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应制
蔡 襄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伫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全归万众心。
天上清光开夜色,人间和气阁春阴。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年来惠化深。
【原诗今译】
元宵佳节彩炬林立像矗起的山冈峦峰。
端午门外,万众伫立盼天子御驾观灯。
圣驾宸游,绝不是为贪看元宵的美景,
与民一同享乐,才是明君的真实心情。
微茫的夜色,无处不洒下银月的清辉,
和乐的人间气氛,使上苍收回了春阴。
今夜的欢庆臣民看作是对帝尧的祝颂,
因我皇四十年的仁惠、政绩深得百姓。
【鉴赏提示】
与民同乐,是儒家重要的思想之一;而元宵佳节,历来
又是统治者所谓“与民同乐”的日子。在这首诗中,作者从元 宵节的特定场景出发,紧紧抓住了这个思想来铺陈,虽然他 所说的皇帝“宸游不为三元夜”未必是真实的,但诗中反复 强调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对清 明政治的追求,故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作品的第一句使出语不凡。明明只是节日摆出来的彩 灯,作者却用了“高列千峰宝炬森”七字来形容。“高”极言 “宝炬”形体之大,“千峰”和“森”极言“宝炬”数量之多,寥寥 数语,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一个万盏灯火齐明的神奇世界, 非常巧妙地点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紧接着,在梦幻一般的 境界中,“端门方伫翠华临”。从字面上解,这句诗几乎看不 出皇帝大驾光临的影子,但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 “翠华” ——也即皇帝仪仗的旗帜中有用翠鸟的羽毛装饰作为代 指,所以不仅把皇帝的身份说得很清楚,同时也增加了诗的 意境美,使人看到了皇帝驾临的具体形象。另外,这里的“端 门”二字也用得比较巧妙:一方面,“端门”是皇宫的正门,作 者让它在这里出现,暗示皇帝出来的意思是很明显的;另一 方面,作者为了进一步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特意把“端门” 拟人化了,让它来“喜”迎皇帝出宫。这样一来,人们不仅似 乎看到了被节日彩灯装点得格外壮丽的端午门的雄伟身 姿,而且皇帝驾临之喜也被烘托得更为热烈和庄重了。
元宵节的喜庆气氛被写出来之后,作者又进一步写皇 帝出游的心情和他观灯的原因。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既然 这首诗的诗题为“上元应制”,而作者本人又是朝廷命官,所 以对皇帝的吹捧和谀美确实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无论他怎 样说皇帝观灯不是为游玩,而是为了“与民同乐”,这毕竟只 能是对皇帝心情的一种猜测——这样,“宸游不为三元夜, 乐事全归万众心”这两句诗就不仅仅是赞美之意,而且还隐 约包括着作者对他理想中的“圣明天子”的一种希望。在这 句诗中,“宸游”中的“宸”字,本是指北斗星居所之意,作者 用它来代指皇帝出游,一方面固然增加了不少典雅气氛,另 外,“宸游”与“三元夜”隐隐相对,也使“高列千峰宝炬森”的 神奇境界增加了新的光彩。与此同时,“乐事全归万众心”一 句,既写出了万民同庆的场面,而且还隐括了“与民同乐”的 思想,点出了作品的主题。
紧接着,作者又用环境的描写来进一步表现皇帝观灯 的不平常意义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天上清光开夜色”句, 是写元宵节月色皎洁。这里的意境确实是十分优美的:一方 面,是人间彩灯高悬,京师几乎成了灯的海洋;另一方面,月 光如水,星汉灿烂——星光、月光、灯光相映成趣,而月色又 给这一切披上了一层迷人的纱雾。所有这一切,既是大自然 赋予的,又是人们的喜悦心情造成的;既是皎洁的月亮洒下 的“清光”,又似乎是圣明的帝王“恩德广及草木昆虫”的暗 示,真是一语双关,妙不可言! 元宵之夜,“老天爷”是如此的 赏光,人间更是“和气阁春阴”。这里的“阁”字通“搁”,作“聚 集”解;“春阴”即春夜。总和全句,即今夜人间到处充满了和 谐融洽的气氛。当然,在作者看来,这种“和气”既是普天同 庆元宵佳节的结果,又是“圣上”“龙颜大喜”的结果,所以, 在这两句诗里,作者尽管没有直说出“与民同乐”的话来,但 这意思却被表现得更加具体和深入了。
诗的尾联用了上古帝尧巡游华州,华州封人祝他 “多 寿、多福、多男子”的典故。在这里,老百姓是华州封人那样 的“顺民”,而君主则是像帝尧一样的“贤君”,真可谓是太平 盛世了!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只因为“四十年来惠 化深”——原来,仁宗的“与民同乐”不仅表现在元宵佳节与 民赏灯共乐的事情上,更主要的还表现在他对人民仁惠的 统治上。当然,这一切只不过是作者对所谓“圣主”的一片虚 誉之辞,但是,假如我们从正面来理解,它也确实表现出作 者对贤君政治的一种追求,更何况全诗以这两句话作结,确 实也使诗意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