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朱敦儒词《相见欢》
词·朱敦儒词《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据《疆村丛书》本《樵歌》,下同)
朱敦儒(约1080—1175),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早年流寓两广,以清高不仕自许。后曾官秘书省正字、浙东提点刑狱。晚年依秦桧,任鸿胪小卿。但为官时间不长,长期隐居江湖,故其作品往往远离生活,间有忧时之作,语言清新晓畅。著有《太平樵唱》。
朱敦儒的词风,随着时代环境和个人生活遭遇的变化,走了一个“之”字形道路。他生于北宋和南宋交替的年代。其前期词风,也同北宋末年的一般词人那样,充满了“繁华”气象和脂粉气息。如其写“西都”洛阳的词曰:“生长西都逢化日,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乘风游二室,弄雪过三川。”(《临江仙》)又如其描写自己冶游生活的词曰:“花满金盆,香凝碧帐,小楼晓日飞光。有人相伴,开镜点新妆。脸嫩琼肌着粉,眉峰秀,波眼宜长。”(《满庭芳》)但当“靖康之变”发生之后,作者身经北宋亡国之难,自身又避祸逃亡江南,这时他的词风大异于前,变得悲怆哀凄,感慨万千。这一首《相见欢》词即是明证。再后,随着南宋苟安局势的逐步形成和巩固,以及词人自身“隐逸”思想的抬头,他的词风又向飘旷清逸的方向发展,这将在下一首《好事近》中再说。现在先来谈其第一次变化。
本词作于南渡初年,作者逃难途中,地点在金陵(今南京市)。上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寓情。“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一个“倚”字,描画出了词人的倚楼独眺的孤独身影;联系下文,又使我们联想到昔年“王粲登楼”的离乱情状。“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意境阔大,然又含悲其中,这从“夕阳垂地”四字中便可隐约感知。唐代王维曾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一样是写傍晚所见的开阔景象,然而因其孤烟“直”(平安烽火也)和落日“圆”(暗示出心理上的平静、安宁感),就使人感受到一种壮美的“盛唐气象”。朱词中却流露了那种“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伤感气息,使人们联想到山河破碎、江河日下的战乱景象。果然,转至下片,词人就直接“站出来”抒发悲感:“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世族星散逃亡,这样的局面要到何时才能结束?他那亡国破家的时代苦闷,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几时收”实即“无法收”的别一种说法;换句话说,像目前这样动荡离散的形势,短时期内根本无法改变。因此作者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悲哀,试请“悲风”带给远方(即扬州)正在遭受金兵侵扰的人民! 这末两句的写法,有些近似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他要借助悲风遥向正在受难与抗敌的军民传达自己的悲国情怀,其情诚挚,其言沉痛,令人深感到国事的危急与词人的心焦。研读此词,我们很可以明了一点: 南渡初年词风的迥异于北宋末年,是与那个时期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密切相关的。
-
张籍诗《江南曲》
[2019-09-19]
-
词·况周颐词《江南好》
[2019-09-19]
-
诗歌·乐府民歌《江南》
[2019-09-19]
-
世说新语《桓公入洛轻诋门》
[2019-09-19]
-
词·朱彝尊词《桂殿秋》
[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