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赋《登楼赋》

2024-12-12 可可诗词网-古代诗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王粲赋《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究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徒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徐而下降兮,气交忿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据明刻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侍中集》)

王粲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称许的“七子”之一。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云: “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今传《王侍中集》是后人编辑的(见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存赋、文、诗六十余篇,有的已经残佚。《七哀诗》和《登楼赋》是集中诗、赋的代表作。

本篇是王粲流寓荆州后期之作。所登之楼,《文选》五臣注说在江陵,王世贞《仲宣楼记》引周绍稷《楚乘》说在襄阳,盛弘之《荆州记》说在当阳; 按之篇中称“曲沮”、“陶牧”、“昭丘”,在当阳近是。作者登临城楼,览物兴怀,主要抒发了久客他乡,思归不得,战乱未平,壮志莫展的情怀。这是建安时期一洗汉大赋雕琢堆砌习气的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本篇从头至尾都能窥见作者登楼所见所感的忧愤心态。产生这种心态的表层原因是作者避难流徙荆州“漫逾纪以迄今”,至今已逾十二年,旧乡壅隔,怀念情切。深层原因则是时代战乱未平,才能不为世用,“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因此全文即按自然段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登楼所见的敞亮地势和美好景物;第二段写深重忧郁的怀归心情;第三段写时光易逝,战乱未已,抱负不能施展。

当阳地处襄阳与江陵之间,是刘表所统治的荆州腹心地带。作者登城楼四望,想借此解忧遣闷,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敞亮、丰腴的川原美景图。作者首先描述楼四周的形势豁亮、宽敞之美。澄清的漳水支流萦绕城下,城楼如挟飞流;曲折的沮水荡漾楼边,城楼如倚长洲。两句着眼动态。作者背对着的一方是坡地、平地绵亘的广大平原,面对着的一方是水边、低窳相接的肥美灌区。两句着眼静态。接着描述川原胜迹和物产丰饶之美。城楼极北则有陶朱公墓地,楼西则靠近楚昭王丘垅。二句用笔较疏。花果树木遮蔽原野,黍稷庄稼充满田间。二句着墨较浓。作者采用赋体惯用的铺陈手法,一一展示眼前境界的壮美和庶物的丰盛。但他为忧愁抑郁心态支配的审美感受,与眼前这幅川原美景图却极不融洽:“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登楼本为销忧,强烈的怀乡情绪反而使得忧思倍增,这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接着,文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为抒情线索,抒发怀乡思归的强烈情绪。首四句自叙遭乱流徙经历,说明怀归原因。诗人遭遇的纷浊时代,是历史上罕见的董卓及其部属穷凶极恶、烧杀掠夺的时代。他避难南奔,迄今一去十二年多的时间,眷眷怀归,有谁承受得起这种忧思! 次八句极写北望故乡、山川阻隔的悲苦心情。诗人凭栏远望,故乡的情谊经常引起诗人归思难收,他极力向辽远的中原眺望,但视线终于为荆山的高峰所遮蔽! 回乡的路程有时还在诗人心底算计,陆路则道途曲折而又遥远,水路则川既漫长而渡口又深。欲归不得,临风洒泪,“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壅隔”透露了当时军阀混战、南北阻隔的社会背景,这才是诗人思归不得的主要原因。末六句引用历史人物事件说明人们怀念乡土的感情不会因处境穷困或显达不同而有所改变。先用孔子困顿在陈思归的事情。再举钟仪囚禁在晋而奏楚调,庄舄显达于楚而吟越音事,突出人们乡土之情不变,并结以“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六句用典议论,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怀归的强烈情绪。

荆州广陆沃流,物产富饶,诗人却认为不足以少留,思归迫切,这使人想起诗人赋此篇不久后的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对刘备说的一段话: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从地势、资源、交通各方面看,荆州都是好地方。但庸碌无能的刘表连荆州本土都守不住,更谈不上有什么大的作为。诗人长期滞留在此,深厚的乡土感情引起他眷眷怀归,忧愁难释,是很自然的。而怀才不遇,岁月蹉跎,战乱未平,壮怀莫展,当是不足以少留的更为重要的原因,这在第三段表现得极为明显。

第三段开始,紧承上面“遭纷浊而迁逝兮”二句来,诗人把个人遭遇与天下安危联系起来,日月逾迈,岁不我与,时世清平,等待未至,伤时思治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时机紧迫感、时代使命感催促诗人向上,激励诗人奋发“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他希望国家统一、安定,并为统一事业奔走效力。《三国志·魏志·杜袭传》说: “王粲性躁竞”(急躁而好争胜),在荆州依刘表十二年多的时间不受重视,无所作为,真像瓠瓜徒悬、井渫莫食一样,不能不引起他深沉的忧愤。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徘徊于城楼上,苍茫四顾: 白日将要西沉,风声萧瑟四起,天色惨淡无光,一切显得昏暗、凄恻; 野兽狂顾,寻求群聚,鸟雀相鸣,举翼飞窜,一切显得惊慌、动乱;田野空寂寂的没有个耕作的人,只有行役的人不停地走着,一切显得荒凉、凋敝。这是当时“纷浊”的时代剪影,也是诗人“凄怆”、“忉怛”、“憯恻”等心灵苦痛的反映。诗人登楼销忧,最后顺着阶梯下来,竟至忧愤交集,夜中不寐,惆怅徘徊,辗转反侧,其悯时伤乱,思乡思治,慨叹才能不得施展,情绪何等强烈!

汉末魏初出现了较多的针对现实的抒情小赋,摆脱了汉大赋描写京都、宫殿、器物的蹊径和堆砌词藻、典故的积习,描写更为细腻、工巧。《登楼赋》作为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首先是作者抒发的思乡怀土之情,既具有普遍的意义,所谓“人情同于怀土”,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又具有王粲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心态。他亲身经历董卓之乱,离开长安时候,是“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七哀诗》其一),这种黯然销魂的情景不能不时刻萦环胸际; 滞留荆州,漫漫逾纪,怀才不遇,忧愁抑郁更长期积压心头。在抒发中诗人先极力铺写城楼四周川原的美好,而以“虽信美而非吾土”一语陡转,反衬出内心深处的故土之思。然后通过诗人凭轩槛遥望、向北风开襟等行为和山川阻隔、道路遥远、悲伤坠涕等感触,以及追怀深于故土之情的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将眷眷怀归的心情抒发得细腻、深挚,委婉动人。

其次是作者抒发的伤乱思治之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乱离之苦,怀有建功立业的抱负,要求实现统一的理想,表现出激昂慷慨的情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特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篇中诗人直接抒发日月逾迈、河清末极的慨叹,倾吐积极用世、在统一事业中施展才能的愿望,并用一幅乱离时代的画卷寄托凄怆感发、忧愤交集的情怀,意旨遥深,辞情绵邈,处处见耿介不平之气,这正体现了人们称誉的“建安风骨”。

汉末魏初的抒情小赋继承了《楚辞》的传统,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情志高尚,词采清丽。刘熙载《艺概·赋概》说:“建安名家之赋,气格遒上,意绪绵邈,骚人清深,此种尚延一线。”《登楼赋》则具体可推源到屈原的《哀郢》,其眷恋故土、忧国思归的感情,真挚抒写、托物寄兴的手法,都是一脉相承的,故《赋概》又说: “王仲宣《登楼赋》 出于《哀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