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看或读, 必详玩潜思, 以求透彻融会, 切己体察, 以求自得。
或者看或者读,一定要仔细玩味,潜心思考,以求透彻明瞭,融会贯通; 还要联系自己, 加以体会省察, 以求获得教益......
如遇说性理深奥精微处, 不计数看, 直要晓得、 记得、 烂熟乃止。
读书如果遇到谈性命理气的学说而又精深微妙的地方, 不要计算读书的次数,直到弄懂、 记得烂熟为止。......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块行走, 其中必定有可作我老师的, 选择他的优点供自己学习, 对照他们的缺点, 改正自己的不足。......
程子每读史到一半, 便掩卷思量, 料其成败。 然后却看, 有不合处, 又更精思。
宋代理学家程颢、 程颐兄弟, 每次读史书到一半时, 就合上书本思考, 预想书中人物事件的成功或失败。 然后再......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有的人比我年岁大,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就跟从他学习;有的人年岁比我小,要是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
既于大段中看篇法, 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 又于章法中看句法, 句法中看字法, 则作者之心不能逃矣。
读书既要在大段文章中体会一篇的写作方法, 又要在大段文章中分小段体会每一章节的结构技法, 还要在每章节中......
人性皆善, 而觉有先后, 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 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人性都是善良的, 而觉悟有先有后, 后觉悟的必定仿效先觉悟的人的所作所为,才能够明白仁义之道并恢复原来的......
学问无大小, 能者为尊。
学问不分大小, 谁会谁就作为老师。......
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章求其旨。每一节,十数次涵泳思索,以求其通。 又须虚心, 以为之本。
每个字要解释清楚, 每句话要求得它的含义, 每一章要探索出它的主旨。 每一节要十多次地深入思考, 以便探求......
(看史)虽不必如读经之遍数,亦须虚心反复熟看。至于 一事之始末,一人之姓名爵里谥号世系,皆当子(仔)细考
读史书虽不必像读经书那样诵读数遍, 但也应当虚心地反复熟读。 至于一个事件的始末, 一个人的姓名、 爵位、......
人心虚则明, 明则虚, 虚以受善, 便可到明。 惟其真知, 自然服善。学问之事,以道为主,不当论年齿之大
人虚心学习就会明白事理, 明白了就更加虚心, 虚心了就易于接受好的东西, 便可以达到心明眼亮的境地。 只有......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东西,学习起来不厌弃,教诲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些没有做到呢?......
看书如服药, 药多力自行。
读书如同服药, 药吃得多了, 药力自然会产生作用。......
凡不正之书, 皆不可读。 自有文籍以来, 汗牛充栋之书日益多,要当择其是而去其非可也。
凡是有害的坏书, 都不可读。 自有文章书籍以来, 书的数量日益增多, 可谓汗牛充栋, 浩如烟海, 因而应当选择......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 即使有了极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无从知道它的奥妙。 ......