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终南山;山居秋暝》

2023-10-04 可可诗词网-古代诗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王维诗《终南山;山居秋暝》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据中华书局本《王右丞集笺注》,下同)

在盛唐诗坛上,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诗歌创作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能代表他创作特色的还是描绘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的诗篇。他的这些诗继承了谢灵运和陶渊明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创造与发展,表现为写景精致生动、色彩鲜明丰润,善于创造意境,传达出他的以闲适、萧洒为主的情趣,做到了情景高度交融。由于他的山水诗写作时间有先后,因而各篇中表露的精神和意趣也不尽相同。这里选他的两首写终南山的诗为例,比较分析。

《终南山》一诗可能作于他的前期。这是一篇意境开阔、气魄宏大的作品。首联写山势高大。出句用夸张手法写山之高,“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说它“近天都”,就是说高达天帝所居之处,其高可想而知;对句写山之大,说它山峰相连,向东绵延,直到东海之边,也是夸张的说法。这两句正面写终南山的全景,令人想象终南山像一条横空出世的苍龙,头在陕西,尾伸大海,绵亘千里。终南山气势之磅礴,形象之雄伟,通过夸张的描写呈现于读者眼前。颔联写云气弥漫。诗人转换了角度,由实写变为虚写,用山间弥漫的云雾衬托终南山的高大。这两句应理解为: 回望白云合,入看青霭无。说到处都弥漫着青白的云雾,看不清山的面目。两句的立足点不同,出句写“回望”,即站在山中向周围看,只见白云缭绕,连成一片,遮住了视线。对句写“入看”,从山外向山里看,处处有青色的雾气笼罩,一切都消融在雾气里什么也看不见。这一联写云海奇观十分生动,云气飘浮,使人不识山的真面目,终南山的高大也就由此衬托而出。颈联写山区广袤。为了表现终南山之大,诗人又换了视角。他站在山的中峰(不是主峰)上向四面环视,只见“分野中峰变”,山的四方已属于不同的分野。山区之广大于此可见。不仅如此,在同一时间里,“阴晴众壑殊”。众多的山谷中,有的是晴天,有的是阴天,简直是“东边日出西边雨”了。山的深广可见一斑。这一联偏于实写,从天文、地理的角度夸张终南山的雄伟。诗人目光高远,读者的心胸也为之开阔、振奋。尾联写投宿问路。诗人再次变换角度,至此以一个游人的身份站在山中,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在终南山中饱赏山色,游览竟日,不觉日暮,来不及出山,或者想明日再游,只好“欲投人处宿”。但终南山中行人稀少,诗人远远地发现一个挑柴下山的人走来,于是“隔水问樵夫”,向他打听借宿的地方了。这一联收结全篇十分有味,幽深的意境补充了前诗的高远空阔,使全诗情调由旷转幽而又矛盾统一。山林中一声呼问,使诗篇添了生气,不仅免除了单调之感,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山居秋暝》也是写终南山的,但从全篇的情趣看,写作时间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开元二十四年,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态度。开元二十八九年之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在此“习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因而再不需要“欲投人处宿”,而是有了自己的“山居”。《山居秋暝》一诗写他在山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的不再是莽莽苍苍的终南山全貌,而是山居的小景。此诗以朴素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村图景,寄托着以隐逸为乐的情趣,也是王维山水诗的名篇。首联写山居的地点、天气、时间和季节。地点是空旷少人的山中,环境幽静;天气是新雨刚过,空气清新宜人;时间是黄昏;季节是晚间天凉,略呈秋意。十个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写出了环境的空旷、明净、寂静,流露出诗人恬静的情怀。这正是当时王维躲避尘俗、追求宁静的心境表现。颔联接着写环境的幽静: 明月升在空中,清辉洒进松林,照着清清的山泉在石上漫流,银光闪闪,水声淙淙。皎洁的月光,流动的泉水,有静有动,显得山中格外幽寂。颈联写山中人的活动。在山脚下溪边洗衣的女子,披一身月光,结伴归来,穿过竹林,发生阵阵喧笑。渔船晚归,从荷塘中顺水下行,晃动了荷叶、莲花。在这一联中,诗中把“竹喧”、“莲动”置于句首,不仅是押韵的需要,也是为突出动态,先闻其声,后见浣女与渔舟,更符合生活的真实。尾联写自己的感受: 尽管春天已经逝去,自己照旧可以留在山中欣赏秋景。出句先让一步,对句推进一层,强调自己对空寂生活的喜爱。末句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之意,“王孙”是泛指,也是自指。尽管春花凋谢也要留在山中,表明他对隐居的执着。王维对绘画十分精通。苏轼称赞他的作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山居秋暝》就是一首“诗中有画”的佳作。首先,诗中的画面有构图之美: 画面上有山有水,上部是晴空、朗月和隐约的山峰,中部是苍劲的松林和林间的清泉、山石,下部是山脚的竹林和林边的荷塘。天上的明月照着松林、清泉和山石,清泉流下山,流进荷塘,河边洗衣归来的女子,穿过竹林,走回山村。明月、流水和人物把三部分联成一体,诗篇对之依次写来,从容自然,又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纵轴山水画。其二,诗中有色彩之美,诗人善于用色彩渲染意境,他喜欢用青、绿、白诸色创造恬静的意境,给人淡雅、清新的美感。此诗中的月、松、竹、荷、山石的主色是绿和白,整幅画的青绿色的基调配得十分和谐、素雅,符合诗人隐居习静的心境。另外,诗人对于动、静描写的运用也很成功,自然界和人的活动既有动态,也有静景,诗人以动写静,把整个诗的境界反衬得更为幽静。

同是写终南山,此诗的情调和《终南山》就大相异趣: 前诗表现的是雄浑的壮美,此诗表现的是清新的优美。此诗恰是诗人后半生思想与情趣的反映,表现了他厌倦政治生活、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要求洁身避世的情怀,因而,诗的情调转向恬静。他喜欢空山、秋暝,喜欢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喜欢翠竹与红莲。诗人将这高洁、幽静的境界与污浊、喧嚣的官场生活对立起来,向往而留恋,正表现出他的精神的高洁,当然也不免有消极、孤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