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诗《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是长安落第后长期漫游吴越时所作。本诗就作于诗人入越第三年后自永嘉泊舟浔阳时。吴越之行,诗人曾感叹道:“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自洛至越》)可见他的漫游同谢灵运一样,是愤世、遁世的表现。
本诗采用陶诗的白描手法,不刻画,不雕琢,浑然而就,意境自成,神韵天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为山水诗派提供了独特的经验。诗上半叙事绘景,下半景中注情。全诗起落洒脱,诗人倾慕隐遁之情与飘逸的诗风浑成一体。先写长安落魄后诗人只好扬起了归乡之帆。是怅惘?还是悠然?连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千里迢迢,过山涉河,全不见名山一座。失意中的诗人不免又添几分失望。在浔阳城下落帆,其地离家已不甚远,想来此行名山大概是与诗人无缘了。谁料,举目一望,好一座雄秀的山峰突兀而见,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此时此刻,云雾漫漫中的香炉峰该会给愁怅、失望中的诗人带来多大的欢乐和希望啊! 喜悦之情全由“始见”一语溢出。以上四句的叙事有一气呵成之力,写景有尺幅千里之工,色彩淡雅,确具神韵。王维特别爱这四句诗的高远,特意写了吟诗图。庐山之美不知引得多少迁客骚人为之咏叹。大诗人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句把香炉峰写得何等斑斓;而孟氏笔下的香炉峰却是淡静的。诗人在恬淡当中怡然自得地领略着美景,追踪着山中的陈迹。庐山之上的千年神话、万载传说,诗人不想;在纷纭的人物中他只缅怀一个远公这位东晋的高僧。就是他,在这清幽的山中遁入空门,闭绝人世,在“无车马喧”(陶渊明的《饮酒》诗中语)的红尘之外自成一统。孟氏望着远公的修禅旧寓“东林精舍”,不禁怀念起高僧留在尘外的隐踪,顿生寻踪觅迹步其后尘之情。“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长安失意,官场无路,四十年来的隐逸生涯正在此时此地与高僧足迹合拍。欲追效之人已经作古,“但闻”日落西山中传来佛寺的阵阵钟声,失落感、失意情调都在“但闻”中伴着钟声飘然而出。
结尾二句用的是倒装句式。远望庐山且在“日暮”之中,东林精舍是目所难及的。先听到钟声,才想到“东林精舍近”。而在落笔时诗人先点出向往之地“东林精舍”,再用钟声留下袅袅余音结尾,增强了全诗的空灵气氛,真乃天籁。正如清人王士禛所云:“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画家所谓逸品者也。”(《带经堂诗话》)诗人把“望香炉峰”的时间选在“日暮”,通过“见”、“怀”、“闻”的视觉、听觉和心理活动,虚虚实实、若即若离地写来,全在突出一个“空”字,目的就在于表现远离尘世之地的高雅和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妙就妙在临胜山而不攀,怀高僧而不就,慕精舍而不达,至“但闻”而止,望而不及,悠然神远。
本篇可称司空图《诗品》中“飘逸”说的代表。飘逸即萧洒、闲逸、离尘脱俗的艺术风格。从唐诗来看,形成飘逸诗风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落落”——孤独寡合;“矫矫”——翘然出众,而在于作者的见识高远,构思新颖和表现方法的独创性,具有“可望而不可即”的特点,只可意会——“识者已领”;但无从把握——“期之愈分”(见司空图《诗品》)。
-
张籍诗《江南曲》
[2019-09-19]
-
词·况周颐词《江南好》
[2019-09-19]
-
诗歌·乐府民歌《江南》
[2019-09-19]
-
世说新语《桓公入洛轻诋门》
[2019-09-19]
-
词·朱彝尊词《桂殿秋》
[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