己一生的失 意:在他任“左拾遗”时,本想抗旨上疏救房琯,却因此获罪 遭贬,这是自己政治上的失意; 自己家传儒学,不能以此自 立,儿辈因战乱也失学了,这是在着文传名上的失意。尾联 两句写作者不遇的愤慨:当年与他一起在长安的同学辈,虽 然没有救国为民的志向,也没有什么文才,倒一个个高官厚 禄。三联两句对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对那些只图个人功名 富贵的高官达人进行了辛辣讽刺。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很有 力量的词“自”,活画出汲汲名利者的丑恶嘴脸,含有强烈的 不平和愤慨。顾宸《杜诗注解》中引李梦沙语:“四句合看,总 见公一肚皮不合时宜处。言同学少年,既非抗疏之匡衡,又非 传经之刘向,志趣寄托,与公绝不相同,彼所谓富贵赫奕,自 鸣其不贱者,不过五陵衣马自轻肥而已。极意数落语,却只好 叹羡;乃见少陵立言蕴藉之妙。”可谓极得杜甫诗意。


        其 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原诗今译】


        遥忆那帝城的蓬莱宫,对峙着终南山,
        想象那仙人的承露盘,依旧高耸云间。
        长安以西的昆仑,上有王母住的瑶池,
        长安以东的函谷,是紫瑞呈祥的雄关。
        我当年朝殿时,见过宫中肃穆的仪仗,
        参驾时,也曾叩拜过当今天子的圣颜。
        而今哪,我贬卧沧江之滨,岁深月晚,
        曾多次在梦中,早朝宫阙,侍立朝班。


        【鉴赏提示】
        这首诗作者回忆他一生中经历过的朝仪之盛,是上一
        首(其四)中提到的“故国平居有所思”的内容之一。回想那 开元盛世的长安城,嵯峨的蓬莱宫殿遥遥相对着雄伟秀丽 的终南山,宫殿里的金基上,仙人手擎承露的玉盘,高高地 耸立在霄汉之间。蓬莱宫即大明宫,这里的南山指的是终南 山。在诗人记忆中的长安故国,最值得怀念的当然是那代表 着盛唐时期煊赫国容的宫殿建筑了。单是这些,诗人觉得还 不足以尽长安的气象,于是,下一联中,诗人转而写长安城 座落的地理位置及其俯视天下的气派,西边是传说中的王 母瑶池,神仙福地;而东边,则是秦人当时凭以拒六国大军 的函谷雄关。
        这四句描写昔日长安帝京及宫殿的盛大气象。“南 山”“霄汉”是实景,用来形容宫殿的巍峨壮丽,“瑶池”“王 母”“紫气”“函关”则是神话故事和现实地理位置杂糅在 一起,虚虚实实,神奇莫测,为帝京之气增色不少。“蓬莱” “金茎”“瑶池”“王母”“紫气”“函关”富于道教的神秘色 彩,前人以为这是在讽刺玄宗之好道求长生。诗人的实意 恐怕不在于此。盛唐文化中含道数成分很多,当时人人好 道,蔚为风气。诗人以此况帝京之雄壮,自是不足为奇,不 必如此附会。
        颈联写的是在长安时看到皇帝威仪:雉尾、宫扇,是皇 帝的仪仗器物;龙鳞,指的是皇帝身著的龙袍。对这一联,一 般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写玄宗时期的皇帝仪仗。但当时杜 甫并没有几回 “识圣颜” 的机会; 二是认为圣颜指的是肃 宗。但这种气象不是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所能具备的。我认 为这里指的是玄宗,因为杜甫年轻时曾献《三大礼赋》而名 噪一时,受到玄宗赏识,是有机会见玄宗的。肃宗时杜甫任 左拾遗,属近臣,是能常见到皇帝的,大可不必用“识”字。而 且这一联写皇帝之威仪,承前两联京师盛况而来,应是指同 一时间为宜,所以“圣颜”只能指玄宗。这两句写的是玄宗的 威仪和诗人的得意经历。
        末两句“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是杜甫回 顾现实处境对自己一生仕途生涯的总结。诗人晚年的悲凉 身世、国家的丧乱不安和当年盛世,形成了鲜明对比,“岁 晚”切“秋”字,“卧”字惊将读者陡然拉回现实地面,有猛醒 之意。


        其 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原诗今译】


        昆明池的建成,是汉代赫赫的不世之功,
        武帝水上的旌旗,在我怀古遐思的眼中。
        池畔的织女石雕,月夜空对着牛郎痴情,
        只有那玉雕石鲸,掀起鳞甲,摇动秋风。
        菰米波漂于沧江,像一片黑云逐着水流,
        荷花在霜露中纷纷落着红瓣,似哭西风。
        极目关塞,多么险峻哟,只有鸟道盘空,
        唉,我也俨然成了终老江湖的一个渔翁。


        【鉴赏提示】
        这首追忆长安昆明池的景观,想象它经过战乱之后的 飘零破败,抒发了诗人重返长安而不能的心情,也是第四首 “故国平居有所思”的内容之一。
        首联是说明昆明池凿自汉代最鼎盛的时期。诗人缅怀 古人时,当时汉武帝的十万旌旗好像还在眼中闪现。借汉喻 唐,是唐诗中最常见的手法。除了昆明池凿自汉代这一事实 外,诗中写的汉武帝时国力之强大,武功之赫赫,也似乎是 象征着唐代开元盛况。唐玄宗当年也曾在昆明池置战船,煊 赫一时,而今安在?
        颔联两句写的是昆明池的景观。从汉武帝到今,织女的 机杼空对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月,而池畔石鲸的鳞甲曾在无 数个风雨之秋中掀动……这两句写的时间是从汉到唐昆明 池经过的一段兴亡交替的历程。石人石像的萧瑟冷落象征 着唐王朝的衰败。在诗人笔下,这些石刻都被赋予了一种生 命力,石女有情,仿佛都在为唐王朝的兴亡而哀叹。
        颈联两句里的“菰米”“莲花”,到了秋天,都要零落的。 作者在深秋之际,想象着战乱后昆明池里的水生植物,不禁 想到它们在这一季节中不免凋零的命运。这固然是写昆明 池的秋天,但我们可以说也是唐王朝命运的秋天和作者心 中的秋天的象征。
        尾联两句从想象中的长安回到现实中来,更见现实之 冷酷无情。诗人思念着长安故都的昆明池,眼望着面前的茫 茫巫山,重重关塞,其中只有一条盘空的鸟道,迢递无尽,而 今天自己又成了江湖满地中漂泊的一个渔翁,天涯路远,兼 之干戈阻绝,何时才是归期?最后分别言关塞和江湖,在意 脉上也是暗承第一首的“巫山”“巫峡”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