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姜夔词《点绛唇》
词·姜夔词《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姜夔在政治上困顿、失意,终生不仕,流落江湖间,为名公巨卿清客。对于这种寄食生涯,姜夔内心充满着矛盾。他景仰陆龟蒙(号天随子),并曾以陆氏自比,曰:“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他希望像陆龟蒙一样,“蓑笠寒江过一生”(《三高祠》)。但是,他的这一决心始终下不了。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岁次丁未,友人杨万里介绍他前去苏州晋谒归隐石湖的范成大,他即前去,并在范氏庄园住了许多时日,尽享声妓之娱。这首小词,就是这年冬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时所作的。词章叙说自己既想效法天随子,一辈子过清苦生活,又不得不东奔西走寄食他人,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复杂心境。
上片写景,乃吴松途中所见客观物景。“燕雁无心”,作者有心。冬天到了,南来大雁随着云彩由太湖西畔飞翔而去。这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而且,大雁乃无情之物,对于号称“天下绝景”的太湖,也无所谓留恋与否。但是,此时此刻看大雁,联系自己浪迹江湖的情景,作者却在无心的大雁身上见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起调二句,看似很轻松,实际却很沉重。这是空中所见。而旅途的前方呢?“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谓几座山峰,寂静、寥落,屹立于前。山峰也是无情之物,但山峰无情,作者有情。在作者眼中,山峰也和人一样充满情感。请看,那远处的山峰,凄清愁苦,仿佛正在酝酿着黄昏时节的一场风雨,这是远处所见。以上所写物景,一为大雁,一为山峰,极为普通,但作者加以拟人化,赋之以情感,这普通的物景也就被写“活”了。因此,上片布景,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心境变幻。
下片抒情,即面对途中所见客观物景呈现变幻的心境。“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这是过片,即换头,由写景转为抒情。“第四桥”在苏州。《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云:“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这是作者此番出游的目的地。范成大就住在苏州。“天随”,即自号“天随子”的唐代诗人陆龟蒙。天随子曾居松江。作者此时,即将由松江前赴苏州,行经天随子的居住地,自然要在内心激起波澜。作者一向崇拜陆龟蒙,究竟能不能留在此地,共天随而住?一个“拟”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复杂心态。那么,结果如何呢?“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歇拍三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都在虚处”的答案。作者不直说,而将景语代替情语,让人捉摸不着,就眼前所呈现的景象看,长长短短的柳条,在西北风中舞动,似乎很难发现其言外之意,但是,如果联系词作所写景和情,即途中所见大雁、山峰以及在松江凭栏时之所见所感,就可发现,眼前随风舞动之残柳,乃作者自我写照,就是说,究竟学不学天随子,要不要与天随子共住,作者此时已是身不由己。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称:“至结处云:‘今何许? 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唱;‘凭栏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以为“残柳”五字是“今何许”的答案,作者用心全在无言之中,可谓真正读懂了这首词。
-
张籍诗《江南曲》
[2019-09-19]
-
词·况周颐词《江南好》
[2019-09-19]
-
诗歌·乐府民歌《江南》
[2019-09-19]
-
世说新语《桓公入洛轻诋门》
[2019-09-19]
-
词·朱彝尊词《桂殿秋》
[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